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智商運動》編輯手記
被科學圈粉
文/劉孟琳
跟大多數人一樣,我第一次聽到李永樂這個名字就想到了考研數學。
後來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問李老師:「您之前寫過的那些教輔賣得不好嗎?為什麼要寫科普。」
李老師說:「什麼教輔啊?考研數學嗎?那些都不是我寫的。」
我一陣驚慌,完了完了……我是不是得罪作者了,人都認錯了?接著馬上問了度娘,度娘告訴我這是兩個人……
所以我是從這段烏龍對話開始,才真正地認識了李老師其人。
這個我們每天都可以在視頻上看到的普通人民教師,現實中跟視頻裡基本上沒什麼區別,平易近人,彬彬有禮,時不時會面無表情地開玩笑。雖然你明白面前坐著的就是一個擁有深厚的學識學歷背景、網際網路上有百萬粉絲光環的大V,但是卻感受不到一點兒盛氣凌人的壓力,我想,親和——這就是李老師最大的魅力,也是做科學傳播者最需要的一種氣質吧。
除了面對面的交流,看別人的評價也能更立體地認識一個人。去網上看「小朋友們」的評論每次都能被逗笑。有的小朋友說「李老師,世界上還有您不知道的事情嗎?」還有的小朋友說:「李老師,你來講講我為什麼找不到男朋友吧!」最逗的是李老師在B站發動態說出書啦,像生了個孩子,一個小朋友評論:「我本以為李老師什麼都會,只是不會生孩子,現在連孩子都生了!」玩笑之間,發現他們真的對李永樂老師投入了百分之百的信任。
在這裡還想告訴你們,這份信任是值得的!在做書過程中,除了出版流程中常規的三審三校過程,李老師還會反覆親自檢查稿件,李老師說:「看見錯誤我就著急啊!」
作為編輯,我其實是非常感動的,內容傳播者有這樣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這是我的幸運,也是我們這些「小朋友」共同的幸運。
除了親和與嚴謹,李老師可以說是十分有趣了。比如,書的封面上需要寫作者介紹,我向李老師求證:「老師,您當年物理競賽全省第一名是哪個省的呀?」李老師慚愧地回覆:「哎呀,全省第一根本沒人看重,但可惜當年只是國家銀牌,太弱了,還是不要寫了。」我的內心……五味雜陳……沒有得過全省第一的人沒資格評價國家銀牌……最後李老師說:「還不如放學生成績,學生都比我厲害多啦!」最後,介紹頁上放了十餘名學生們獲得國際奧賽、亞洲奧賽、國家奧賽金牌的成績。李老師特意澄清,很多金牌都是大家聯合培養的,說是我一個人的功勞也不對。好了好了,會幫您澄清的,這篇文章特此做了說明。
再比如,前期跟李老師商議,預售期是限量一萬冊籤名版,還是預售期100%籤名版呢。李老師為了回饋粉絲,豁了出去,說:「賣多少籤多少吧!」預售過去了一個星期……李老師開始哀嚎根本籤不完……手都要斷了。希望各位沒拿到書的小夥伴耐心等待一下,拿到籤名的一刻,一定要記得珍惜一個理工直男最直接的愛意——在保證正常上課的情況下,夜以繼日為你籤名。
親和、嚴謹、有趣的個人特質,加上對科普無限的熱情,我真的被這位普普通通又心懷理想的中學老師圈粉了!
從接稿到出版,稿子我看了不止十遍,每遍都有新驚喜,時不時就會被稿子裡的小趣味給逗笑。
我高中和大學一直是理科生,尤其大學專業是交叉學科,對物理、數學、經濟、計算機都有一些粗淺的了解,但是經過多年的教育,我對所有知識的理解基本上限於推導公式和解決題目,一直沒有把科學當做一件有趣的事。拿到這本書的稿子,卻好像走進了不一樣的科學世界,我看得津津有味,又恍然大悟。
我重新認識了很多科學家。數學成就很高的畢達哥拉斯竟然是歷史上第一位學術界的學霸;牛頓-萊布尼茨公式名稱聽起來這麼和諧,代表的竟然不是兩位科學家的合作,而是一段恩怨;一直被我們寫進作文裡歌頌的愛迪生,實際上並不想像中那麼偉大,不得志的特斯拉卻更像一個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而且我覺得他長得還比愛迪生要帥!特斯拉——普羅米修斯式的科學家,當初明明可以靠著交流電的專利富貴一生,卻因為醉心於無線輸電技術被資本家拋棄。對,就是我們現在才實現的無線輸電技術……科學背後的故事與科學本身具有同樣的魅力,甚至更有魅力。
很多之前聽說過但是概念不清的問題,終於找到了最舒心的答案,比如,薛丁格的貓、黑洞、量子……
很多日常生活裡常見,但是沒有思考過的問題,竟然覺得很有意思,比如,星星是黑白的嗎?誒?我怎麼沒注意過我看到的星星是什麼顏色的;雨中走路淋雨多還是跑步淋雨多?嗯?天天讀著「沒有傘的孩子要努力奔跑」的雞湯,並沒有想過要以哪種方式來奔跑……
收穫很多,例子也很多,不能一一列舉,但是我相信這本書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有意義。小學生讀起來可能會有一點吃力,但也是一本很好的科學啟蒙讀物,因為李老師的講解通俗易懂;學過物理和數學的中學生們讀起來可能比較輕鬆,增加對學習的興趣,還能知道一些課堂中沒有的知識乾貨;大學生肯定能讀,這是一個拓寬眼界和知識邊界的絕佳機會,說不定還能不小心靠學識撩到女神;已經畢業了的小朋友們,忙碌的間隙給大腦充充電,平衡一下刷劇和打遊戲的時間,也是極好的。
總之,讀一本可以讓你沉迷科學的書!圈粉不會錯!
最後,想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談談這個選題。雖然很不想承認,市面上很多暢銷的科普書,都是外國版權引進。這些科普書經過翻譯,引進,成本變高,還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但是國內的科普為什麼不夠優秀不夠暢銷呢?是我國的科學技術不發達嗎?明明很多人說,我國在科學教育方面是領先於國外的,至少在中學教育階段是這樣。我想,大概是科學教育的核心陣地一直都在學校,沒有人會為這件嚴肅又無聊的事情付出多餘的成本。
我們缺乏的是恰恰就是學校教育之外的趣味科普,它平易近人,又乾貨滿滿,它有星辰大海,也有生活煙火。有多少人不知道微波爐裡不能放金屬容器,有多少人覺得晶片跟自己的生活無關。我們不知道函數概率統計博弈也能生活,不知道聲光熱電力磁依然能工作。但是知道這些,我們突然就打開了新的世界,看待生活這副萬花筒時,增加了更多角度。
希望每一個打開《十分鐘智商運動》的讀者,重拾會思考的大腦,獲取求知的樂趣,給科學一個圈粉的機會。
當然,科學漫無邊界,在最好的初衷之下或許還存疏漏,如有發現,敬請斧正。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