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的平潭:東澳賣餅

2021-02-17 海壇往事

■ 《原味的平潭:記憶中的思念》之十四

作者:周恩生

1965年秋,我從平潭實驗小學五年制躍進班,錄取到平潭一中,編在初一年二班。讀完上學期,過了寒假,1966年春開始讀下學期。開學沒幾天,學校便停課。大字報貼滿牆,批判吳唅、鄧拓和廖沫沙的「三家村」。繼後,便捲入了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到了暑期,全校學生都輟學回家,從此結束了中學的讀書生涯。

那年,我才13歲。我沒意識到,從那以後,等待我的是漫漫的謀生艱程。

我家是農民。全家八口人,除之大哥入伍和兩個尚小的妹妹外,爸爸、媽媽、二哥和姐姐,都在生產隊裡勞動。我沒讀書了,自然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這樣,我的一家,有五個勞動力,起早摸黑,辛勤地耕耘在賴以為生的土地上。

收穫的糧食,除去交公糧,餘下的,分成的政策是「一五八五」。即工分佔15%,人口佔85%,這對於沒有勞力而子女多的社員來說,挺合算的。

生產隊的工分,每分值6-8分,最好年景,可達1角。一年辛苦,除了分到的糧食外,年終分紅,領回的錢,都不上百元。記得最好的一年,領到120元。

家裡全年的生活開支,全依年終分紅,捉襟見肘。不得已,媽將豬養在床前和灶臺間,雖然賣了添貼,但仍入不敷出。

爸忠厚寡言,家庭的重負,多由媽扛著。媽羨慕單位工作的人,每月36元工資,加各種補貼,可達40元。按每個月30天計,每天有1.33元收入。故而,她常操著平潭土話跟我說:「莫顧哄,莫顧雨,立濤落山對三三。」其含義是:我們務農的,不僅擔憂天災,就算正常的下雨天,出不了工,也都沒工分。而在單位工作的人,不必顧慮風,也不必顧慮雨,無論怎麼颳風下雨,與他們都無關,只要太陽一下山,一天1.33元的工資,便到手。

居民每人每月供應28斤大米,每斤大米價格1角3分5釐。每人每月糴米需花費3.78元。亦以一家八口人計,每月糴米總開支為30.24元。若是單職工,以每月40元收入,扣除30.24元、餘9.76元,乘以12個月,等於全年剩餘生活開支的錢僅117.2元,與我家差不多,顯然,日子過得緊巴巴(但差別為,其是一人撫養全家,我是全家勞動);若是雙職工,全年另增加480收入,生活則富裕;若是一家多人在單位工作,那就是大富人。若是人口少的家庭,即便是單職工,生活過得也相對滋潤。

我的尾叔,在縣食品廠工作。他利用業餘時間,在家做些餅品,由二叔家的堂哥,拿到東澳去買,共同獲取些薄利,以添補家庭開支。

我個子小,在生產隊多跟隨上了年紀的老人,幹些耙壟、甘薯收穫割藤等少挑重擔的活,自然,工分評級也低。一個工分按十成計,男的強勞力,評十成,幹一個小時,可得一個工分。一般男的,評8到10成;婦女,評7到8成;老人,評6到7成;小孩,評4到5成。我評4成,幹一個小時,得0.4分。

媽考慮全家人都聚在生產隊勞動,不是辦法。為維持生計,她叫我也跟堂哥去賣餅,幫助家裡賺點錢。何況,我在生產隊,也賺不了多少工分。

媽帶我到尾叔家,溝通得知,到東澳賣餅,一天到晚,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轉賣,每天得走幾十公裡路。我個子小,即便空手走,都怕走不了,何況身上還要背餅品,是否吃得消?此外,我從來沒有做過生意,能否勝任,打個問號。

打小起,我就裸著腳,扒草,砍樹頭,扒赤鵝(文蛤),生產隊挑垃圾,拔麥拔花生,沙廠挑海沙,龍王頭挑鮭爛,拾狗糞,釆豬食⋯⋯熬過多少苦,困難倒是不怕。至於未做過生意,可學。我雖然個小,而樣樣活兒不輸大人,應該能夠勝任。

承蒙尾叔和堂哥的關照,由堂哥帶著我,跟著他學賣。東澳,我從來沒有去過,這一去,便是煎熬懼怕的兩年,其艱辛,超越了以往。

天蒙蒙亮,我和堂哥啟程了。堂哥挑著擔子,裝的品種多些,我背著長方體鐵筒,內裝100根搓繩(即麻花,由麵粉搓製成女人辮子般的樣式,放入油裡炸,香脆可口)。我跟著堂哥,從城關,穿過近90度彎折的林間大道,往龍王頭方向行進。

百根搓繩加鐵筒、雖沒多重,但走長路,筒帶披在肩上的時間久了,則有微微的酸感。穿林海,綿細鬆軟的沙地,深一腳,淺一腳,有點費勁。

穿過龍王頭村(現澳前鎮龍南村轄地),爬上了「下裡樓」叫作「嶺頂」山的西側(「下裡樓」即現澳前鎮龍北村,當年只知道該村的土話叫「呀了樓」),在山麓斜坡的大塊巖石上歇腳。

初升的太陽,擋在「嶺頂」的東側。避陽下的巖石,顯得冰涼。沐浴著環山的晨風,有著莫名的舒坦。然而,這僅是與負重比較才有的輕鬆感。這樣愜意的停歇,只是瞬間,隨即便要啟程。山頂上,三三兩兩溜溜而下的趕路人,匆匆忙忙從我身旁穿過。那般情景,至今記憶猶新。這裡是東澳北半部區域的人,徒步赴縣城的必經之路。

稍歇片刻,接著趕路。我和堂哥,爬上「嶺頂」,便瞧見沿山勢向東下傾的「下裡樓」村莊,該村不大,石頭瓦房無規則地散點分布著。

進村賣餅了,我跟著堂哥學喊:「咩⋯⋯索樣呃。」。平潭方言:「咩」即為「賣」;「索樣」即為「繩仔」,麻花的意思。倆人的吆喝聲,此起彼落。

有人過來買了。堂哥教我,買單根的,每根5分;買雙根的,優惠每根4.5分,兩根9分。每根搓繩的原料及加工費為4分,還給尾叔。一根賣5分的,我可賺1分;賣4.5分的,我可賺半分。

教會了方法後,到第二個村莊,我們分開賣,堂哥也需賣自己的份額。我從這邊巷進,他從那邊道入,各轉村莊的半邊,叫賣走完後,在村的另一頭匯合,再向下一村進發。

我們一路往東,從「下裡樓」一一進「井邊村」的「上井邊」一一「下井邊」一一穿過海灘一一進「紫蘭村」一一穿過海灘一一進「光瑜村」一一穿過海灘一一爬上山頂進「光瑜坪村「一一轉向東北一一進「東澳尾村」一一拐向南經空曠地帶一一進「潭報村」一一向南經空曠地帶一一進「南賴村」。到達「南賴村」,天近黃昏,搓繩也賣完了,我和堂哥便沿著「南賴村」西的公路,走回家。

到家,天色已黑。在尾叔家,將賣後收的錢進行盤點,我賺了8毛8分錢,不知有多高興。走了一天路,吆喝了一天,雖然口乾腳酸,但賺到錢,也忘記了疲勞,我迫不及待地趕回家,跟媽報喜。

第二天,我和堂哥,照例出行。     

初行,帶著神奇的嚮往,精神抖擻。再行,則有些疲乏,精力也沒那麼充沛。但有賺錢的甜頭,出行的興致未減。

我學著堂哥,配添了小木箱和小扁擔。鐵筒亦裝搓繩,木箱裝光餅,扁擔鉤至兩頭繩帶,挑著走。這樣,比肩背鐵筒,自如多了。

光餅的本錢和售價,與搓繩等同。增加了品種及數量,則提高了獲利的空間。

平潭諺語有:「路頭挑點心,路尾挑鐵釘。」說的是肩挑輕的東西,剛開始,會感覺象挑一點點吃的點心那麼輕鬆。但走遠路,挑的時間長了,漸漸地難以支撐,會有挑鐵釘的沉重感。

這天,賣到傍晚,回家盤點,不僅沒賺,本錢還缺兩毛多,按出售量算,錢少了一元多,我的心都涼了。

是光餅或搓繩被盜?還是是錢丟了或被偷?不得而知。我細細地琢磨,問題出在哪裡?第一天,只有鐵筒,放置身前,賣時從鐵筒付搓繩,收款,無機可乘;而挑著木箱和鐵筒,有人買時,扁擔子從肩而下,木箱和鐵筒分置兩邊,我既得光顧木箱光餅,又得照看鐵筒搓繩,還需集中注意力收款、付還買剩的零錢,不免顧此失彼。可能問題就出在我應接不暇導致注意力分散時,被人乘機偷盜。第一次挑擔賣,沒經驗,我也從未意識到會有人偷盜。

還需付還的本錢,尾叔幫我免了。

第三天,堂哥家裡有事,沒法出行。  

沒人陪伴,我也不想去。兩天的奔波,己很累。況且,遭受挫折,心情亦不好。但在媽的安慰和鼓勵下,還是去了。

吃一塹,長一智,我把光餅和搓繩混裝,賣時,只開任意一頭,另一邊蓋住,用扁擔壓著,以防被盜。

這天,貨賣完了,我選路邊一巖石,坐下盤點,賺了一元錢,好不高興。

第四天,是我賣餅生涯中,最沮喪的一天,飯盒丟了。

飯盒,在當年是奢侈品。人們燉飯,用的多為缽,亦有盤與碗,沒有蓋子,蒸汽水易入。飯盒就不同了,有蓋,自然衛生多了。

飯盒是鋁製的,銀白亮麗,在街上百貨商場才能買到,每個2.5元。不僅美觀,且攜用方便,一般人買不起。能用到飯盒的,通常為有身份的人家庭富有。

大哥從部隊寄回的行李裡,有飯盒,家人視其為珍品。該飯盒比百貨商場賣的厚實,讓人愛不釋手,在家,也捨不得常用。

我家日常吃的,為薯幹或薯絲。大米為稀罕物,家裡備了點,只有年節才能享有。媽考慮我賣餅辛苦,特拿些米,加入薯幹或薯絲,放在飯盒裡燉,讓我帶著當午飯吃。

終年吃薯幹和薯絲,會膩。當年的大米,特香。我在賣的途中,常在過海灘時,依在灘涂的大巖石旁,拿出飯盒,舀上一兩勺,放入口中解饞。至12點左右吃午飯時,通常只剩三分之二。吃完午飯,都把飯盒放入鐵筒或木箱裡。

下午,不經意中留意到飯盒,不見了。我頓時慌了神,木箱和鐵筒裡沒有,環視四周,也沒有,不知是什麼時候丟的,怎麼丟,也不知。

沒了,沒了,怎麼這就沒了?我用手揉著眼睛,淚花奪眶而出。

四天的堅忍跋涉,腿腳酸疼的已支撐不住,我再也沒了賣的心思,提早拖著疲憊的身軀,踱著步回家了。

到了家,媽也沒責備。我委屈地跟媽說:「媽,我不想再賣了,我真的走不動了。」

在家休息了幾天,經大家的動員,我又開始賣了。後來,堂哥出行的次數逐漸減少,我多獨自前行。

隨著時境的變遷,單賣光餅和搓繩,售量大不如前。為能滿足更多人對不同品種的需求,挑擔改成兩頭均為木箱,增添了肉包、豆包、饅頭和油餅。數量多了,負重也大。

六個品種,喊賣無法一一報出,只能根據順口,擇其幾項,喊著:「賣豆包、肉包、饅頭繩仔呃。」天天如此,響徹在東澳北部區域的各個村莊,迴旋在房前屋後、街頭巷尾,冉冉升空。

有一天,在「下裡樓」叫賣時,一隻彪悍的黃色大狗,從遠處躥到我眼前,我嚇呆了,想求救,但旁邊無人。還好黃狗沒咬我,只瞪著大眼,兇狠地朝我吠叫。我意識到不能快走或跑,那必定被咬。我帶著恐懼,一邊繼續喊著:「賣豆包、饅頭繩仔呃⋯⋯賣豆包、饅頭繩仔呃⋯⋯」(懼怕得連肉包都漏喊了),一邊慢慢地移動著步子。此時,另一邊又竄出一隻相似的狗,兩隻狗跟在我身後,不停地吠叫著。我朝著出村道路,邊喊賣邊慢步移出村。兩隻狗,跟到村口,望著我遠去的背影,仍吠著。

小孩躲在牆角,拿著小石塊,朝鐵筒砸,「鐺」!當我驚駭地轉過身,還未反應過來時,他們已「哈哈」地分散沿著牆邊跑了。

我在喊「賣⋯⋯豆包、肉包、饅頭繩仔呃!」,有孩子也跟著喊。惡搞的孩子,會附和地喊:「賣⋯⋯包包、包包、包包繩仔呃。」⋯⋯

小孩的天性,尚可理解。有時,大人也會拿我調侃。

東澳尾的最北端,有一條羊腸小道,穿過村中直達北側岸邊,我叫賣到那裡,會蹲在水邊洗手。一撥漁民,在村中修船補網。一位漁民,把我箱子掀開,問一塊油餅多少錢?我說一毛錢,他說八分賣不賣?我的本錢是八分,賣一塊一毛錢,可賺兩分,賣八分,沒賺,自然不會賣。因而,我說「九分」,他沒理會。一位可能是負責的船老大說:「沒買,沒買,快走。」招呼我離開。我沒走,在那裡等著。

過了會兒,一位漁民說:「小孩,吃到飽,多少錢?」我搖搖頭,說不知道。另一漁民走過來,翻了翻箱,拿出了一塊:「哎呀,還是我先吃。」他指著那位負責人,跟我說,由他付錢。

不一會兒,漁民們陸續過來拿著吃。結帳時,我向負責人要錢,他說:「我又沒吃,幹嗎向我要錢,誰吃,你向誰要去。」我找他們要,他們都不給。他們說負責人逗我玩,會給的。負責人說:「我叫你走你不聽,他們一貫都是白吃不付錢的。」就這樣耗著,誰也不付錢。我雖不信,但亦有擔憂。他們不知道我的時間寶貴,拖到晚拿回錢,回家就來不及了。

其實,他們也挺好的,只是逗我玩。不一會兒,負責人也拿了一塊吃,便如數把錢給我,說我很會做生意,今天做好夢,一下子賣了這麼多。然而,我也嘗到了焦心的滋味。

東澳海城的風,特大。以「下裡樓」和「光瑜坪」兩個高處為支點,中間的「紫蘭村」和「光瑜村」之間,夾著三段海灘,為風口帶。寒冷的冬天,北風呼呼地怒吼,在大海翻滾波濤的助力下,狂風一路肆虐向南,穿過海岸邊東西走向通往澳前的公路,摧殘路南坡上的植被。這裡是海島最難綠化成功的區域,那裡的植被,稀稀拉拉,斑痕累累。三大風口,是賣餅的必經之路。頂著刺骨的寒風,穿過灘涂,步履艱難,直打寒顫。

弱小帶駝的身軀,挑著餅品,每天翻山越嶺、走村串巷幾十公裡,超出了承載的能力。賣餅的終日吆喝,讓人口乾舌燥,聲音嘶啞。風吹雨打、烈日暴曬和忍辱負重,時時都在不斷地透支脆弱的軀體。我常常精疲力盡,走不動了,在家一躺,便是數天。稍有好轉,又要啟程。

賣餅回家,媽經常會拿魚乾煮些小粉幹滑薯粉類的佳餚,慰勞我。並每次都會從賺回的錢中,提取5分錢獎勵我,作為我的私房錢。

媽常在親人和鄰居面前誇我。記得媽離世後,我鄰居一位大媽跟我說,我在江西做民工時,媽難受不堪,她跟這位大媽說,我在家時,能解她的心頭憂。

當年賣餅時,如逢生意好,會早賣完早返回。到家後,媽在外山出工還未收工,我便會到外山找媽。在相思樹下,我依偎在媽的懷裡撒嬌,充滿了童年的幸福與歡樂。有母愛的溫暖,委屈有處傾訴,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但這一切是那麼的短暫,不久,就永遠沒有了。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每當我受屈無助時,都會到墳前找媽,她給了我靈魂的慰籍,讓我在徵程上一帆風順。

生活的窘迫,讓我走上了賣餅的道路,沒有退縮的餘地,只有前行的選擇。

賣餅雖苦,但收入可觀,會頂一個職工的工資,對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改善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是再苦也不放棄的動力。

當年,東澳村,我僅走公路以北區域,原因為,每天的行程,走完該區域回家,天便黑了。再走南部,根本沒時間。且南部區域,不僅村莊少,亦有高山峻岭阻隔,難以通行。

北部區域的村莊,光瑜和東澳尾較大。其次為紫蘭、潭報、南賴和井邊,最小的為下裡樓和光瑜坪。井邊若按上井邊和下井邊分開算,也列入小村範疇。官姜和澳前,為漁港,碼頭有店鋪。那裡的人,可到店鋪購物,外人挑餅進去,沒什麼售路,故未涉及。且官姜處在行程路徑的中北端,拐進時間不夠,而澳前碼頭在南賴村南端,賣到南賴村,帶去的餅品基本賣完,且天已黃昏,拐進澳前碼頭,時間來不及,也沒實際意義。

賣量最大的為光瑜和東澳尾,其次為潭報、井邊、下裡樓和光瑜坪,紫蘭和南賴,幾乎都沒賣,只是順路拐進,溜溜便離開。賣量的多少,可反映該村的貧富狀況和消費水平。

親和力最強的為光瑜、東澳尾和下裡樓,其次為井邊、光瑜坪和潭報,走進南賴和紫蘭,有種陌生的冷酷感。

東澳許多上了年紀的婦女,裝扮的象流水港東和東庠的婦女,髮髻盤後,插釵戴花。出門做客,抹粉,常花4角5分或9角錢,向我一次性買10一20條搓繩,帶去做禮品。

東澳黃瓜魚「發海」(「發海」為平潭方言,大豐收的意思),一艘艘滿載黃瓜魚的機帆船駛入澳前碼頭,卸下的黃瓜魚,堆積如山,每斤1角5分至2角,買一頭兩斤多重,5角錢便夠,按現在價,每條要幾千元,物以稀為貴。

聞知「發海」時,我偶爾會拐進,買只帶回,其花費了我半天的收入,有時生意差時,一天才賺五六毛,等於整天的辛苦,換一條魚,會捨不得買。

東澳有一小店鋪,在哪裡我未知。聽村上的人說,店主名字叫「八勾」,也做搓繩賣,大家都說「八勾繩仔很大條」。

而今,東澳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先,東澳尾和潭報之間的空曠區域和潭報至南賴的空曠區域,已蓋滿了民房,三個村莊連成一體,再沒有了原先的舊貌。

平潭城關,有一賣「飴米糖」的(「飴米糖」為平潭土話,即用麥芽糖加工煮成的圓盤型大糖塊,顏色乳白),挑著兩個長筒形大籮筐,一頭筐面放著「一米糖」,挑到東澳去賣。籮筐用來裝收購站可收購物品。其手拿一約15公分長8公分寬一頭鋒利的鐵製刀片,配一小錘子。邊行走邊用錘子敲打刀片,發出清脆的響聲,替代口喊,招攬買主。

買的人,多為小孩,有的用錢賣,有的用物換取。買時,賣「飴米糖」的,可將刀片打入糖盤邊緣,敲打分離粘粘的薄片。一分錢,可敲一小片,根據錢的多少,決定敲出其長度和厚度。用牙膏殼、黃銅線、玻璃餅等換取,依折出的價值敲給。賣主將收購到的物品,再挑到收購站去賣。

賣「飴米糖」的,姓啥名啥,過了五十四年,一時想不起來,他人很好。他也在我賣餅的區域賣,我們時常碰面,一起做伴回家。他給了我很多的歡樂,緩解了我不少的孤獨和寂寞(他若有機會看到我寫的回憶,可與我聯繫,敘敘舊),真感謝他。

小時,東澳賣餅的情景,一直保留在我的記憶裡, 時終沒有忘懷。

春去冬來,隻身穿越寂寥的林間大道,有著莫名的孤獨;徵途的大海灘面,空蕩無影,只有蕭瑟的海風,呼嘯伴行;北側洶湧澎湃的灰暗波濤,年年月月,咆哮不息,顯得悲涼悽切;年復一年,遙遙無期的輾轉闖蕩,令我寒膽。我幾番想放棄不賣,而精神上的慰籍、生活的窘迫和利潤的誘惑,讓我無法放手。政府不是在打擊投機倒把嗎?什麼時候能不允許賣多好?其是我希望的寄託。

到了1968年春,媽關進了牛鬼蛇的學習班,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也轟轟烈烈地開展,由此,結束了我東澳賣餅的生涯。

殊不知,東澳賣餅的苦,僅是小插曲,更大的磨難,在後頭。《原味的平潭》一記憶中的思念之十五:《在江西當民工的日子》(1969-1971年),待續。

《原味的平潭》往期作品(可點擊標題閱讀):

五六十年代的平潭一中

莫輕心,龍鳳頭之險由來已久

原味的平潭:花生情結

原味的平潭:老電影的故事

原味的平潭:童年的梭子蟹

原味的平潭:80年代前的海鮮

原味的平潭:舌尖上的古早味兒

原味的平潭:依戀的旋律

原味的平潭:扒草往事

平潭縣城的變遷:解放初期

平潭縣城的變遷:八九十年代

原味的平潭:艱辛歲月

相關焦點

  • 打造特色漁港產業集聚區 東澳漁人碼頭海鮮街開始試營業
    昨日,集購物、特色漁港、風情旅遊為一體的東澳漁人碼頭已開始試營業。賞海景、吃海鮮、拍美照,這裡將打造「平潭第一鮮」吃貨集聚區,還將引進臺灣元素,春節假期約起來。打造特色漁港產業集聚區目前已建成一期海鮮街東澳漁人碼頭航拍平潭豪香餐飲有限公司消息,位於澳前客滾碼頭東側的東澳漁人碼頭海鮮街昨日正式對外試營業,並於今年5月1日正式營業。
  • 龔清概:儘快把平潭島到臺中的直航常態化
    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任龔清概出席發布會  中國網2月14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今日上午舉行發布會介紹《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蘇樹林、副省長陳樺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暨人才招聘計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以下是文字實錄:  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去年年底的時候高速客輪「海峽號」實現了平潭島到臺中的直航,歷時2個多小時,我想問一下,現在有沒有計劃讓這個航線常態化,我們儘快使它成為連接兩岸的黃金航道?
  • 路通財通人聚 平潭打造兩岸同胞共同家園
    2014年的某一天,家住臺北的阿甄一早起來便趕到臺北港乘坐上午11點開船的「麗娜號」直航平潭澳前碼頭。她已經在平潭工作兩年了,從那時候起,她就開始了家住臺北,在平潭工作的「雙城生活」。像阿甄這樣過著「雙城生活」的臺灣同胞還有很多。1000億元打造平潭新城/2014年12月中旬,記者乘坐汽車從福州下轄福清市東瀚鎮,經過平潭跨海大橋直達平潭。
  • 平潭版「外婆的澎湖灣」走紅 來聽《阿嬤家的海》背後的故事
    近日,一首由平潭人演唱的《阿嬤家的海》在網絡上受到眾多平潭網友的關注,還有人直呼「這是我們成長的回憶」「簡直是平潭版的《外婆的澎湖灣》」。於是記者聯繫上了《阿嬤家的海》的作詞者、作曲者以及拍攝這支MV的導演。這一群平潭的八零後青年,用自己的歌聲與行動,來表達對平潭的熱愛。
  • 平潭森林公安副局長被曝夜總會打人砸物 被撤職
      昨日,記者從平潭紀工委獲悉,針對「平潭一森林公安局副局長在夜總會打砸公共財物」一事,目前已通報調查結果,給予森林公安局副局長林慶標撤銷中共平潭縣林業局支部委員會副書記職務
  • 蘇花改蘇澳至東澳段春節前將通車 行車省20分鐘
    華夏經緯網1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歷時多年施工,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蘇澳到東澳段9.7公裡,可望春節前通車,東部運輸將邁入新裡程碑,未來蘇澳到東澳行車時間只約10分鐘,比過去的蘇花公路約可省20分鐘。     據報導,蘇花改工程分3個路段施工,分別是蘇澳至東澳、南澳至花蓮和平、和中至大清水。
  • 蘇花東澳-南澳段 賀陳旦:不宜貿然截彎取直
    臺「交通部」將啟動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東澳—南澳段可行性評估,被視為新「交通部長」熱門人選、北捷董事長賀陳旦昨直言,蘇花改是個過度設計,無論從實質面或程序面來看,都須重新檢討、不宜貿然截彎取直。    蘇花公路東澳、南澳路段死亡車禍頻傳,公路總局南澳工務段表示,已斥資六千多萬元(新臺幣,下同))改善六處「急彎」路況,預計明年十月完工。     「交通部」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也證實,近期將啟動「東澳—南澳段」改善工程評估,最快今年中委託顧問公司評估可行性評估,初步規劃在東澳到南澳段新建隧道,預計明年送環評審查。
  • 平潭島,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久聞平潭風光旖旎,遂趁周末驅車前往一遊。在2010年11月30日平潭海峽大橋建成試通車之前,上平潭島還需靠渡輪擺渡。海峽大橋是福建省第一座真正意義的跨海特大橋,全長3510米,為雙向四車道建築標準,現不僅是陸路進出平潭的必經之地,本身也成為一道雄偉靚麗的風景。
  • 平潭姜山島奇巖怪石自成風光
    「此次再度來平潭,是規劃建設平潭國家地質公園又一階段的野外普查,為了將平潭各個島嶼比較典型的地質現象進行梳理調查,彰顯科普與美學價值。」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工程師鍾豔春表示,平潭無論是潮間帶還是山上的巖石景觀都很有特色,島上的石頭以火山巖和花崗巖為主。而因常年經受海風和潮水的侵蝕,平潭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海蝕地貌。
  • 「燒餅哥」賣餅4年為妻治病
    「燒餅哥」賣餅4年為妻治病     □本報記者 劉淼淼    3月11日晚上9點,記者撥通顧全澤的電話時,他剛收了燒餅攤回家,聲音裡透著疲憊。「生意好不好?」記者問。
  • 唐代大詩人王維一首詩,幫助賣餅漢討回被寧王李憲奪取的妻子
    在寧王宅子左邊有一個賣餅漢,靠著賣餅為生,而他的妻子長的皮膚白嫩,身材姣好。有一次,寧王正巧看到這個小娘子就愛的不行,於是給了賣餅大漢一大筆錢,讓賣餅大漢把老婆給自己。也不知道是錢打動了賣餅漢,還是寧王的權勢讓賣餅漢畏縮了,寧王終於把這個美人納為了妾,非常寵愛她。
  • 臺灣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蘇澳到東澳段9.7公裡春節前或通車
    ­  據臺灣媒體報導,歷時多年施工,臺灣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蘇澳到東澳段9.7公裡,可望春節前通車,東部運輸將邁入新裡程碑,未來蘇澳到東澳行車時間只約10分鐘,比過去的蘇花公路約可省20分鐘。­  據報導,蘇花改工程分3個路段施工,分別是蘇澳至東澳、南澳至花蓮和平、和中至大清水。改善主要原因分別是當地道路線形不佳、易肇事、落石塌方阻斷頻繁、路基狹窄。
  • 颱風「海棠」臺灣宜蘭東澳登陸 已造成17人受傷
    中新網7月18日電 「海棠」颱風在花蓮外海南北徘徊了大半天之後,終於在今日(18日)下午14點50分左右在宜蘭東澳登陸   據臺灣媒體報導,島內氣象部門表示,強烈颱風「海棠」花7小時在花蓮附近海面,以逆時鐘方向轉一圈後,於下午14時50分自宜蘭縣蘇澳與南澳間的東澳登陸
  • 史上最全平潭旅遊攻略之美食篇
    平潭好吃的東西很多,但不管平潭的美食怎麼多,都離不開兩樣東西:一個和地瓜有關,一個和海鮮有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為平潭海島是聞名遐邇的漁區,島上群眾生活淳樸,擁有種類豐富、品質肥美的海鮮, 同時由於地域的限制,島上農作物以地瓜為主,番薯即為主糧,美食自然以地瓜和海鮮為主。
  • QQ空間網民小愛心大力量 幫助紅豆餅攤主「賣餅救妻」
    QQ空間網民小愛心大力量 幫助紅豆餅攤主「賣餅救妻」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一場溫暖人心的愛心救助圍著一個紅豆餅拉開序幕。
  • 臺灣宜蘭東澳海域險傳憾事 23名遊客漂流驚險獲救
    華夏經緯網10月1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沒做好充分準備,千萬不要冒然從事海上活動,別為了一時刺激的快感,拿生命當賭注;宜蘭縣東澳烏巖角海域10日有23名遊客分乘11艘獨木舟出海,因海象轉差,眾人差點漂流至外海回不了家,所幸蘇澳海巡隊實時抵查現場,將一行人全數平安護送上岸。
  • 平潭的藍眼淚!平潭的美景美食!
    平潭島上漁船非常多,魚產豐厚!每年4月一9月是平潭縣看藍眼淚的時間。什麼叫藍眼淚,其實藍眼淚並不是海水的變色,而是海水裡有種叫海熒的浮遊生物,自帶發光腺,受到海浪拍打石頭的影響,就發出藍光,而一旦海熒被海水衝上岸,也只有短短幾十秒的生命。所以海熒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能看到的。有時候平潭會出現追藍眼淚的人比海熒都多!主要看運氣成份了!
  • 矮人兄弟要到陝西開分店賣餅
    四個矮人男子漢坐陣餅店,一個吆喝,一個收錢,兩個賣餅,生意火爆,一天賣出了700多個餅。  昨日中午,記者來到大郎Q餅店,約8平方米的店面裡,大郎Q餅、金蓮菩餅、李逵千層餅等燒餅香氣四溢,引來行人紛紛駐足。  二郎高禮明依舊在店門外吆喝,見有行人表露興致,便上前為顧客推薦口味。同樣矮小的三郎鍾華偉則負責收錢,大郎與四郎則嫻熟地為客人將餅放進包裝袋內。
  • 平潭最美民宿合輯④丨面朝大海,枕海而眠……總有一款你喜歡的
    本期小編挑選了平潭四家風格不同的民宿,或依山傍水、盡覽秀美風景,或鬧中取靜,吃喝玩樂皆方便,亦或是百年石厝,主題特色鮮明……看看是否能給你靈感吧!倚靠庭院的木欄,靜看潮起潮落,賞碧海藍天;可悠然垂釣,可赤腳捉蟹,這裡除了能吃到平潭北港的傳統美食,更有剛上岸的海鮮大餐~平潭驛宿精緻城市別院想體驗一下別墅式民宿嗎?那平潭驛宿精緻城市別院千萬別錯過!
  • 平潭旅遊產品走向境外市場 萬人遊平潭首發儀式啟動
    隨著我區不斷加快建設平潭國際旅遊島,平潭的陽光、沙灘、石厝等「平潭藍」形象吸引了全球各地華人華僑的目光。26日,「聯結全世界暢遊平潭藍」2016年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萬人遊平潭首發儀式在海壇古城啟動。區領導謝秀桐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