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現象是指由於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晝夜更替是由於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而晝夜長短是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2.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3.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前者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後者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4.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量,指每平方釐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而太陽常數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值為 8.16焦/釐米2·分。
5.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候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引起的一種大範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才是季風氣候。
6.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徵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雲、降水等要素。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大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
7.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的不規則的圈層。
8.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大氣降水到達地面以後扣除蒸發量等損耗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立方米/秒。
9.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0.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水圈內的水量總體。狹義的水資源則是指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制的應用於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水力資源屬於水利資源的範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1.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於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稱為礦產。有礦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巖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則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12.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和證據。
13.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巖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巖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巖石必定斷裂,但巖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於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