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段時間一則消息令中國的網友大吃一驚:日本的一艘渡輪因觸礁沉沒,但渡輪上的52名小學生卻在非常冷靜的情況下,成功逃生。
事件發生後不久全網媒體開始了「狂歡」,他們鼓吹日本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中國應該學習日本的制度云云。固然這52名孩子們面對困難時的冷靜令人感嘆,但這樣媒體們盲目吹捧日本教育真的有那麼好嗎?
日本教育中的不平等
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爆發之前,有所謂的「一億中產階層」,那時因為日本經濟突飛猛進,貧富差距並不明顯所以教育不平等的現象並不突出。
但隨著1991年經濟泡沫被戳破,教育不平等的現象開始越來越突出。在東京大學之前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根據家庭出身以及年收入不同,升入大學的學生比例有很大的差異:來自年收入400萬日元(約合25萬人民幣)以下家庭的學生升學率僅為31%,而在超過1000萬日元(約62萬人民幣)的家庭中,升學率則高達62%。
這些數據表明在日本收入越高便更容易獲得受教育的權利,而收入低的家庭只能望而興嘆。
「輕鬆教育」拉大教育不公
2002年日本教育廳開始大力推行「輕鬆教育」也就是俗稱的「素質教育」,但是最後的結果卻並不理想。
日本父母同中國家長一樣都認為考入怎樣的大學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因此日本的初中、高中、大學的入學考試競爭也異常的激烈。在日本推出素質教育之後,學生在學校學習的課程變少了,但僅靠學校課程是無法幫助孩子脫穎而出,考上好大學的。
所以家長們只能給孩子報更多的補習班,這使得教育廳的「輕鬆教育」政策適得其反。
與此同時高家庭收入在教育中的優勢也開始體現。有錢的可以給孩子報更多補習班,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提高的多,但家庭收入少得只能讓孩子接受學校的課程,成績很難提高,長久以往這種經濟上的差距便會體現在升學率上,也使得日本教育的不公平程度加深。
政府教育支出低,家庭負擔重
日本政府一直奉行「小政府」的模式,即儘量交給社會力量解決公共事務,這種模式表現在教育方面也一樣。
據相關資料顯示日本的教育經費只佔到GDP的3.3%,而同為發達國家的冰島、丹麥、瑞典教育支出率高達6%~7%。
政府負擔的少了,自然剩下的要落到家長們頭上。這也就使得在日本上學是一件非常「砸錢」的事,出身貧困的孩子可能就「無學可上」。
制度不能照搬,但教訓值得學習
綜合分析看來日本的教育制度並不像媒體們吹噓的那樣「神乎其神」,它同樣存在許多弊端。
目前我們的教育改革也正處在一個拐點,近些年我們也看到很多呼籲學習日本教育制度的聲音,但盲目地去照搬日本的制度並不可行,只有綜合分析與看待日本的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