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開學之際,一所位於都江堰的民辦學校徹底關門,在家長圈引發了不小的震動。但由於媒體並沒有披露此事,多數家長對此並不知情。
這所學校名叫都江堰南山中學實驗學校,興辦於2017年,是小學、初中、高中一體的K12學校。興辦之初,學校名字是「都江堰南山中學實驗學校」。一年之後,更名為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去掉了「中學」兩個字。這一個微妙的變化,其實為學校關門埋下了隱患。
這所一開始帶著「名校光環」的學校,為什麼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就垮掉了?
學校關門,爆發於2019年年初拖欠老師工資,但其實從2018年中旬,就已經開始顯露跡象。
小編了解到:在2019年3月左右,有家長在群裡稱,孩子上課沒有老師。隨後,也有學校的老師在網上發帖,稱已經幾個月領不到工資,部分老師已經離職。持續兩年多的隱患,終於被暴露出來。
隨後,拖欠老師工資一事被都江堰市教育局和學校投資方四川華萃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簡稱華萃教育)證實,稱投資方資金鍊斷裂。
都江堰市教育局隨即宣布,對學校進行託管。
芝麻小編曾經在今年7月,從該校一位離職高層處了解到,這所學校是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民辦)和四川華萃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簡稱華萃教育)一起興辦的,校舍是租用的,是都江堰市一所閒置多年的某職業高中的校舍,進行了翻新改造。在雙方的合作中,華萃教育投入資金,南山中學實驗學校以品牌和管理方式入股,並派校長和骨幹老師進行運營和管理。
雙方的合作並不愉快,對辦學的理念不一致。該名原學校高層稱,華萃教育的老闆不是做教育的,曾經從事超市、酒吧、房地產,對教育並不專業,覺得辦學可以賺錢,一腔熱情就涉足了辦學,希望儘快收回投資並盈利,因此過多幹涉學校的管理。
這種過於功利的想法,給學校埋下了禍根。2018年初,華萃教育和南山中學實驗學校之間的裂痕被公開。南山中學實驗學校在2018年7月發布聲明,終止與華萃教育的合作,首任校長被撤回,並要求華萃教育不得再使用「都江堰南山中學實驗學校」的校名繼續宣傳和招生,也不得繼續使用含有「南山中學、南山實驗、南實、南山」字樣的品牌。學校從2018年9月起,更名為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
「華萃教育投入學校的資金不足,資金鍊斷裂,無法維持學校的運轉,是根本原因。」
即便新校名依然違反了雙方協議,但更名之後,資金依然無法維持學校的運轉。2018年底開始,開始拖欠老師工資。
2019年3月,都江堰市教育局託管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並尋找新的接手方。5月份,對學校進行公開競標。成都一家國資背景的教育集團中標。目前這新學校校已經進行一期改造並開學。
一位知情老師告訴芝麻小編: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經過兩年多辦學,本來原有1000多名學生,但拖欠工資事件後,陸續有很多學生轉學。被託管後,只留下了大致300多名學生。都江堰市教育局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對這些學生進行了分流,分別被安置到都江堰的其他公立學校,比如青城山高中、都江堰中學、都江堰外國語實驗學校、七中八一聚源學校等。
這位老師表示,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辦學才兩年就關門,根本原因在於投資方資金不足,不懂教育,過於功利,過多幹涉學校,跟校長和老師之間辦學理念不和。「不懂教育,不專業,就不要幹涉學校的辦學。這下好了,一所學校關門,對整個綿陽的教育,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綿陽學校進軍成都,是什麼模式?
這位老師的說法,不得不說有一定道理。名校辦民校,雖然有名校的光環為民校背書,但如果出現問題,名校的品牌就會受到影響。成都七中實驗學校在2019年春季發生的校園食品危機,影響到成都七中的名譽,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關門,對南山中學、南山中學實驗學校以及綿陽教育,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很多家長都知道,綿陽的三所私立名校,近年來紛紛擴張,在成都、眉山、巴中等地,興辦了多所民辦學校。比如綿陽東辰國際學校在眉山興辦了眉山東辰,在成都興辦了成都東辰;綿中實驗在巴中興辦了平昌綿中實驗,在成都興辦了成都綿實外;南山中學實驗學校在都江堰興辦了都江堰南山實驗等等。
綿陽三所私立名校,在成都興辦的民辦學校,到底如何?
三所綿陽系品牌學校的本部,是近年來口碑不錯的學校,屬於比較成熟的品牌民辦名校。
綿陽中學實驗學校(簡稱綿中實驗),投資方:綿陽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簡稱綿陽教投,國資)。
綿陽東辰國際學校(簡稱綿陽東辰),投資方:東辰教育集團(民資)。
南山中學實驗學校(簡稱南山實驗),投資方:綿陽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簡稱綿陽教投,國資)。
小編梳理發現,這三所綿陽系的民校擴張辦學的方式,主要是對外合作進行品牌輸出。除了綿陽東辰有部分資金投入個別新學校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以「品牌和管理」的方式,進行擴張辦學。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掛靠、掛名的方式。投資方給品牌學校繳納管理費和冠名費(不排除雙方共同持股)。
這種模式有利有弊。好處是憑藉名校的光環,可以快速得到家長的認可,招收到足夠的生源,做到資金快速回籠。壞處是,一旦合作出現問題,名校的聲譽就會遭遇危機。
綿陽辦學模式能否融入成都?
自從南山中學實驗學校2017年在成都興辦「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綿陽教育開始了在成都辦學的歷史,其辦學和招生模式也被帶到了成都,成為家長群的聊天熱點。
但是,綿陽的辦學模式,跟成都還是有所不同。
綿陽的教育,被很多家長稱為「應試工廠」,甚至與衡水中學相提並論。其中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招生人數多,以大為美。
綿陽系的三所學校,本部都是「巨無霸」,都是採取大量招生,學生人數甚至超萬人;班額也很大,有的班級60人以上。以綿中實驗和南山實驗為例,兩者2018年自主招生人數,均為2350人。
比較而言,成都民辦學校在招生計劃和教育理念上,大多是「小而美」方式,即教育部門嚴格控制招生人數,班額不能過大,控制在45-50人左右。
學生人數太多,是綿陽的民辦學校一直被家長們詬病的地方。有家長表示,綿陽某中學高三年級有100多個班,如果按每班50人來算,也有約5000人,一個年級5000多人,這樣的規模在成都幾乎沒有。
再比如,今年9月新開學的成都東辰外國語學校。據了解,今年這個學校僅小學和初中就招了近2000人。相比較而言,同為今年亮相的成都新川外國語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和國際部加起來還不到1000人。
有家長可能會說,東辰是知名品牌,本身對家長有吸引力,生源好也很正常。但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這個行業,本身就有很多特殊性,品牌固然重要,但對於新辦學校而言,第一年招生人數爆棚,那麼家長需要考慮和考察清楚這幾個問題:
第一、學校的師資是否跟得上?這裡面到底有多少東辰來的老師?是否達到了學校教學能力的上限?
第二、一個年級那麼多人,每一個孩子都是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是否能被精準照顧到?存在感又會不會很差?個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又如何保障?
特別是第二點,這也是很多家長談起「綿陽系」學校時,說得最多、也是最擔心的一點。
投資方和學校是什麼關係?
除了生源過多之外,綿陽本部學校和成都學校的關係,依然需要梳理清楚。
我們以成都綿實外和綿中實驗的關係為例,進行分析。
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綿中實驗是由「綿陽教投」獨資(國資)控股。根據綿陽教投官網顯示,該公司全額投資的學校,僅包括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綿中實驗學校和綿陽外國語實驗學校三所,而在巴中市平昌縣、成都市郫都區,只是建立了生源基地。
也就是說,成都綿實外國語學校不在綿陽教投的投資範圍,學校是作為上述三所綿陽南山中學實驗、綿中實驗和綿陽外國語實驗學校的生源基地而存在的,投資方並非綿陽教投。
再來看成都東辰外國語學校。在學校的官方介紹中,有記者注意到了另一個公司的名字——「錦繡教育」。
天眼查顯示,錦繡教育全名為「四川錦繡教育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分別投資了兩個公司:「成都東辰錦繡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和「四川匠心偉業裝飾工程有限公司」,進一步搜索「成都東辰錦繡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發現,在其股東列表中,也有綿陽東辰教育投資有限公司,也就是說,成都的這所東辰,並不是由綿陽東辰全額持股。
一個學校的股東不同,理念就會有差異,辦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意見分歧。這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辦學。
有業內人士說,如果一個民辦學校不是由單一個人或者單一股東持股,在學校發展的問題上會有可能出現股東之間意見不一的情況;如果股東中還有除開教育之外的其他行業,個別行業可能會對穩定的現金流回報更加迫切,但對於辦學這樣一個需要長期持續穩定投入的行業來說,也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關於這一點,已經「垮掉」的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的辦學經歷,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學生是否能直升綿陽本部?
說完三所學校背後的投資方,家長最關心的,是就讀成都的學校後,能否直升綿陽的學校本部。
成都綿實外國語學校在官方介紹中表示,學校為綿陽中學實驗學校高中生源基地校,那麼,是不是成都綿實外的學生,初中畢業後可以直升綿中實驗呢?
該校招辦老師告訴記者,成都綿實外國語學校是綿陽中學實驗學校在成都辦的學校,但不能理解為綿中實驗成都校區,因為綿中實驗只有高中部,而成都綿實外國語學校是一所覆蓋小學、初中、高中所有學段的學校,即使就讀成都綿實外的初中部,也不意味著可以直升綿中實驗本部的高中,還是要參加綿中實驗的考試,只是分數上有一定優惠。
成都東辰一名招辦老師直接告訴說,即使在成都東辰讀了初中,要讀綿陽東辰的高中部,也要和其他學校的學生一樣,參加綿陽東辰的考試,無法直升。
而我們知道,成都部分民辦K12學校的初高中之間,是可以直升的。
因此,成都的家長在選擇這些學校的時候,一定要了解清楚學校的投資關係、升學路徑,以免出現「都江堰南山實驗學校」類似的情況,不得不讓孩子中途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