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原住民以客家人為主,深圳本地客家語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溝,客家人常把坑和瀝連用,有「坑坑瀝瀝」一詞,甘坑泉眼遍布,溪水甘甜,故稱謂甘坑 。 350多年前,甘坑村的開基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發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便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如今,這裡不僅是探索深圳客家文化的體驗基地,也是全國客家語流行音樂的創作中心 。
起源於明清時期的甘坑村,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甘坑客家小鎮曾為瑤族人聚居地,相傳三百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發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優美,於是便決定留下來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瑤漢兩族從衝突到和諧。隨後粵東梅縣、五華縣、興寧市張姓、鍾姓、彭姓、李姓、葉姓、陳姓客家人也結伴遷居到甘坑,於是有了現在的甘坑客家小鎮。
景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客家小鎮和生態公園。客家小鎮上有古建築、炮樓,民居改造的商鋪和餐廳,湖邊還有頗具特色的吊腳樓。最值得看的是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狀元府還有雕梁畫柱、非常精緻的南香樓。生態公園裡種植了各種無公害的瓜果蔬菜,還養殖了很多家禽。遊客不僅可以欣賞原生態的田園風光,還能親手採摘,很有樂趣
甘坑村裡,客家民居,眾多古建,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更有古炮樓、清新巷、狀元府、鳳凰谷等風情建築融於山水之中,與幾百年的客家排屋形成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 客家民俗:麒麟舞、客家涼帽、舞龍、客家鯉魚燈舞、客家打蘸、客家女子哭嫁
小鎮總面積1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現在的小鎮主要幾塊景點:七都116村、炮樓、疊粹樓、博物館、南香樓、鳳凰谷、狀元府、V谷樂園、景觀湖——酒吧街、小涼帽農場等。 這裡既有徽州古城的清麗脫俗,又有著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來這裡,小鎮就能許你一場文藝範而又慢生活的時光,你能走走停停,用快門捕捉一些動人的風景,你能在這裡坐下,喝一盞清茶,喝一杯清酒,嘗一份美食。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到甘坑客家小鎮,人們自然要到南香樓,南香樓整棟房屋樓中有樓,畫中有畫。雕梁畫柱,生動有趣。大小几百幅雕刻物件,無不體現中華民族的智慧
據《新安縣誌》記載,明、清時期實行縣、鄉、都(社)、圖(裡)制度。明末新安縣分3鄉7都57圖509村,甘坑屬七都116村。每一條巷子,都具一個特色:古味巷以客家美食、風味美食、特色美食為主;古悅巷以手工DIY為主,現場製作,有人現場製作紀念品,體驗現場製作紀念品的樂趣;古坊巷以手工藝品製作作坊,體驗原始的古樸的手工製作;古井巷以文化藝術創作為主,包括創意設計、工藝設計製作
鳳凰谷,承載著滿眼的花紅柳綠,走進去,像是進入了一個只關乎花草的自然世界,春分的鳥語鶯啼飛過高樓林宇的阻隔,在這裡肆意散落。大家呼吸著遠離城市塵土的清新空氣,被各具姿態的小花吸引過去,看著四周環繞的小山和遠處的客家建築,像是穿越到一個世外之境,偷得一晌浮夢。
溪水烹新茗,青山當畫屏,這是文人騷客追求的意境。其實,即使你 甘坑 甘坑(10張) 是普通一員也可以在閒暇到甘坑客家小鎮過節,去休閒田園度假,入生態農莊耕作,坐湖邊垂釣野炊。不妨同三、五友人到湖邊吊腳樓和優美的酒吧街找一爿小店小酌,體驗一下麗江吊腳樓的韻味,醉了,也是因了這美麗景色的香醇
具有兩百多年的狀元府,可進府內參觀,分前廳、中堂、後院。府內寸木皆為藝 術結晶,千餘木刻,美輪美奐,幅幅皆為故事
自駕車路線 自駕導航到「甘坑客家小鎮停車場」。 從深圳福田、南山出發:南坪快速公路→坂雪崗大道→坂瀾大道→坂李大道→甘坑停車場 從深圳羅湖出發:龍崗大道→布瀾路→甘坑隧道→坂李大道→甘坑停車場 從深圳龍華出發:布龍路→麗湖花園(三聯橋底調頭)→吉華路(前走一公裡)→秀峰路→甘坑老村委即到 從廣州/東莞/惠州出發:廣深高速/深惠高速→機荷高速→李朗出口→布瀾路李朗出口→秀峰路→甘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