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以前,在上海人口中,上海書展不叫「書展」,而叫「書市」。「上海書展的特點,那是聞名全國的,就是它真的賣書。」2018年上海書展開幕前,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如是說。今年,又有500多家出版社參加上海書展,把新書放到書展亮相,僅中國出版集團一家,就帶來了8000種新書。
在參展的海量圖書中,我們推薦了25本,入選的全部是本年度新出的書,分為商業財經和社科人文兩大類。其中,美國人類學家何柔宛在華爾街「臥底」一年半,挖出金融機構的內幕;耶魯大學教授加裡史密斯教人們識別統計數據中的陷阱,讓大數據開口「說真話」;楊先讓和他的同事們花了4年時間,走了黃河流域的8個省份,詳盡記錄了歷史悠久卻可能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繁花》之後,金宇澄又開始回望他紮根農村的年少歲月,寫出動人的非虛構作品《碗》……
每年的書展,都與風雨或驕陽相遇。這時候,徜徉書海,不失為尋找安寧與清涼的方式。
《富豪的心理》
[德]雷納齊特爾曼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5月版
超級富豪為什麼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卻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為何他們都一致強調自己的特立獨行?讀了這本對德國45位超級富豪的深入訪談,或許會滿足讀者對這一群體的好奇,並從中管窺他們取得巨大財富的原因。
關於財富精英的社會學研究,很多西方學者早就在做了,本書的最大亮點在於,富豪們願意在研究者面前敞開心扉,談論自己發財致富的過程。可以說,沒有作者本人的獨特經歷,《富豪的心理》就無法寫成。雷納齊特爾曼是歷史學和社會學雙博士,德國《世界報》(Die Welt)高級主編,曾在柏林自由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院工作。同時,他本人也是一位商業上的成功者,既是德國一家著名地產行業傳播顧問公司的所有者,也是地產市場投資人,正是由於「朋友圈」的強大資源,才讓他可以說服45位超級富豪接受深度訪談。
《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
[美]何柔宛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3月版
何柔宛(Karen Ho)是一位人類學教授,但因為身處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她得以通過人際網絡進入華爾街投行工作,從而用人類學家的眼光觀察金融行業。在一年半的田野調查期間,她親身參與了招聘、培訓、工作、裁員等各個環節。在書裡,她提出了一個核心概念「聰明文化」,也剖析了華爾街塑造這種「聰明文化」的過程。正是通過與名校聯姻、塑造員工的自信心、將員工分等級、將裁員合理化以及對股東價值的極端強調,華爾街為自己的霸權地位提供了合法性。
在這位人類學家眼中,這種「聰明文化」其實一點也不聰明,或者說,它至少是缺乏美德和可持續性的毫無遠見的文化。這種文化最終會導致美國國家利益受損。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英文版的出版時間是2009年,當時,全球金融危機剛過,美國輿論開始清算華爾街。這一背景或許可以為作者強烈的批判視角提供一個註腳。
《簡單統計學:如何輕鬆識破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美]加裡史密斯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後浪
2018年1月版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讓數據說話,幾乎已成為「真理標準」。在微博、微信上,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數不清的統計數據公布,大到各種經濟運行和人口統計數據,小到天蠍座8月豔遇的概率。本書收集了很多生活中人們被欺騙的例子,比如,有一本超級暢銷書《從優秀到卓越》,從1435家公司中找出股價優於平均水平的11家公司,發現了它們的一些共同特點,接著就聲稱:「只要認真使用我們發現的思想框架,幾乎任何組織都可以極大提高自身的境界和表現,甚至成為一家卓越的組織。」而本書毫不留情地指出,這是一個典型的「倖存者偏差」——這11家公司具有這些特點,並不意味著有這些特點的都是偉大公司。
本書作者加裡史密斯在耶魯大學任教7年,他的統計學課程是耶魯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他不僅提供了很多統計解讀謬誤的實例,剖析了人們容易受騙的心理因素,還給出了具體的「防騙指南」,比如解讀數據背後的原因、尋找各個變量之間的合理聯繫、對數據進行驗證等。
《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工作和生活》
[英]琳達格拉頓、安德魯斯科特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7月版
如果說《人類簡史》中關於未來人類能活到150歲的預測還有點遙遠的話,隨著醫療和基因技術的飛速發展,活到100歲確實變得越來越普遍了。倫敦商學院經濟學家琳達格拉頓和心理學家安德魯斯科特就認為,21世紀初出生的人有一半的概率會活到100歲,這樣的人群,在發展中國家也將普遍存在,人類將進入新的長壽時代。
說起年老,經常會讓人聯想到老齡化、延遲退休、養老金缺口和勞動力短缺。實際上,長壽時代帶來的系列深層次變革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之外:傳統的受教育-工作-退休的「三段式」人生不再適用;勞動力市場中空化,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出現更複雜的家庭結構,代際關係也會不一樣;新一輪產業變革再次發生,生物工程、計算機採集和碳替代會成為巨型產業……
長壽時代看起來也不錯,但如果一個人在100歲的壽命中,得有六七十年都放在工作上,這樣的生活是不是也有點令人沮喪?作者認為,既然壽命增長,人生被分成了更多的階段,那就要提早做好應對。他們從生活、財務、工作、資產等十個方面對此做了系統考察,以幫助讀者儘早擺脫「三段式」人生的傳統規劃,在長壽時代重構人生。
《技術與國家地位:1200~1945年的世界經濟》
王珏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4月版
2018年4月「中興事件」爆發後,科學技術的話題達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度。非常巧的是,本書的關注點,技術與國家地位之間的關係,也契合了晶片被禁後引發的思考。
作者考察了13世紀以來技術、制度和市場在國家競爭中的不同表現,由此說明技術導致了國家的崛起和衰落,並揭示出工業革命後,先進國家的擴張方式從軍事、市場和制度擴張,轉向了技術擴張。比如,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正是一位吸引了大約8萬在歐洲大陸受到迫害的新教「胡格諾派」人才前來定居,才得以取得決定性的技術優勢。另外,比如英國的鐘表製造業等,大部分工匠也是「技術移民」。正是這種開放性,為「日不落帝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書中通過對100多個國家、100多項技術變革的歷史考察,試圖說明一個國家要取得和保持先進地位,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技術,而不是制度或者市場,國家之間經濟增長的差異,大部分都可以由技術差異來解釋。在如何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和國家地位提升方面,作者認為,實現了累積性技術進步的國家可以進入和保持在先進國家行列,但是領頭羊國家都實現了突破性的技術進步,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卻具有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