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洄遊,一曲生命交響樂章

2020-12-22 土豆苗愛生活

大多人都聽說過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但有一種魚類不但詮釋了其生命的驚人記憶力,同時完美演繹了生命旅程中的使命,無論要經歷怎樣的困難,無論是否會面對死亡的危險,洄遊,義無返顧,回到出生地,回到起點去完成生命的交接,它短暫的四年時光奏響了一曲生命交響樂。

這種魚就是鮭魚,出生在淡水溪流,成長在廣闊的大海,四年後洄遊到出生之地產卵繁殖新一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洄遊,從海洋回到溪流,全程逆流而上,要戰勝湍急的水流,頑強的鮭魚只要有一口氣就要奮不顧身向前,而且不再進食,遇到水流臺階處則要拼命跳躍,經過長途跋涉,美麗的鮭魚全身傷痕累累,那是每一次逆流而上的撞擊留下的,途中還要躲避灰熊和海鳥的捕殺,最終只有千分之一的鮭魚到達終點。

在出生地繁衍後代,陽光照耀下,鮭魚如燃燒了一般通體鮮紅,雌餘用身體整理出一大塊橢圓形坑,產下魚卵;獲勝的雄魚給魚卵受精後,此刻無論是雌魚還是雄魚,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來不及掩蓋魚卵就雙雙死去,死後的身體將給予溪流養分,孕育新出生的小鮭魚,小小的鮭魚將延著祖輩的軌跡向大海遊去,它們將在四年後回歸。

鮭魚的洄遊是這個地球上最壯烈、最神奇的生命輪迴,活著的全部意義就是向死而生,為了新生命的存活,不畏艱難險阻,逆流而上。

鮭魚的生命歷程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從出生長大憧憬遠方,離家鄉出門去打拼,經歷風浪,戰勝困難,成長路上,不要言敗,最終尋找到內心的回歸。

要是中途累了,先歇一歇,然後再繼續堅持下去。

相關焦點

  • 紅鮭魚的故事——最後的洄遊
    鮭魚強壯,也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它們對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非常敏感。水壩阻斷了河流,同時也阻礙了洄遊。產卵處的汙染會造成局部野生魚類的基因缺陷。陸地上的巨變,例如城市和農業的無序發展,會汙染水源。過度捕撈會遏制資源再生。溫熱的溪流會干擾鮭魚魚苗的成長。
  • 環保的意義一一鮭魚的洄遊
    鮭魚千辛萬苦地向上遊遷移, 只為在那裡產下它們的第一批, 也是最後一批愛的結晶——它們的下一代, 並且最終在那裡結束自己的生命。
  • 日本:北海道鮭魚洄遊高峰期,紅魚兒逆流衝上約3米高瀑布!
    近日,日本北海道清裡,目前正值鮭魚洄遊的高峰期,鮭魚衝上約3米高的瀑布。這種鮭魚學名山女鱒,在產卵季節前身體變紅。日本北海道清裡,目前正值鮭魚洄遊的高峰期,鮭魚衝上約3米高的瀑布。這種鮭魚學名山女鱒,在產卵季節前身體變紅。
  • 鮭魚洄遊高峰期,北海道中鮭魚身體會變紅,逆流衝上約3米高瀑布
    在鮭魚類中,鮭魚種類繁多,是三文魚、鱒魚和鮭魚三大類的統稱,已知種類有60多種,外形顏色也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溯河洄遊魚類,鮭魚都是在淡水江河上遊的溪河中產卵,產後再回到海洋肥育。近日在日本北海道清裡,這是鮭魚洄遊高峰期,成群鮭魚衝上約三米高的瀑布,場面非常壯觀。在日本北海道中這種鮭魚外形顏色更為鮮豔,紅色更為明顯,實際上這種鮭魚並不會顯示紅色,是在鮭魚繁殖季節,在產卵季節前,這種鮭魚身體會變紅,這種鮭魚學名是山女鱒魚。
  • 科學家進一步解開了鮭魚的導航機制,利用體內的磁鐵礦導航
    大西洋鮭(三文魚)帝王鮭-太平洋鮭鮭魚是一種神秘的動物,它在河流中孵化並度過幼年期,成魚前往大洋,性成熟後返回河流中。它們一般是返回出生河流的上遊產卵。產卵之後,鮭魚將會死去,完成生命的輪迴。一年一度的鮭魚洄遊發生在秋季,這會吸引灰熊、禿鷲等動物捕食,場面十分壯觀。關於鮭魚洄遊的一大疑問是它如何穿越數千公裡準確地找到覓食地點和出生的地點。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人為改變磁場,會導致鮭魚轉變方向,這說明鮭魚會利用磁場來導航,但是導航機制仍然模糊不清。
  • 阿拉斯加鮭魚卵化場產量低靡
    2016年阿拉斯加鮭魚產業除紅鮭外捕撈量低靡,卵化場產能低下。約有三分之一的阿拉斯加鮭魚魚卵來自野生種群,而後被送入卵化場進行繁殖,待養育成熟後再將魚种放回海洋,大部分為粉鮭和大馬哈魚。   去年夏天約有2700萬尾成年鮭洄遊至28個阿拉斯加卵化場,遍及威廉王子灣、東南地區和科迪亞克。
  • 孕育北美文明的美味——太平洋鮭魚
    住在太平洋西北沿岸的部族,自古以來就有跟內陸部族物物交換的交易方式。太平洋鮭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但它們洄遊中途卻並不攝食。在河溪中逆流而上的鮭魚會發生明顯的體態變化,體表也會變得鮮紅,表示它們做好繁殖後代的準備了。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它們抵達最上遊的一個平靜的湖面產卵。
  • 鮭魚垂釣獨門秘籍:鮭魚,你應該這樣追
    我和父親在美國無數州與河道上都釣過魚,但從來沒有釣到過夢寐以求的戰利品——鮭魚。而我的叔叔有從這些水域釣到鮭魚的多年經驗。他預測,這周早些時候下的雨會驅趕鮭魚往上遊,遊到我們這裡來。為什麼鮭魚會洄遊?這是難解的傳說。鮭魚洄遊每年都會發生,有時在9月到11月底之間,經常由初霜天氣引起。
  • 太平洋鮭魚為何要在生殖後才死去
    鮭魚能夠成功回到這裡產卵就像中彩票一樣幸運,它們的數量足夠繁衍下一代了。產卵期是一個物質豐富的時節,因為在確保自己生存的同時鮭魚也為不少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這些巴拿馬海鷗正在採集當季美食鮭魚卵,對於灰熊來說,鮭魚產卵的季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候了,但對於鮭魚來說,這是它們整個生命的頂峰,所有回到家鄉的鮭魚都將在它們生命開始的地方度過最後的時光。
  • 鮭魚也有分種類?淺談各種鮭魚分別
    鮭(Salmon)通稱鮭魚、鮭魚,大洋型鮭魚是一種洄遊性魚類,主要生活在大西洋及太平洋冷水海域。 然而市場常見販賣的挪威鮭魚、智利鮭魚、阿拉斯加鮭魚只是因產地捕撈而加以命名。鮭魚是目前人工養殖最高的冷水性魚類,高經濟價值,讓牠在市場上的地位屹立不搖。鮭魚每個生長階段隨著海域的不同,體色也有著明顯的變化。粗約分為三階段,分別為:海水期、洄遊期、產卵期。
  • 交響樂章中的柔美音符
    如果說「百萬雄師過大江」是現代史上異常恢宏的交響樂章,那麼,淮劇《送你過江》就是其中一個柔美婉約的音符。這柔美婉約的音符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它在震撼人心的歷史巨變的交響中,把「解放」這個主題詮釋得更加富於人性、人情的詩意之美,顯示了人民對幸福的追求是革命洪流所向披靡的內在動力,是渡江勝利的歷史根由。
  • 大馬哈魚死亡洄遊,脂肪耗盡,令人感動!網友:把我的脂肪分給它
    大馬哈魚俗稱鮭魚,也叫「三文魚」,後者是英文Salmons的音譯名。它是一群體形修長、體高較大、口裂較深,以魚體背部具一脂鰭為主要特徵的魚類。至此,短暫的生命在生殖之旅中悲壯地結束了。以致有的科學家把大馬哈魚的生殖洄遊稱為「死亡洄遊」。但在我們人類看來,大馬哈魚的生命無疑是偉大的,因為它是無私的。
  • 幾百頭瀕危的海獅即將被捕殺,只因它們吃掉了本應屬於虎鯨的鮭魚
    美國俄勒岡州計劃在5年內殺掉500~800頭海獅,因為它們每年吃掉了大量的鮭魚,而這些鮭魚是養活一個瀕危虎鯨氏族的主要食物。為了保護那個數量不斷減少的虎鯨氏族,也為了提高鮭魚的數量,當地政府下決定對海獅出手了。
  • 罕見深海魚被海浪衝上岸:長得像帶魚,名字卻叫「鮭魚之王」
    達娜是從溫哥華來的,問了本地人才知道,這條魚還挺有來頭的,它的俗名叫「鮭魚之王」。可這明明不是鮭魚啊?01生活在深海的「鮭魚之王」原來「鮭魚之王」這個稱呼來自於當地的印第安土著,在印第安人的傳說中,這種魚會把鮭魚帶到它們的產卵地
  • 鮭魚家族的名牌之爭:你吃的是真·三文魚嗎?
    通常說的三文魚,指的是生活自北大西洋的一種鮭科魚類,英文名是salmon,這個單詞源自於拉丁語中的「上升」,因為這種魚會在成熟後從海裡洄遊到出生的河流裡產卵,途經瀑布時便會縱身躍起,因此得名。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挪威人開始了人工養殖大西洋鮭魚的試驗。飼料充足加上沒有天敵,鮭魚的數量很快增長起來。
  • 泛旅行一城一故事美食之旅:走進加拿大西海岸的鮭魚季
    鮭魚相對較低的熱量與膽固醇,使得無論是全腩厚切鮭魚刺身,還是奶油鮭魚濃湯,都能讓人心安理得地享受其豐富的營養,不必為身材的負擔而發愁。不僅如此,鮭魚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真正令人「心」安。初秋的躁動與惆悵,仿佛都在鮭魚那漂亮的脂肪紋路之間慢慢舒展開來。
  • 阿拉斯加遭罕見熱浪襲擊,大量雌性鮭魚帶卵暴斃:高溫致體內缺氧
    阿拉斯加大量雌性鮭魚帶卵暴斃阿拉斯加驚爆鮭魚集體暴斃,科學家發現鮭魚體內都還有完好的卵,推測是天氣太熱引發「熱緊迫」暴斃。圖為正在產卵的阿拉斯加粉紅鮭資料照。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7月中旬以來,阿拉斯加當地居民不斷在河岸邊看到暴斃的鮭魚屍體,一組科學研究團隊遂沿著鮭魚主要棲息的科玉庫克河(Koyokuk River)進行考察,證實了鮭魚大量集體暴斃的消息。
  • 頂級海鮮亮相中國 鮭魚、挪威北極鱈魚等你認識嗎?
    鮭魚說起鮭魚,那可是在挪威具有重要地位。大西洋鮭魚屬溯河洄遊魚類,是一種在淡水中產卵而其它時間生活在海洋的魚類。鮭魚柳可醃製或燻制,而新鮮鮭魚可供生食,特別是可製作生魚片及壽司。與此同時,燻鮭魚可作三明治夾心、沙拉及義大利麵輔料等。就營養價值而言,多吃鮭魚有益於心臟健康和防治循環系統疾病並能夠加強人體免疫機能。
  • 鮭魚!鮭魚!鮭魚!--新潟縣村上市
    新潟縣村上市面臨日本海,每年10月到12月,鮭魚為了產卵會沿著流經市內的三面川逆流而上。自古以來,鮭魚就是村上地區居民彌足珍貴的食品,為此眾多保存和烹飪鮭魚的方法流傳至今。本臺韓語播音員全永彬將帶您到訪被譽為「鮭魚之鄉」的村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