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不過審批的南科大到底卡在了哪裡 |
限制主要來自發布於1986年的《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 |
最近,高校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南方科技大學,再一次出現在媒體報導的視野中。這次多少有些尷尬。教授有了,校園有了,卻沒有學生,籌辦3年之久的南方科技大學,至今沒拿到教育部的招生許可證。
2010年12月15日,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發布了《朱清時校長致報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長的一封信》。在這封長信中,朱清時正式對外宣布南科大決定把「自主招收高二學生」,「自授各類學位和文憑」作為教改先行先試的內容,以期回歸大學的辦學自主權,為我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探路。
「南方科技大學的這一決定,猶如向中國的高等教育界投擲了一枚原子彈。」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範先佐說,「這放在國外那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中國跳過教育部批准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就相當於在眾目睽睽之下『未婚先孕』,公開放話『要生私生子』。」
2007年3月,深圳市政府決定籌建南方科技大學。2008年7月,深圳市成立南方科技大學(籌)創校校長遴選委員會和校長招聘工作小組。2009年6月,朱清時院士被聘為南方科技大學(籌)創校校長。2010年3月10日,國務院有關領導聽取南方科技大學籌建工作的匯報後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籌建南方科技大學正處於良好歷史時機。
欲攬這等瓷器活,定要有一把金剛鑽。在朱清時看來,這把金剛鑽就是一流的師資和先進的辦學理念。目前,計劃第一批入校的50名學生將會在課堂上看到這些人:中科院院士張景中教授講授高等數學;中科院院士陳國良教授講授「計算機基礎」;著名物理學家陳應天教授講授「普通物理」;香港科大李澤湘教授講授工程創新導論;中科院院士、校長朱清時教授主講創新能力培養課程;香港科大丁學良教授領銜組織設計人文教育課程。在師生比例上,南科大按照1:8來算,就是1個老師教8個學生。在管理方式上,南科大實行國際流行的書院管理模式,不同專業的學生吃、住、行在一起,教學科研一線人員和專家作為學生的輔導員、導師,對書院進行日常管理和服務。
華麗的師資,先進的理念,審批到底卡在了哪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儲朝暉告訴記者,限制主要來自一部發布於1986年的《
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雖說是暫行條例,但一眨眼就暫行了26年。」儲朝暉說。
記者隨即查閱了這部《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在該條例第四章批准驗收中,有這樣的規定:
第十六條 國家教育委員會每年第三季度辦理設置普通高等學校的審批手續,逾期則延至下一年度審批時間辦理。
第十七條 設置普通高等學校的審批程序,一般分為審批籌建和審批正式建校招生兩個階段。完全具備建校招生條件的,也可以直接申請正式建校招生。
第二十條 普通高等學校的籌建期限,從批准之日起,應當不少於一年,但最長不得超過五年。
儲朝暉告訴《北京科技報》,第十六條的規定就意味著每年國家只給一次申請機會,顯然南方科技大學今年的申請再次石沉大海,若不豁出去就還要再等明年。目前,南科大已經處於籌建期,第二十條是用來規定籌建期限,在這期間學校不得招生,按慣例,年限大致在3年左右。從目前來看,南科大也許應該後悔自己沒有運用第十七條的相關規定直接申請正式建校招生,從申請籌建這一步走下來,看來是等不及的。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指標與暫行條例不符。比如要將校名定為大學,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在5000人以上。即使是要求最低的高等專科學校,全日制在校學生計劃規模也應在1000人以上。顯然一年只招50人的南科大與該指標差距甚遠。」儲朝暉說。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改研究所主任王烽告訴《北京科技報》,我國目前的所有高校招生名額都由教育部門統一分配,即使是民辦高校的招生工作也要由國家控制。對於學校來說,名額就相當於收入,特別是對於民辦高校而言名額就是本錢,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下,有了名額就不愁招不來學生。「在其他學校看來,為獲得招生名額付出成本也應是南科大需要付出的,教育部門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不得不考慮公平問題。其實從教育部門的角度看,南科大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實踐是值得鼓勵的,對南科大既不肯定又不否定,並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要使該校胎死腹中,教育部門也有其難處,在政策上一路黃燈確實需要南科大自己的大膽實踐。」
朱清時看來是明白了教育部的難處,日前他便對媒體表示,「現在唯有的辦法就是我們走出這一步去,我們試驗成功了,國家就有可能修改這些規章制度了,那麼教育就會衝開一個缺口,就可以找到一條新路。」
與南科大同呼吸共命運的還有報考南科大的那些考生們。記者撥打了南科大的諮詢電話,該校主管招生工作的老師告訴記者,目前自發學歷證書確實需要考生冒一定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學校堅持與學生和家長自願籤訂協議書的原因。「從目前的招生情況看,家長、學生的反應大大好過我們的預期。至於日後孩子的發展,報考國內大學的研究生繼續深造或者報考國家公務員確實存在不確定的因素。至於4年之後能否拿到教育部的批文,一切都在變化中,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北京師範大學國家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項賢明表示,南科大踐行的這場改革其實不僅僅是教育問題的改革,其未來已觸及到社會其他方面的神經。最起碼,學生就業問題面臨著社會大環境能否突破「唯學歷是從」,一旦成功將是對中國教育界最大的貢獻。
「大學招生由國家分配名額在全世界看來確實少見,或者說是真正的中國特色,獨此一家。」項賢明說,但之前我國的問題是,即便該規定有多不合理,只要國家不承認的學歷,社會就一概不承認。之前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關注大多都局限在考試是否公平等問題上,對這一問題關注很少。
項賢明告訴《北京科技報》,在美國,對全國高校的資質評定是由社會第三方來承擔的。一旦被認可可以進行招生,招生的名額完全由學校決定,我國的高校實際上仍然處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之下,學校收支兩條線,得到的名額越多就意味著國家的撥款就越多。但西方高校多自負盈虧,招生的多少取決於所培養的學生在社會上認可度有多高。學位證上名校校長的籤名比政府的公章更能說明問題。甚至有些高校是不發文憑、沒有學位的,比如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就是如此,但其仍是國際一流的大學,法國人也習慣了最高水平的學校是不發文憑、沒有學位的,只要出自巴黎高師,社會絕對高度認可。
「南科大獲得了輿論支持,獲得了家長們的支持,只要南科大改革能夠真正帶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也勢必能夠獲得用人單位的支持。但願南方科技大學能應了李政道所題寫的寄語『敬祝成功』。」項賢明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