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歲的麥小黑患有尿毒症和高血壓,多年治療下來,治療費就達幾十萬元,讓原本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如今仍需每周至少3次去三亞中心醫院做透析。
「以前做透析一個月就要花近9000元,現在只要500多元。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不然我這條命早就沒了。」天涯區臺樓村三用二小組的建檔立卡戶麥小黑激動地說,三亞健康扶貧為他撐起「保護傘」,為脫貧攻堅「兜底」。2020年,三亞為麥小黑啟動特殊門診救治共計13次,累計產生醫療費用93722.34元,政府報銷84890.49元,個人自費8831.85元,報銷比例達90.58%。
脫貧攻堅戰,首先打的就是一場健康之戰,只有身體健康,才能有幹勁,有衝勁,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道路上才能披荊斬棘,奮力前行。健康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治病也「治貧」。近年來,像麥小黑一樣,三亞越來越多建檔立卡戶享受到了健康扶貧的便利。
從「漫灌」到「滴灌」,幫助因病致貧群眾脫貧致富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三亞落實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圍繞農村貧困人口「三有」「兩便利」(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常見病、慢性病能夠在市區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獲得及時診治,得了大病、特殊慢性病基本生活有保障,重點抓實問題整改,落實醫療衛生機構「三個一」、醫療技術人員「三合格」、醫療服務「三條線」,完善大病救治、家庭醫生籤約服務、慢性病管理,強化督導,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
主動發現貧困患者、主動及時有效救治、主動保障愈後康復。三亞制定印發健康扶貧工作實施方案,落實各方責任;運用信息化手段檢測貧困患者的動態健康;大病、重病康復及慢性病的家庭醫生服務隨訪制度化;多部門聯動信息共享,及時解決貧困患者轉診、慢性特殊疾病定點就診及費用報銷等問題,健康扶貧從「漫灌」精準到「滴灌」,幫助因病致貧群眾脫貧致富,加快了全面小康進程。
目前,三亞全市建檔立卡戶10059人已全部納入保障範圍,實現農村困難人員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覆蓋率100%。迄今為止,除有些惡性的目前醫學條件無法治癒的重病患者外,大病、慢病患者基本得到有效救治,無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發生。
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綠色通道來「兜底」
2014年以來,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一站式」結算系統進行醫療保障,運用信息化手段檢測貧困患者的動態健康情況,確保住院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截至目前,為全市貧困人口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100%。
此外,貧困人口在三亞所有公立醫療機構住院一律實行「先診療後付費」, 全市醫療機構為貧困人口住院治療提供綠色通道,優先安排住院治療,醫療機構先墊付醫療費用。同時,在門診就診的貧困人口也由醫療機構先墊付醫療費用。
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進村上門義診,為貧困人口送醫送藥
三亞持續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通過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平臺、市級公立醫院協作為支撐、部門與社區協同為保障,初步建立居民需求導向,為居民提供綜合、連續、協同、便捷、個性化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貧困人口籤約率達100%。
此外,三亞各相關醫院每季度組織醫療專家隊伍進村入戶對患病貧困人口進行義診、送醫送藥,實施個性化的疾病診斷和基礎治療、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對大病患者積極動員住院治療。
截至目前,三亞2020年共組織醫護人員656人進村入戶開展隨訪義診25074人次,發放基礎藥品186種,發放價值47693.38元的藥品。
引導醫療資源下沉基層,不斷加強村級醫療衛生力量
2019年,《三亞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事薪酬分配改革實施方案》出臺,通過公開招聘、自主招聘、村醫的錄用及退出、拓寬基層醫療機構人員職業發展出口等方式進行人才招聘,同時完善政府補貼機制,包括醫療服務補貼、公共衛生服務補貼、邊遠地區補貼等鼓勵基層和市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到村衛生室服務,引導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穩定基層衛生人才隊伍。
邊遠地區條件雖然貧苦,但貧困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不能落下。為助力脫貧攻堅,三亞通過組織各區醫聯體市級牽頭醫院和區級衛生院定期培訓,輪流派駐醫生駐村等多種方式補充村級醫療服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