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這個曾憑藉荷爾蒙點燃和引爆無數用戶參與熱情的市場,如今看起來像是一潭死水。
去年11月30日,微信官方宣布將暫時下線漂流瓶服務;本月12日,陌陌發布了2018年財報:全年營收超134億,其中直播服務以近80%的份額成為公司的最大收入來源;這周一,「愛情銀行」APP突然宣布下架,並進行全面整改。
根據近期所做的一項小調查顯示,如今主流陌生人社交產品的平均用戶留存率僅有31.3%左右。
無論是觀察大的市場變化,還是感知小的周邊環境,陌生人社交似乎越來越不被資本和用戶所待見。那麼是此類產品的商業模式本身出現了問題,還是疲於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人們漸漸對結識陌生人失去了興趣?
雖說大部分產品創新薄弱,但在人性需求的推動下,還是始終會有一茬茬的年輕人投入到陌生人社交的大軍中。在娛Sir所做的小調查中,當市場上出現新興社交產品時,有超過63%的人會考慮試用。
在這裡面,首當其衝的可能就是在荷爾蒙作用下所產生的社交行為。工作近一年的小A曾經在即刻上看到過一個好看的小姐姐,便嘗試約她出來玩,結果竟然十分順利的撩到了她。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話不投機、志趣不合的二人只短暫相處了一周左右便草草結束了這場網戀。
這次並不愉悅的交友經歷讓他對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熱情大為降低,「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找吧,通過網絡,難以培養感情基礎,成功的機會太渺茫。」
除了一般來自男性視角的荷爾蒙因素,通過調查顯示:「新鮮有趣」以54.5%的比例成為用戶會選擇使用陌生人社交軟體的第一大原因。93出生的小B是各類陌生人社交軟體的重度使用者,通過遊戲交友的玩吧、唱歌交友的音遇、聲音交友的吱呀和比鄰、號稱顏值最高的社交APP積目,以上這些都在她的涉獵範圍內。
對她來說,至今還在用的基本都是依託小遊戲、唱歌等娛樂形式的軟體。在「老司機」小B看來,「雖然身邊有通過軟體脫單的,但其實很多人的目的並不單純,約炮、廣告、找資源,啥都有,很少能將關係延續到線下的。」
不過自嘲「純用來消磨時間」的小B覺得在此類軟體上交友的成本很低,「碎片時間劃一划,碰到合適的聊一聊,不合適了就直接刪除,而且這群人和自己的圈子沒有任何關係」,相較於微信上愈發雜亂的好友關係,這種較為簡單的關係令她沒那麼多顧忌。
當今日頭條剛推出多閃之際,身處娛樂行業的小C第一時間搶到了邀請碼,然而曾經的熱情早已消散,她上次登錄的時間還停留在數月前的元宵節,「我在這些平臺上沒有好友或者好友也不用這些軟體,發個消息得12天才能收到回復」,面對這樣令人崩潰的情形,她如今已基本不再用陌生人交友軟體。
早在1943年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馬斯洛就曾通過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社交需求是人類基於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的一大心理需求。
這種社交需求又可以分為熟人和陌生人,前者從日活躍用戶高達10億、超一半用戶每天使用時長在90分鐘以上的微信便可見一斑,而後者則顯得有些隱晦和躲閃。
不過,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陌生人社交需求便已在日常交往和結識筆友等方面上體現了出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這種需求更是與E-mail、MSN、QQ的興衰沉浮相伴始終,如今常會被人們提及的「網友」一詞成了它最好的印證。
需求一直存在,只是尚未出現相關技術導致這樣的概念並未被充分實踐。當基於智能終端的LBS功能被應用於手機軟體中,陌生人社交這團火才開始被慢慢點燃,如「街旁」、「籤到」等。
可能會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如今被人們視為熟人社交巨無霸的微信竟然是真正的點火者。受困於電信運營商提供的豐富簡訊套餐,2011年1月21日上線的微信與競爭對手米聊一樣,因賣點單一最初都是表現平平。
經歷了短暫落後,張小龍開始帶領微信 「狂奔」,陸續上線了「搖一搖」和「漂流瓶」,雖然引發過不少嘲諷微信是「約炮神器」的爭議,但這些措施卻切實起到了拉新的作用。
不過真正決定這場移動端社交戰局勝負的是,在發布後的第八個月裡,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這樣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由此,微信用戶第一次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達到了1500多萬;在沒有QQ資源的傾斜下,微信的日新增用戶也有10萬之多,米聊開始逐漸敗下陣來。
陌生人交友功能竟能產生如此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樣的情景也令人們開始對其「虎視眈眈」,在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後的八個月左右,陌陌出現了。
雖然玩家眾多,但憑藉著清晰的市場切入和準確的細分定位,陌陌很快便躥紅,成為主打陌生人社交領域裡的頭部產品。根據2014年底的招股書顯示,計劃上市的陌陌已經擁有高達1.8億的註冊用戶,月活躍用戶為6020萬,成為當時中國第三大移動社交IM(即時通訊)應用。
陌生人社交一直貫穿於人類的社交行為之中,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東風,它就這樣被引導、釋放、放大成了一種人皆有之的心理剛需。
陌陌的火爆不僅加速了公司的資本化進程,也使它從微信手裡接過了「約炮神器」這一併不光彩的公眾形象標籤。產品最開始也會用「夜晚」、「約一下」、「美女」等詞彙為賣點,打擦邊球的運營策略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卻為它的長期發展埋下了隱患。
在陌陌之外,陌生人社交這片熱土曾「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產品上或是改進、或是創新,很多更加細分化的陌生人社交產品不斷湧入市場,有LBS社交,如:探探、遇見、友加等;有興趣社交,像心跳、來盟、友群;還有如友賞、幫幫、喏喏這樣的技能社交,像以多閃、Flow為代表的的短視頻和圖片分享社交。
不過,它們大多是以一些小的賣點吸引用戶,差異化優勢並不顯著,只在細分市場具備一定的影響力。
好景不長,試圖扭轉公眾形象的陌陌在陌生人社交上遇到發展瓶頸,遂開始轉型做直播,很多不敵對手的小眾產品也逐漸堙沒在市場中。在近期所做的調查中,數據顯示超過85%的用戶平均每次使用陌生人社交產品的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
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活躍度不盡理想,用戶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大眾開始對陌生人社交軟體產生疑惑,資本也不再對這塊市場「趨之若鶩」。
究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但有兩點可能顯得尤為重要。
其一,從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出發,陌生人社交本身就屬於一種較為敏感的情感需求。行業在最初的野蠻生長階段,主動或被動的過度使用了荷爾蒙這張牌不僅給公眾造成了不太好的形象感知,而且還部分扭曲了人們的觀念。
很多並未使用過陌生人社交產品的人都會對其產生比較強的戒備心,這種情形不僅抑制了產品用戶的增長,更不利於產品價值的挖掘。
其二,陌生人社交產品在創新上顯得較為乏力。缺乏創新,只在細節之處小打小敲,由此使產品的同質化傾向愈發嚴重,用戶粘性難以獲得提升。
今年1月,今日頭條、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前快播CEO王欣相當默契的選在同日分別發布了多閃、聊天寶、馬桶MT這三款社交產品,一時引發行業和公眾的巨大關注和熱烈討論,然而創新和產品力不足使這三款產品均陷入沉寂。
產品解決不了創新薄弱的問題,令很多人對陌生人社交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和引導。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發展趨於兩極化,而大部分用戶卻尷尬的處於中間地帶。
在注意力經濟「大行其道」的當下,很多產品圍繞著用戶時間展開激烈競爭,要想持續穩定的佔據上風,社交顯然是一個最為合適的方向。在社交平臺上,用戶會形成身份標識和產生情感依賴,由此會使其與產品產生深度綁定的效應,誰也難以離開對方。
所以對於這塊巨大的蛋糕,不僅是陌生人社交領域打的激烈,「社交」這塊市場更一直都是群狼環伺,無數如子彈簡訊一樣的競爭者都曾試圖把微信拉下神壇,但最終皆無功而返。
短視頻在當下雖然火爆,但欠缺社交關係鏈的它本質上是一個內容平臺,即便是作為現象級內容產品的抖音,它能否長期維持用戶的新鮮感和興趣度,這顯然也是要打上問號的。這個時候,今日頭條推出的多閃則更多是去篩選抖音中有聊天溝通需求的用戶,將這一部分人的帳號連接關係鏈確定和穩固下來。
然而對於已建立起封閉圍城的微信,想要挑戰它、說服用戶遷移自己的社交關係鏈到新的平臺上顯然有著相當大的難度。根據流行於產品圈內的「俞軍公式」: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換用成本,對於通訊類軟體來說,產品在新體驗上的提升空間一般不大,但換用成本卻很高,這使得藉助網絡效應的贏家幾乎可以橫掃一切。
許多曇花一現的社交產品,本質上是通過一種挑動用戶荷爾蒙的形式,來催生出用戶的生理欲望以及獲取存在感、價值感等情感需求,它並沒有真正改善社交效率並為用戶帶來新的穩定的社交關係鏈,這也使得大部分非微信社交產品的最後一句話往往以「你微信號多少」結束。
陌生人社交需求會一直存在,這使得相應的產品不會消亡;微信依然穩如泰山,不過挑戰者還會前赴後繼的湧現出來。對於很多人來說,他既享受著與親戚朋友的溫情互動,也渴望著與陌生男女的新鮮聊天。
陌生人社交,一種始終存在但卻未被有效滿足的群體性心理需求。
作者:秋實,公眾號:娛樂產業(ID:yulechanye)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Nvg9_i59gnbGkdbWmRofFg
本文由 @秋實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