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論壇上看到過一些關於中藥煎熬方法的一些討論:到底是自己煎藥好還是醫院代煎好?
對這個問題,一些年紀偏大的網友認為,當然是自己煎好,代煎的藥味淡,量少,藥性會降低,還要煎藥費。而一些年輕的網友大多都偏向於醫院代煎,工作都這麼忙自己煎根本沒時間,其次氣味比較難聞,一包一包裝好,每天帶著上班也方便。
在浙江醫院的中藥房裡專門研究中藥熬製技術的萬曉青主任給記者詳細分析了這兩者的區別。目前代煎的中藥基本上使用煎藥機,能將一周的中藥劑量裝在無紡布袋裡一次性煎煮完成,然後真空抽吸到包裝機上包裝完成。
各有千秋 因藥材和藥量而異
因此,在鍋內不能中途進行上下攪拌煎藥操作,無法滿足特殊藥材需先煎、後下、烊衝這樣的傳統中藥熬製工藝。
由於中藥煎制的方法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藥物的療效,國家對煎藥容器、煎藥操作方法、煎藥人員要求都作了詳細的規定,規定煎藥容器應以陶瓷、不鏽鋼等材料製作,禁用易腐蝕器皿等;煎藥人員應當經過中藥煎藥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並考核合格後方可從事中藥煎藥工作;煎藥操作方法煎藥時應當防止藥液溢出、煎幹或煮焦等等。
傳統煎藥是每帖煎兩遍,而煎藥機只煎一次,灌裝藥汁一袋一般是150-200毫升,每天服二次量約300毫升。這也意味著一次煎藥時要多加水。
電煎藥一般要經過兩次過濾,而自煎藥最多是用布濾一下,藥液沒有電煎藥過濾得細。另外,電煎藥是在密閉容器中的無氧煎藥,自煎藥是在無壓、常態下的煎煮,屬於有氧煎藥,因此,電煎藥的藥液比自煎藥的藥液稀。
萬主任特別說明,對藥量大,有效成分難以煎出的中藥適宜用煎藥機煎煮,而對於藥量小,有效成分以揮發性成分為主的中藥宜自煎。
那麼如果自煎會碰到哪些問題呢?
在門診中碰到最常見的問題是不少患者經常會將先煎、後下、吞服、另煎的中藥忘了。
浙江醫院中醫科許雅萍主任還為大家自己煎藥提供了一些小常識:
1.器皿:一般用砂鍋,能用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切不可用鐵鍋或鋁鍋等以免引起化學反應。
2.煎前浸泡: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藥物可浸泡6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適當延長浸泡時間。
3.用水:一般說來,水要浸泡過藥面2釐米左右即可。草藥較多或第一遍煎煮時可以多放一點水,第二遍可少一些。
4.方法:先用急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在煎煮過程中,儘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煎服中藥還要儘量避免煎一次藥服用一次。第二遍煎一般只需煮沸20分鐘即可。由於藥材中的各種成分溶解有快有慢,再加上濃度差有變化等因素影響,幾次煎出液中的成分種類、數量都會有不同,數煎合併的煎出液才能體現整個處方的作用。
5.中藥飲片煎糊後因所含成分發生改變,有效成分遭到破壞,甚至產生毒性,因此不能服用,而應清理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