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古錢幣文化燦若繁星。從殷商時期的無文銅貝到近現代的機鑄幣,歷經三千多年的歲月洗禮愈發光彩奪目。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所以其形制和品類繁多。從先秦時期的貝幣,布幣,刀幣,魚幣等仿物形制幣到秦漢時期的銖兩錢,再到後來的通寶錢,年號錢和國號錢等不勝枚舉。其中的國號錢又是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象徵,今天小編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特殊的國號錢,以大字開頭的國號錢。
一、大夏真興
大夏真興為十六國時期大夏國國君赫連勃勃於真興元年(419年)鑄。東晉時匈奴貴族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陝西立國稱「夏」,419年佔長安後建元「真興」。「大夏真興」 錢或鑄於此時,形制有莽錢遺風,內外廓精好,徑2.3釐米,重約2.8克。錢文真書而見隸韻,「大」字從「太」。面文隸文,「大夏」為國號,「真興」為年號,歷史上國號年號合璧,此為首例。
因鑄造精美,存世量極少,現在市價一般在20萬至140萬之間。
二、大齊通寶
大齊通寶是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過去曾有黃巢鑄說,後被眾多專家否定)。吳天祚三年( 937 ),徐知誥(李弁)即帝位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四眼大齊和缺角大齊)。經濟價值無法估量,被眾多學者專家稱為國寶。
三、大唐通寶
大唐通寶為南唐鑄幣,公元937年,徐知誥廢吳,自稱唐室後裔,改姓名為李昪,建國號唐,史稱南唐,都金陵(今南京)。其子李璟即位後,於顯德六年鑄國號錢隸書「大唐通寶」錢。
大唐通寶市場價格在600元左右,有種小樣背月的,市場價格 在1500元左右。
四、大蜀通寶
大蜀通寶為五代十國後蜀高祖孟知祥在位所鑄。《歷代古錢圖說》中標明民國時期曾有3枚「大蜀通寶」現世,分別被3名古幣專家收藏,後3人過世,古幣下落不明。經查閱,「大蜀通寶」位列「中國古泉百名珍品」五十名以前。
五、大宋通寶
大宋通寶當十大錢為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七月後所鑄。當時行「大宋元寶」錢,而「大宋通寶」只有鐵質小平錢。銅質者僅見背「當拾」大錢一種。製作精整,傳世絕少。「當拾」大錢徑一寸六分(5.2釐米),重30至35克不等。錢文楷書直讀,書法秀麗,拾字從入,是其特徵。據云出自宋代大書法家蔡京手筆。按錢 文字形又分為瘦書小字及筆劃粗壯的大字兩種,其中以瘦書者為佳。當拾大錢鑄於西川地區,與嘉定折十同監。鑄量究竟有多少,則無從查考。流傳至今已成為世上罕見的錢幣珍品。2009年嘉德春拍當拾,成交價為 392000 元。
六、大元國寶
大元國寶,是元武宗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另有鉛錢孤品,系雕母。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七、大明通寶
大明通寶為南明魯王朱以海被奉為監國於浙江紹興時所鑄。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後,魯王逃亡台州(今浙江臨海)避難,弘光元年(1645年),被張國維、張名振等擁立於紹興監國。當年12月鑄行了大明通寶。
大明通寶材質有紅銅、黃銅兩種,鑄造不精,初鑄錢徑26毫米,後鑄錢徑為24毫米至25毫米。大明通寶鑄量少,古幣市場上難覓,市場價位相對高,光背及「戶」、「工」字普品約為千元左右,背「帥」字的價位要高出近一倍左右。
來源:錢幣交流圈
如果文章對您有幫助
請你關注錢和藝術公眾號
ID:ldxq0931
呈請您在看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