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醫美計劃IPO 安全、質量為行業主要痛點

2021-01-08 東方財富網

  「要麼美,要麼死。」鬥魚主播「殷櫻」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描述自己的整容經歷:「我割了兩次雙眼皮,做了三四次鼻子,打了好多次瘦臉針。」

  雖然直播間裡的粉絲大多會對她說「你怎麼都好看」、「你本來就很美」,殷櫻仍表示,會因為直播環境的刺激不斷做醫美:「今天這個主播去打了瘦臉針,明天那個主播又去填充了脂肪,特別是看到新出來的00後主播,自己覺得不做醫美就混不下去了。雖然做主播不一定要整形,但受大環境影響,也想要微調一下。」

  在微博、微信之後,直播、快手、抖音等短視頻等平臺的崛起,成為越來越多普通人增加曝光度、將流量變現的路徑。通過與電商合作、直播打賞與廣告,據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計,2015年我國移動直播平臺營業額(不包括廣告收入)約75億元,其中主播收入約22億元。

  真金白銀的市場也帶動了周邊產業發展,醫美是最直接受益的領域之一。中國接受醫美治療的人數從2013年的660萬人次增加至2017年的1630萬人次,年化複合增長率25.4%。

  網紅吸金

  在「顏值經濟」帶動下,中國醫美市場預期一年高過一年,更加普及化、大眾化。

  亞太醫療一位整形設計總監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以前做整形是藏著掖著,現在大眾接受度高了,有些子女是父母帶到醫院做整形的。另外,顧客的消費能力也在提升,對於美的追求也更大膽、自主。」

  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ISAPS)發布報告稱,儘管中國大陸2015年平均每千人的醫美療程約1.5次,遠低於美國的12次、韓國的20次,經濟情勢卻提供了龐大的成長動能。在2015年醫美產值突破5000億元之後,中國大陸醫美產值將以15.5%年複合增長,2018年將達到8000億元。

  在網紅主播的培養上也催生了自有整形產業鏈。據重慶金絲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主播運營桃心表示,如果長相普通的女生想要做主播,肯定要求整形:「我們公司有一個擁有25萬粉絲的主播,一個月可掙5萬塊,已經動過兩次,想讓粉絲喜歡她因此去填充了額頭。」

  「公司有合作整形的醫院,主播整形可以享受折扣。」桃心說,「公司也可以掏錢給主播做整形,前提是主播必須籤長期合同。」

  來自西南政法大學2014級學生閔丹,曾在直播平臺活躍過3個月,陌陌粉絲4.5萬,花椒直播粉絲20多萬,她說自己3個月掙了8萬元左右。「我籤的是一家北京公司,公司做過醫美的人一半一半吧。有專門合作的整形機構,免費提供整形或者享受折扣。」

  在產業化過程中,資本對上遊產品、耗材企業、中下遊服務機構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支持,瑞銀證券董事總經理孫利軍近日在國際醫美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從1990-2016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成功上市數十家企業,籌資309.84億元,不全是以醫美業務為主;A股IPO或單獨上市成為障礙時,在併購上比較火爆,總金額大約680億,單筆併購金額比較少,平均只有2億多,跟行業特徵有關,下遊企業利潤比較小。」

  內地醫美企業赴港上市的主要有昊海生物科技,主營上遊產品和耗材。其財報顯示,2017年眼科、整形美容與創面護理、骨科、防粘連及止血四個板塊的收入分別為5.57億元、3.07億元、2.66億元、2.12億元。

  昊海生物科技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吳劍英表示,「醫美產業上遊產業、公立醫院、民營醫療集團應該形成聯動效應。公立醫院層面,要對上遊產業的研發、轉化等提供支持;上遊產業為民營醫療集團提供產品和服務,與公立醫院加強技術與專家資源支持。」

  下遊整容業務端,成立於2009年的「莆田系」藝星醫療美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藝星醫美」)上月宣布赴港IPO。據其提交的招股說明書,目前營運15家醫療美容機構,其業務包括整形手術、注射、美容皮膚科醫療美容服務,2017年三部分收益佔比分別為47.8%、38.3%和13.4%。以整形手術醫療美容服務為例,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其收益分別佔總收入的45.3%、43.6%及47.8%;服務總次數分別為29259次、50502次和86090次;每次平均費用為人民幣6272.5元、6249.5元及5755.8元。

  招股書顯示,治療次數增加主要由於現有醫療美容機構的內生增長;新開設機構業務大幅提升及推廣營銷工作。另外,由於是營利性質的私立醫療美容連鎖集團,並無醫療機構屬於『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故服務收費不受政府監管,通常有權根據市場情況酌情釐定服務價格。

  藝星醫美的收益和利潤頗為可觀,2015-2017年營收分別為4.05億、7.23億和10.37億元,年化複合增長率60.0%;淨利潤分別為1300萬、4900萬直到1.13億元,年化複合增長率196.1%。

  營銷大戶

  藝星醫美的淨利率逐年上升,但仍處於高毛利、低淨利狀況,按其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毛利率分別高達50.4%、54.2%和53.3%,2017年整形手術毛利率更是高達63.5%,但2015年至2017年的淨利潤率只有3.2%、6.8%和11%。

  另一項引人注意的數據是,藝星醫美的銷售費用逐年走高,從2015年至2017年分別為1.3億、2.5億和3.05億元。

  「醫美服務機構面臨優質醫生的資源稀缺、盈利能力的挑戰,獲客成本高,經營模式需要轉型。耗材和設備端競爭加劇,機構資質合規性,物業權屬不清晰,行政處罰、環保、員工五險一金通常都是IPO審核上比較關注的問題。」孫利軍表示。

  另一層更大的風險來源於醫美安全度和專業性。

  藝星醫美在招股書中說「經營過程中可能成為客戶投訴、申索及訴訟的對象,這可能會招致費用的支出,並對我們的品牌形象、聲譽及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事實上,藝星醫美旗下多家機構有過多次與顧客的醫療糾紛案件,「於往績記錄期間,用於解決客戶投訴及醫療糾紛的金錢賠償總額為人民幣300萬元。」

  醫美事故也讓醫美行業信賴度成為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根據更美APP發布的《2017年醫美黑皮書》,全國正規醫美診所9500多家,「黑」醫美診所是前者的6倍,約有60000家,它們往往規模小、隱蔽性強,常隱身於生活美容店、住宅區與酒店中。黑診所的手術量是正規機構的2.5倍,非法執業者是合規執業者的9倍,有15萬人之多。

  即使是具有正規資質的醫療機構也會存在較大風險。殷櫻說,她在五六年前做下巴,結果沒幾天就開始發炎,「腫得特別厲害,無奈第七天就去把假體取出來了。真的痛慘了,只是希望可以更好看一些。」即便如此,殷櫻從沒停止過整形的步伐,「風險肯定是有的,誰都不敢保證萬無一失。但我的觀念是要麼美,要麼死,所以我一直都在賭博。」

  上海煥顏國際創始人馬龍表示,「如果醫院造成整形效果不滿意,百分之百承擔責任。我們在手術後會給消費者一份術後須知,比如在拆線前不吃辣、不劇烈運動等,如果消費者不聽醫囑導致手術效果不佳,醫院不承擔責任。」

(責任編輯:DF387)

相關焦點

  • 2020多加老闆私董會,為醫美行業安全規範發聲
    數位化元年,醫美機構該如何應對數位化轉型,構建安全運營的發展環境……為此,多加聯合美沃斯舉辦「老闆私董會」,就此展開深度探討。,在醫美機構客戶全生命周期管理、營銷推廣、安全運營、醫生IP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賦能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
  • 從瑞麗醫美IPO,透視暴利醫美行業投資趨勢與...
    不為別的,正因瑞麗處於風口上的醫美賽道,而其在港交所上市,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並透視醫美連鎖機構及上下遊產業鏈在行業中的地位。 實質上,國內成功IPO登陸資本市場的醫美服務企業,本就屈指可數,加上瑞麗醫美,可比的行業公司只有四家,包括在三板掛牌的華韓整形、美股的醫美國際和A股的朗姿股份。
  • 行業白皮書打造醫美新名片
    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換代,醫療美容已越來越多地進入了人們日常生活,成為消費熱點之一。然而,在這個「顏值經濟」的背後卻不乏行業亂象,「非法整形」、「黑醫美」一直是行業發展的痛點,不僅阻礙了整個醫美行業良性發展,也損害了廣大求美者的利益。    如何讓「顏值經濟」更有保障?
  • 艾爾建美學聯合中整協進博會發布「三正規-放心美」醫美行業倡議書
    今年,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醫美行業要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放在首位,規範醫療美容服務行為。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會長張斌表示:「『三正規』倡議符合國家對於醫美行業發展的規範要求和方向指導,在保證消費者切身利益、滿足日益增長多元化求美需求的同時,有助於醫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 中國醫美行業的「前世今生」
    醫美是個神秘與機遇並存的行業,新氧成功的IPO讓投資人興奮,可以預見以持續獲客途徑開發為主的網際網路醫美平臺有望成為資本分割的下一塊蛋糕,迎來更大的發展契機。中國醫美行業發展至今,核心客戶多為80後、90後、00後,具有顯著的年輕化特徵,隨著核心消費群體的崛起,國內醫美市場潛在發展空間仍然較大。
  • 醫美行業:品牌連鎖和精品診所勢頭迅猛,醫美APP頭部平臺趨於穩定...
    對於少部分求美者來說,醫美整形已經是一種輕奢「上癮型」消費,每幾個月就要約見一次整形醫生。  不僅是消費者,醫美從業者,在見證了行業的野蠻生長之後,也從最初的羞於跟人啟齒,變成醫美行業的積極推動者、參與者和變革者。  以女性為主體的醫美「顏值經濟」,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在爭議中成長、成熟,其潛在增長潛力著實不可小覷。
  • 小報告丨千億顏值經濟崛起,醫美行業為何營收走衰?
    同時,醫美國際股價創下歷史新低,距上市首日最高點已折價過半;而素有「網際網路醫美第一股」之稱的新氧醫美(SY.US)2020年一季度總收入為1.83億元,超出公司1.60億元至1.80億元預期,雖然業績亮眼但自上市以來新氧股價已遭腰斬。金融市場對醫美行業的「孤立」表明,現代醫美的風險,仍然是不可預估。在醫美行業飽受爭議的當下,我國現階段醫美市場發展如何?醫美行業真的「好賺錢」嗎?
  • 問診在線醫療|中醫平臺上醫仁家自建三大體系,欲破傳統醫館盈利痛點
    2020年疫情這隻黑天鵝的出現,打亂了經濟秩序原有的節奏但也給一些行業帶來新的機會,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在更是迎來了一輪流量爆發。上醫仁家作為一家少見的網際網路中醫平臺也在此時逆勢而上,宣布自己的線下百店擴張計劃。
  • 醫美行業騰訊廣告投放見解
    一、生活醫美行業概述1.1生活美容行業概述美容行業概括分成了生活、醫學美容兩大部分。生活美容:運用一些專業技術手法手段,通過機械設施對人體進行相應的整合,化妝以及修復。為消費群體提供無傷或微創技術等一些技術手段 例如,洗面、敷膜、精油按摩、修眉等。
  • 醫美行業這麼賺錢,新氧為什麼還要急著IPO美股上市?
    作為一個成立於2013年的網際網路企業,新氧的成功主要靠著市場規模的增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2018年醫美服務行業總收入規模達到1217億元。根據《新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過去3年中國醫美市場平均年增速達到31.83%。新氧預計,未來5年,中國醫美市場平均年增速預計將達到25.67%。
  • 醫美龍頭企業遇冷背後:同質化競爭壓縮利潤,獲客成本高是核心痛點
    自2004年至2020年,鵬愛醫療共收購了12家醫療美容機構。財報顯示,2017-2019年,醫美國際淨利潤分別為虧損0.72億元、虧損2.52億元、盈利1.38億元、而最新公布的2020三季度報顯示,其淨利潤再次虧損1.65億元,同比降幅達183%。缺少行業護城河而上述的行業龍頭企業資本市場遇冷的背後,也許是資本的考量。
  • 新氧科技CEO金星:醫美行業加速線上化,一線城市將率先成為成熟醫美...
    來源:藍鯨財經藍鯨TMT頻道12月19日訊,新氧科技董事長兼CEO金星在2020第六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上表示:「醫美市場線上化是一個長期趨勢。疫情影響下,醫美市場線上化速度在提升。」受疫情影響,中國醫美市場持續兩位數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20年戛然而止。據Frost&Sullivan今年5月發布的調研報告數據,預計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同比增幅僅5.7%,創五年來新低。與此同時,2020年中國在線醫美服務平臺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2.2%,遠超醫美市場總體增幅,中國醫美行業線上化程度進一步加速。
  • 醫美行業龍頭——愛美客
    主要產品逸美(面部、頸部褶皺皮膚修復)、寶尼達(國內首款含PVA微球的注射材料)、愛芙萊(國內首款含利多卡因的注射材料)、嗨體(頸紋修復,國內唯一獲批企業)、逸美一加一(新型複合注射材料)、緊戀(面部埋植線)等,均以透明質酸鈉為主要基材。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年愛美客六款玻尿酸相關製品平均單位成本僅為30.76元,而平均毛利率卻達92.63%。
  • 醫美咖創始人何瑞乾(Owen He):如何讓醫美回歸本質?
    與行業前景相伴而生的,是難以擊破的營銷痛點。「從去年到今年,北京約有70%的醫美醫院是不掙錢的。」何瑞乾解釋說,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它們把大量資源都消耗在了雷射、微整等低成本的項目上,並且互相之間還在打價格戰。「10個顧客只有1個人做手術,但你需要依靠手術的轉化才能掙錢。」
  • 醫美,口腔等三大行業如何進行廣告投放?
    醫美,口腔等三大行業如何進行廣告投放?本篇給咱們帶來的是 醫美/植髮/口腔 三大職業營銷頁建立攻略,職業投進參考。1、醫美職業我國醫美職業在經歷了2013-2018的快速增長後,由2019年進入職業洗牌階段。
  • 長沙美萊:醫美市場主體良莠不齊 加強行業自律刻不容緩
    王勇認為,雖然「拒絕」可能導致個別求美者的不理解,但無底線的「妥協」卻會對整個行業產生不可逆轉的損害。為了提升醫美安全。近日,長沙美萊通過媒體公開招募,以日薪5000元的噱頭在長沙全城範圍內尋找醫美質量體驗官。希望通過主動公開醫美服務流程,以普通市民的視角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整改問題。
  • 美唄CEO揭露「醫美行業八大坑」 呼籲醫美規範化發展
    中國網科技10月20日訊 美唄醫美今日在京召開雙11「正品風暴」狂歡節啟動發布會。美唄醫美創始人兼CEO龔連勝義在發布會上揭「醫美行業八大坑」,並提出要投資一個億啟動「億起嚴選行動」、聯合多方成立「美嚴聯盟」,讓消費者放心美、推動行業規範化。此外,美唄醫美與華熙生物、鵬愛集團分別籤約戰略合作。
  • 醫美行業深度:全球醫美市場有望在2020年破萬億,微整佔主導增長
    透明質酸填充市場規模為37億元,年複合增速維持在15%+,注射用產品已有23種,歸屬於14家企業,交聯技術是不同品牌產品的核心差異。下遊—醫美服務提供商:玻尿酸注射下遊分散,正規醫美機構約有9500家,90%為民營醫院或診所,「黑診所」預計超過60000家。醫美App的出現連通分散的消費者和醫美服務提供商,實現精準營銷、降低獲客成本、增強信息透明度。
  • 顏值即正義,2000億的中國醫美市場究竟怎樣?
    (1)1949-2008年萌芽期194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國內首次設立整形外科,標誌著中國醫美行業的萌芽。此後,多家公立醫院紛紛設立整形科,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整形外科、北京八大處整形外科醫院、上海九院等為代表。這段時期,醫美的主要需求來自於傷後修復、矯正等被動整形。
  • 新氧浴火:探索醫美行業的「信任經濟」
    2020年這場疫情,重創實體空間為依託的服務業。一些品牌甚至賽道將再也不見;而另一些剛需賽道的品牌——主要是行業龍頭,將在不可抗力式被動出清的黃金坑裡浴火重生。這可能是近年來最需被重視的困境反轉投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