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說
2017年即將過去,我們的醫美行業在這一年有哪些變化。到了年終給自己一個總結和梳理的時候了。美沃斯在邀請CEO、行業專家,線上圓桌,探討他們看到的2017年醫美行業。
這些聲音,來自行業核心,最為真實。
今天是2017年醫美大佬年終總結的第二篇,兩位發出聲音者恰好都比較偏邏輯思維。他們各自為過去這一年的醫美行業劃分出幾個維度,在相應坐標上圈出關鍵詞,從而展現出2017年的醫美業態。
龔偉:醫美分期業務會斷崖式下滑
《美業觀察》副主編龔偉
《美業觀察》副主編龔偉從政府層面、資本層面、機構運管層面、金融層面和數據5個維度。
一 政府層面
政府對醫美產業的關注度和扶持意向明顯提高。
2017年5月31日,國家7部委聯合發文將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
2017年9月25日,成都市加快推進全市醫療美容產業健康發展,著力打造「醫美之都」;
北京、廣州、深圳等地政府都提到要發展醫療美容產業。
二 資本層面
跟往年相比速度放緩。
沒有出現大規模併購,但仍出現4筆超過1億元股權融資。
2017年2月,歐華美科獲得凱輝基金B輪約1億元等值人民幣的美元投資;
2017年5月,PhiSkin芙艾醫療獲得君聯資本、美國銳盛管理集團、正齊金融、拾玉資本1.2億元B輪融資;
2017年6月,聯合麗格醫療美容投資連鎖集團獲得金浦醫療健康服務產業股權投資基金2億元B輪融資;
2017年8月,成都西嬋整形醫院獲得深圳高特佳投資集團2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
連鎖醫美機構的擴張數據明顯放緩。生美轉醫美的投資逆勢增長。
三 機構運營層面
增量和存量的重視層度調整。
70%精力用於「增量獲取」、30%精力用於「存量運營」,朝著30%精力用於「增量獲取」、70%精力用於「存量運營」轉變;
「新花樣、新模式、新套路」出現速度放緩,開始理解「老老實實做運營」。
四 消費貸
2017年12月1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對消費貸進行嚴厲管控。預計分期整形業務會出現斷崖式下滑。對過於依賴分期整形的機構來說,是要面臨的巨大難題。
五 市場數據
中國超巴西成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
劉嘉誠:建立與客戶的強關係遠比上市融資重要
艾莉薇市場總監劉嘉誠
艾莉薇市場總監劉嘉誠在每個維度都提取了一些熱詞,每個熱詞都是一個大命題。熱詞背後是大事記,最後是他的一些思考。
【熱詞】
一 美業趨勢
顏值經濟、網際網路+、新零售、消費升級、醫美體系及體制構建
二 頂層設計
商業模式設計、業務持續增長的瓶頸、運營模式再造、重塑增值模式、戰略執行過程中的組織/團隊/個人領導力、人員管理流程、戰略制定流程、運營實施流程、打造有進取心的組織文化架構,總經理再造自己持續升級
三 資本發展
顏值產業、資產證劵化、股權激勵、設計科學合理股權架構、醫療美容市場的財務分析、稅務中心、資金和內控管理、縱向增值投資、橫向拓展規模擴張及高產價值區潛力挖掘、組織能力優化提升、信息化網際網路化發展
四 服務創新
醫美機構的病人安全和質量再造、CRM顧客的忠誠經營及服務、以業務價值鏈為主線定製績效管理體系、醫療質量控制標準體系設計與構建、符合消費趨勢的產品研發、醫美機構醫療質量管理的挑戰與創新、醫美機構的精細化運營管理
五 品牌營銷
醫療美容機構品牌建設、媒體聯盟、IP打造、創新渠道營銷、新媒體營銷、內容營銷、場景營銷、數位化營銷、互動營銷、事件營銷、口碑營銷
【觀察】
2017年,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機構醫院嘗試轉型,或調整自身經營模式,例如:
1. 公立醫院整形科/整形專科醫院的醫生,自主創業或獨立拆分整形美容科獨立運營;
2. 大中型連鎖機構/手術中心/中心醫院+微型店回歸醫療本質,完善設備、資源、服務提升醫療美容技術及建立新培訓體系甚至共享;
3. 微型店/精品店/皮膚中心模糊醫美與生美的邊界,共存經營,建立SPA、藥妝、醫學美容、光電皮膚中心、高端女性會所,同行業跨行業多渠道嘗試,如跨境電商、線下異業合作等,打造醫生IP、建立HIS、CRM、SCRM、ERP系統智能化精細化數據管理和新世代消費者布局等。
行業先行者們2017年也在積極謀變
上層建設:選擇生態圈大方向,提升終端集中度。
1. 精細化發展—持續併購立足本業,標準化服務、管理、技術,連鎖複製,擴大市場佔有率,提升規模效益;
2. 橫向擴張—構建泛時尚產業互聯生態圈」,強調年輕時尚品牌調性;
3. 縱向布局—「大文體+大健康+大金融」以線下終端為起點逐漸向上遊延伸打造全產業鏈的美容生態圈。
底層運營:多元化探索、跨界探索、醫生資產打造、經營管理的IT智能化、新零售模式的引入、年輕化受眾的布局。
【思考】
總體而言,2017年整個行業有聲有色,願意思考和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以上內容是劉嘉誠在2017年看到的一些變化,基於此他有以下思考。
在粗放轉精細的行業背景之下,信息爆炸是當下最嚴峻的問題。
信息爆炸讓各行各業的從業者無所適從,焦慮。
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立足自己所在團隊和企業現階段的現實,去學習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尤為重要。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東西,取勢明道,明道優術,培養能看到未來趨勢的能力。時勢造英雄,尊重商業規律,把握大勢,三五年能決定一家企業的命運,
過分去求「道」又是另一個極端,過去我們通常會做企業的五年計劃,但現在的商業環境叫做「看十年,做一年」,我們不但要有看到未來的能力,同時還要有不斷實踐、不斷調整、不斷行動的能力去做好做細做深眼前的工作。
在當下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戰略和行動都在快速迭代,所以我們既要有長期思考的能力,也要有快速反應的能力。因為沒有行動就沒有辦法調整戰略,沒有戰略就不知道行動該聚焦在哪,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劉嘉誠看來,商業的本質,是通過和客戶建立長久而良好的關係,以獲得持久的盈利。
要想建立這種關係,就必須在產品、價格、促銷、渠道、服務等方面下功夫。這和商業模式無關,也和技術是否進步無關。沒有任何一種正常的商業模式或先進的技術可以取代這些內容,形式只是概念,不會改變本質。
對企業來說,守江山遠比打江山無聊,也不那麼轟轟烈烈引人注目,但這遠比融資,上市重要的多。所以談到這不得不說企業文化了,使命、願景、本心,這些核心是奠定了一個企業文化的本色,而這個文化又決定了是否能聚焦這樣的人願意去付出,這就是凝聚力,凝聚力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