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消息,12月1日,騰訊公司首款將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到醫療領域的產品「騰訊覓影」全面落地重慶市,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重慶市第四人民醫院、重慶三峽中心醫院、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等五所重慶地區重要的三甲醫院將逐步利用「騰訊覓影」的人工智慧技術,輔助醫生針對早期食管癌、肺結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疾病進行篩查。
當天,騰訊公司與重慶市政府在渝籤署戰略框架協議,雙方將就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慧醫療等方面展開深化合作;同場,騰訊公司還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醫學人工智慧達成合作。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清,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存榮,騰訊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騰訊公司副總裁丁珂,騰訊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副總裁陳廣域等領導嘉賓共同出席了籤約儀式。
「騰訊覓影」由騰訊網際網路+合作事業部牽頭,聚合了騰訊公司內部包括AI Lab、優圖實驗室、架構平臺部等多個頂尖人工智慧團隊的能力,把圖像識別、大數據處理、深度學習等領先的技術與醫學跨界融合研發而成。
根據騰訊公司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籤署的醫學人工智慧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與醫院能力相結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全國首批三甲醫院,也是重慶市的重點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並牽頭成立了重慶市首家醫院集團(醫聯體)。依託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和專業影響力,利用騰訊公司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挖掘與應用、騰訊雲等領域的領先優勢,雙方將開展人工智慧應用於輔助診療的方案的開發和應用合作。其中,「騰訊覓影」對早期食管癌、肺結節、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輔助篩查能力將落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同時,雙方還將探索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篩查新病種的聯合科研。
此外,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重慶市第四人民醫院、重慶三峽中心醫院、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等重點三甲醫院也分別與「騰訊覓影」達成合作,並陸續分批上線多種疾病的輔助篩查。其中,在12月1日當天,「騰訊覓影」已率先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上線早期食管癌輔助篩查。
12月1日,京東金融AI實驗室在美國矽谷正式投入運營。亦在同一天,京東金融宣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 計算機科學學院彭健博士正式加盟京東金融,出任京東金融AI實驗室首席顧問。
「京東金融AI實驗室主要關注前沿AI技術及產品衍生出的商業價值」,剛剛走馬上任不到兩個月的京東金融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薄列峰介紹道。談及該AI實驗室在未來的發展目標,他表示,在人才方面,到2018年,京東金融AI實驗室將匯集50餘位人工智慧領域的頂級科學家;而在資金方面,薄列峰稱,京東實驗室每年的研發投入甚至可以和谷歌、Facebook等矽谷一線科技公司的頂級實驗室相媲美。
據京東方面消息稱,目前,京東金融AI實驗室已經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領域展開研究工作。而薄列峰還透露,在推動無界零售發展方面,京東金融AI實驗室正在推動研製的銷售對話系統和銷售機器人,也將在未來投入應用。
而就在京東金融AI實驗室投入運營當天,京東金融同時宣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 計算機科學學院彭健博士正式加入京東金融,擔任京東金融AI實驗室首席顧問。雷鋒網AI金融評論此前報導,今年10月,前亞馬遜首席科學家薄列峰博士日前正式加盟京東金融,出任京東金融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這是繼薄列峰加盟之後,京東金融AI實驗室迎來的又一位學術界重量級人物。
根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獲得的資料顯示,彭健博士現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 計算機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涉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及其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領域和生物醫學的應用。彭健博士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榮獲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教授獎(NSF Career Award),斯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Award),美國超級計算和應用獎(NCSA Faculty Fellowship),微軟研究獎(MSR Faculty Fellowship)等多項學術榮譽,他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上合計發表論文60餘篇。
而京東金融方面稱,自彭健入職之後,京東金融AI實驗室將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在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領域展開項目合作。京東金融AI實驗室也將發揮京東金融場景、數據和技術優勢,吸納美國優秀人才,聚焦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等研究領域,探索前沿人工智慧技術並致力於應用落地。
對此,京東金融副總裁、技術研發部總經理曹鵬表示,未來,京東金融矽谷AI實驗室將加強與美國一流大學、研究機構的長期合作,通過吸納美國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人才,繼續深入開展人工智慧最前沿技術的研究工作,並將研發成果與京東金融場景、業務緊密結合,用科技服務金融機構,創新用戶服務體驗,京東金融AI實驗室對於京東金融踐行技術驅動戰略將發揮重要作用。
12月1日,廣州成立醫學檢驗行業學術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溢滔等23位海內外檢驗、病理、臨床等行業專家組成。該學術委員會將致力於檢驗和病理國際前沿技術的研發、臨床轉化等探索,並推進生物樣本庫建設、健康大數據開發、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等領域的開發與應用,助力國家醫學檢測行業科技進步。
廣州目前正搶佔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制高點,計劃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療健康產業城市。
其中,在人工智慧方面,有研究報告顯示,醫療將是受人工智慧影響最大、同時最具成熟發展基礎與市場應用潛力的傳統產業之一。隨著人工智慧製造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以及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等一系列政策出現,廣州醫學人工智慧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金域醫學首席科學官於世輝介紹,此次組建的醫學檢驗行業學術委員會,委員來自多個領域,如臨床檢驗、遺傳及分子病理、臨床生化、呼吸病、遺傳病、基因大數據等,是目前中國內地醫學檢驗行業引進院士、專家人數最多、領域最廣的一支學術團隊。
擔任該醫學檢驗行業學術委員會主席的鐘南山在會上稱,把先進的科學研發轉化為臨床服務,同時把一些先進技術簡單化,變得更加價廉,從而適合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地區使用,這是成立該學術委員會的重點。
金域醫學董事長兼執行長梁耀銘表示,學術委員會的成立,將藉助這個「最強大腦」把握醫學診斷服務技術發展整體態勢,尤其是在布局或調整重大醫學技術領域等方面,提供宏觀戰略研究和頂層決策諮詢支持,助力國家醫學檢驗與病理診斷服務,以及體外診斷產業、醫療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的科技進步。
昨天(12月1日),2018年廣東高考開始報名,今年高考報名首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採集考生相片和人臉特徵信息數據,以確保考生個人信息採集真實準確。
在廣州市第四中學,學生正分批在課餘時間到電腦室採集信息。採集信息包括考生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指紋和人臉特徵等,每個學生約二十秒左右可以完成。
廣州市第四中學老師 邱亦文:第一就是讀身份證(信息) ,按照操作程序,先採集左手的指紋,然後再採集右手指, 最後一步就是進行人臉識別,全校一共六百多學生。因為這個技術非常便捷,一個班一臺機半小時就可以馬上採集完畢。
高考報名信息採集好以後,系統將把考生的相關數據傳輸到後臺,在2018年高考當天,監考老師將對考生的個人信息進行比對,比對成功後才可以進入考場參加考試。
廣州市第四中學老師 邱亦文:有可能個別同學,手指受傷或者掉皮等原因,造成進入考場的時候無法採集指紋。有身份證和人臉識別,或者身份證加指紋採集通過就可以了。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