我有一個網上認識的朋友,他的朋友圈一直關著的,幾乎就沒有打開過,理由是朋友圈裡的內容讓他焦慮、有壓力。
這句話讓我感同身受:我們年輕人最大的焦慮來源就是身邊的同齡人和朋友圈裡的曬圖,他們的成就和努力,讓自己知道了、看到了,除了羨慕,還會徒增幾分焦慮。
這種壓力有一個專業名詞——朋輩壓力,它有「朋友」和「同輩」的雙重意思,朋友就是跟自己有關聯,有交往,有情感的人,同輩就是跟自己年齡相仿的人。
一般來說,「朋輩壓力」有兩種解釋:
1、與自己年齡、地位、所處環境相似的人取得的成就和努力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壓力。
比如:自己的同學做直播暴富,好友又考取了新證書,自媒體大肆宣傳的XX在20多歲就得到幾百萬的融資......
2、因害怕被同伴排擠,害怕不合群,主動弱化自我意識,做出順應別人的選擇。
比如;自己明明不喜歡吃燒烤,為了融入同事們的圈子,每次下班後都跟他們一起去大排檔,從而確認自己的群體存在感。)
這篇文章我主要談談第一種解釋,因為大部分人的焦慮都是來源於這裡,誠然,第一種解釋也可以叫「朋輩焦慮」。
可能你知道,一名乞丐不會因為一個百萬富翁比他有錢而焦慮,但會因為另一名乞丐比他多5塊錢而心生壓力。
所以,人類存在的焦慮往往是來自周圍朋輩的人。
這種壓力有時能給我們一定的驅動力,但是,如果心態不好,它帶來的壞處也是讓人常常迷失自己。
比如,看到別人報班學習,自己也跟著報名,看到別人去考證,自己也去跟風考個自己根本就不感興趣的證書。
然而,這些跟風學習並沒有降低自己的焦慮,反而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該怎麼辦?以下,我想淺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⑴.找準自己的賽道
早上跑步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有的人比你跑得快,有的人比你跑得慢,和別人處在一條賽道上,永遠都會有誰在前誰在後。
一味地追逐他人的腳步會讓你自己提前耗費精力,最後提早精疲力盡。
而正確地態度就是將前面的那個人當做激勵自己跑步的動力。
所以,面對他人取得的進步,我們要保持自己的速度和節奏,在自己的賽道上前進,將比自己成就高的、比自己跑得快的人作為激勵偶像。
⑵.向別人學習
使我們焦慮的人一定是很優秀的人,那麼,對於這種人,我們最好的心態不是嫉妒,而是向他學習。
如果你周圍都是打遊戲,刷抖音,不思進取的人,你不會有這種煩惱,但也永遠不會進步。
既然,有緣認識一位比自己優秀的人,我們學習者的心態就是請教、學習,反思總結。
⑶.找回自己的初心
每個大學生在大三的時候都會面臨著實習還是考研的選擇,有的人一開始就想去實習,不想考研,結果看著班上四分之三的人都去考研,就想著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去考研呢,以後同學們都考上研究生了,而我只有大學學歷怎麼辦?
如果在自己路上走著的時候,看著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另一條路時,正確的做法不是想著自己要不要走大多數人走的路,而是問問自己當初的初心:我為什麼想要早早去工作,而不是去考研。
當初選擇工作是因為自己想早點賺錢,減輕家裡的負擔,同時也想去社會歷練自己,最為重要的是,自己不想在校園裡麻醉自己了,如果以後研究生的待遇比自己工作幾年的經驗還要值錢,那麼到時候再考也不遲,說不定學習的動力更足了。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人們的精神步伐和賺錢能力遠遠跟不上時代洪流的發展,但也是個最好的時代,我們可以見證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生活的五彩斑斕。
挑戰和機遇共存的時代,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認知,強化自己的學習能力,向周圍的人學習,向朋友圈裡的人學習,不竭盡全力地追趕,要規劃一條適合自己的成長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