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等高校聯手宣傳反就業歧視 存法律缺口

2020-12-17 央視網

北大清華等高校聯手宣傳反就業歧視 存法律缺口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3日 18:40 來源:

    「正當」的歧視

    在國展招聘現場記者仍能發現,一些企業開出了與個人工作能力無關的限制條件,如「身高1.60米以上」、「限本地戶口」、「男士優先」等等。

    一家企業招聘總經理秘書一職,明確要求是男性。該企業負責人向《?望東方周刊》表示,如果招聘未婚女員工,今後還要為她安排婚假、產假,造成工作不便,招聘男秘書則沒有這類後顧之憂。

    此次招聘會的主辦方北京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劉向東說,在招聘會前已明確要求企業不能提出帶有歧視性的招聘條件,但是一些隱性的歧視是無法避免的。

    從吉林趕來參加國展招聘會的學生王宇說,即使明明知道有些招聘單位的條件帶有歧視性,但是沒有可以投訴的部門,也沒時間和他們理論。

    一年前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個節目中顯示,有74%的大學生求職時遭遇過就業歧視,73%的人選擇忍氣吞聲。

    就業壓力逐年增加,被認為是求職者維權意識淡漠、導致就業歧視正當化的原因之一。從1999年開始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以每年60萬至70萬的額度增加。

    畢業離校已經半年的劉京生在求職之路上依然一無所獲。他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從聯繫單位到最後籤訂勞動合同要經過多次面試、筆試,層層篩選,而他至今連一次初試的機會都沒有爭取到。

    劉京生拿的是北京大學成人教育專業的本科文憑,儘管有北大的金字招牌,成人教育學歷仍被視作「低人一等」。「招聘單位一看我是成人畢業證,連簡歷都不看就淘汰了。」

    相對於學歷歧視,目前就業市場上還普遍存在年齡、性別、地域、戶籍、經驗等等歧視。見諸媒體的個案顯得很荒誕。四川大學法學院的一位男生曾因身高不足1.68米而被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拒之門外,上海市一家外企篩選應聘者的理由是血型不好。

    專家表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而就業歧視使就業難更趨複雜化,加劇了求職者的不滿,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面對就業歧視沒有選擇沉默的揚揚卻並不開心。2004年12月,揚揚與天津市中鐵電氣勘測設計研究院籤訂了就業協議。半年後,他從四川趕到天津正式向單位報到,但是單位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告訴揚揚,揚揚的B肝病毒攜帶者身份可能給工作帶來不便,決定解除與他的就業協議。肝功能正常的揚揚認為這是一種歧視,向法院提出了訴訟。半年間六次開庭審理,被折騰得筋疲力盡的揚揚最後同意了法院的調解---拿到2.2萬元賠償,丟了工作。

    尚待補足的法律缺口

    蔡定劍認為,B肝歧視只是就業歧視中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就業市場上普遍存在年齡、性別、地域、戶籍、學歷歧視等等,但是很少有人訴諸法律,要解決就業歧視問題,國家應加強反就業歧視的立法。

    2005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批准了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1958年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秦奧蕾認為,該公約的通過,為反就業歧視立法提供了依據。但是我國在反就業歧視方面做得遠遠不夠,既沒有相關法律約束,也沒有具體相關部門受理。

    據一位剛從美國回來的學者介紹,美國報紙的大部分招聘廣告一般只註明擬招聘的職位是做什麼的、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報酬和福利,對應聘者年齡、性別、種族、地域、身體、信仰、婚姻、生育等方面的要求幾乎見不到,而僱主在面試時也不會輕易向應聘者提起年齡等問題,否則就可能吃上「就業歧視」的官司。

    1995年,香港就成立了平等機會委員會。該委員會是香港政府下設的職能部門,運用政府的有關專門法令監管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等問題。秦奧蕾認為,我國的《憲法》和《勞動法》等相關條款也有關於禁止就業歧視的內容,但缺乏可操作性。

    關於儘快制定《反就業歧視法》的建議,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兩會」上都有人大代表提出。

    蔡定劍表示,他們的課題組將就起草反就業歧視方面的法律或政策提出建議,並對帶有歧視條款的現行法律法規進行清理。(記者 王全寶)

責編:陳昌娥

相關焦點

  • 葉祝頤:誰來喚醒求職者的反歧視意識
    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有85.5%的人認為在找工作當中存在就業歧視,其中認為嚴重和比較嚴重的佔到58%。有用人單位表示,出現這種情況是主客觀兩方面共同造成的,歧視緣於激烈的市場競爭。這項被多家媒體引用的調查數據受到廣泛關注。數據的背後,由來自北大、清華、中國社科院、政法大學等24名專家組成的「反就業歧視研究課題組」也浮出水面。
  • 女性就業遭隱性歧視?人大代表建議:從法律角度界定「歧視」
    近幾年,女性就業中遇到的性別歧視問題依然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湖南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力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聶鵬舉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了《關於解決女性就業中性別歧視問題的建議》。
  • 高校考研率排名出爐:清華北大墊底,這個地區的高校考研率高
    由於今年的形勢,高校複試延遲了。不過,近期也有很多高校都結束了複試,考研的廣大學子也為自己的考研歲月畫上了句號。其實,雖然考研的大部分院校都秉持著不歧視本科出身的原則,但本科院校的「出身「還是很重要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法學:人才缺口大 就業選擇廣
    法學:人才缺口、就業選擇較寬泛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副教授餘藍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洪成文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我國學科體系的重要學科之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於從事法律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或做律師
  • 保護女性就業,是否能專門制定反就業歧視法?
    文件稱當前招聘中就業性別歧視現象屢禁不止,對婦女就業帶來不利影響。文件要求,用人單位招用人員過程中不得限定性別,不得詢問婦女婚育情況,不得將限制生育作為錄用條件。印象中,這是國家有關部門近年來發布的關於保障女性就業權利方面力度最大的文件,政府部門的態度也很明確,通過一系列「不得」來圈定了用人單位在就業市場上不能觸碰的紅線。
  • 關於就業性別歧視的淺談
    就業性別歧視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反就業性別歧視存在較多的難點。1.就業性別歧視,構成要件難以界定。至今為止,沒有哪部法律已經詳細地解釋了,哪種行為屬於就業性別歧視,它的基本構成要件是哪些?沒有專法法規定,單位如果涉嫌職業性別歧視應當怎麼去補償當事人?怎麼進行返款?是停業整頓嗎?還是吊銷執照嗎?都沒有明確的說法。對於這種狀況,我們只能推動法律的建設完善,大大地減少就業性別歧視。4.缺少專法和管理機構。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當企業設想就業戲比歧視的時候應處於哪種行政處罰!我國的法律制度建設還在有待進一步完善。
  • 湖南明年高校畢業生預計超40萬 嚴禁用人單位存就業歧視
    我省明年高校畢業生預計超40萬 存就業歧視的用人單位將進招聘黑名單 華聲在線12月10日訊 「2021年我省高校畢業生預計將超40萬,增量、增幅再創歷史新高。」今天,湖南省機械製造類2021屆高校畢業生供需見面會在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行,這是該校連續6年承辦此類招聘會。三湘都市報記者從現場獲悉,面對較為嚴峻複雜的就業形勢,我省已推出多項舉措,幫助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 華為「最信賴」的高校,唯獨沒有清華和北大,原因找到了
    今年可以說華為是困難的,由於被制裁的原因,很有可能導致晶片無法生產,近段時間華為頻繁的到各大高校拜訪,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才,一起渡過難關,也為今後的建設做好準備。有這麼幾所大學深受華為的青睞!1、武漢理工大學這所211學校可以說是華為員工裡面佔比最多的一所高校,這也可能和一些早期的華為員工的學習歷程相關吧,華為主要招生的專業為:計算機專業,通信工程和軟體工程專業
  • 985名校集體爆冷,北大清華也接連「碰壁」
    由於種種原因,每年都有眾多名校出現斷檔,但今年高校斷檔的情況「比比皆是」,481分被深圳大學錄取,452分被吉林大學錄取,565分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534分被北航錄取,643分被北大錄取。但我們發現,這些高校斷檔的專業,都在提前批裡,而提前批很多專業都是冷門專業,像農學丶護理學丶哲學丶環境工程等等,他們與其他熱門專業相比,學習難度大,知識較為繁雜,市場需求較小,最重要的是「就業難」。
  • 復旦交大畢業生別哭……聽說北大清華本科畢業生直接落戶上海了?
    導讀近日,一則「北大清華本科畢業生或可直接落戶上海」的消息持續「高熱」,網友們或支持或反對,討論熱烈。你怎麼看?8月7日,一則《北大清華本科畢業生可直接落戶上海了?》的消息引發熱議,並登上微博熱搜榜。△上海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網截圖對此,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北大、清華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只需符合上海市教委等部門制定的「基本申報條件」,不需要參與評分,就能直接申請落戶。但對於「基本申報條件」包含哪些方面,該工作人員稱,他們也不清楚。
  • 「半邊天」就業仍面臨歧視 法律救濟機制亟待完善
    女性就業遭遇性別歧視  3月,又進入了大學畢業生求職旺季。每逢此時,女大學生就業遇歧視的問題也會再度引起關注。儘管不少地區都會針對女大學生舉行專場招聘會,但「寧用武大郎不選穆桂英」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在北京某高校就讀行政管理專業的李諾近幾個月來一直奔走在各大招聘會,崗位競爭之激烈遠遠出乎她的意料,與此同時,來自用人方的「性別歧視」也讓李諾不滿。
  • 聶輝華:考不上清華北大,連去街道辦都「不夠格」?
    「定向招聘」是否涉嫌就業歧視?在餘杭區招聘事件中,回應的北大法學碩士認為,「工作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事」。很遺憾,這位北大法學碩士犯了一個法律常識錯誤。公務員的招聘,還真不是「你情我願」就合法合規了,事實上,餘杭區的這次「定向招聘」明顯涉嫌就業歧視。
  • 連清華北大也接遇冷,985名校集體「碰壁」,中國大學怎麼了?
    由於種種原因,每年都有眾多名校出現斷檔,但今年高校斷檔的情況「比比皆是」,481分被深圳大學錄取,452分被吉林大學錄取,565分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534分被北航錄取,643分被北大錄取。但我們發現,這些高校斷檔的專業,都在提前批裡,而提前批很多專業都是冷門專業,像農學丶護理學丶哲學丶環境工程等等,他們與其他熱門專業相比,學習難度大,知識較為繁雜,市場需求較小,最重要的是「就業難」。
  • 就業歧視警示研究生教育現狀 畢業季難就業學生壓力大
    而就在幾天前,教育部一紙禁令讓這個早已在就業招聘市場上狠颳了幾年的「出身風」成為被治理對象:在規定中,教育部明文強調,在高校組織的校園招聘活動、高校發布的用人單位信息之內,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  面對這一為不少畢業生「伸張正義」的規定,畢業生們的觀點並不相同,有很多人為此興奮,也有不少人繼續觀望。
  • 北大清華博士含金量質疑多!
    而此前上海市曾經發布的一個落戶政策,無疑是把這種本碩差異歧視徹底明朗化,上海市的落戶政策明確表示北大清華的本科畢業生可以直接落戶,而這兩所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則沒有資格享受這樣的待遇。但是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同樣都是一所大學,明明碩士的學歷更高,為什麼還會遇到這樣的歧視呢!答案或許就是考上這所大學的難度!
  • 塗存超 | 偏向法律行的清華學霸
    不過採訪結束後,我和同事還是望著天花板說: 「真想過一天塗存超式的天才生活啊。」 雖然法律行業本不相信有天才。 其中的44.2%選擇繼續深造;53.9%直接就業。 深造的學校主要集中在哈佛、斯坦福、哥大等名校;就業的去向以華為、國家電網、中共某省委組織部這樣的單位居多。
  • 相比於清華北大,香港大學放在內地是什麼層次的高校?
    目前香港的環境比較惡劣,大學生作為成年群體,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分裂的政治環境中站隊,或者被歧視,今日的港大已非昨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世界排名上不如香港大學,這是多年前的事情了。至少在近年來世界各大高校排名機構給出的具體排名來看,多數情況下清華、北大的排名都要強於香港大學,可以說香港大學與復旦、浙大、上交大等高校相比,可能差距都沒有那麼的明顯了。
  • 就業歧視緣何禁而不絕
    2007年8月,我國制定了就業促進法,其中專設「公平就業」一章,明確禁止就業歧視。為了消除就業歧視,國家層面可謂三令五申,然而現實中從性別歧視、健康歧視、地域歧視到「以校取人」,再到各種隱性歧視,就業歧視依然屢見不鮮。近年來,招聘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現象。
  • 同為C9高校,為何北大清華很少稱自己是C9?原因是什麼
    比如現在有雙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大學,但是很多一流學科大學也宣傳自己是一流大學,讓很多家長感覺到迷惑。最近一些家長諮詢關於報考C9大學的問題,一些家長表示為何同為C9高校,清華北大卻很少稱自己是C9?原因是什麼?作為老師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C9高校聯盟之間學校實力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