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帥的詩劍情懷:書寫對周恩來的敬仰之情

2020-12-14 金臺資訊

開國將帥從戰火硝煙中走來,他們都是佩劍戰士。除了握有指揮殺敵之劍,他們還有詩和遠方。相當多的開國將帥,愛作詩,會作詩,有的還會填詞。戰爭年代,他們迎著戰火用生命和鮮血寫詩;和平時期,他們向著建設發展用激情滄桑吟詠,堪稱儒將文帥。

早在1987年,筆者就珍藏了一本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開國《將帥詩詞選》,書中輯錄了155位開國將帥400多首詩詞。30年來,我時常翻閱,咀嚼再三,讀出的是滿滿的鐵血信念、英雄氣概、家國情懷,以及對領袖的敬仰,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記錄革命戰爭

血與火的史詩

開國將帥都是用生命打出來的。一個開國將帥的歷史就是一部血與火的史詩,與其說他們作詩填詞,不如說他們深情記史。開國將帥的詩詞,大都是寫實、紀實,是他們用詩一般的筆觸臨摹他們的劍鋒所指所得。於是,透過開國將帥的詩詞,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他們在中國革命偉大徵程中指揮若定、勇猛向前的英姿,還看到了我軍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光輝戰績,看到了我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奇蹟。

「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這是開國第一元帥朱德總司令1939年作的《寄語蜀中父老》,大有古之邊塞詩風骨。

「狼山戰捷復羊山,炮火雷鳴煙霧間。千萬居民齊拍手,欣看子弟奪城關。」這是劉伯承元帥1947年9月作的《記羊山集戰鬥》,元帥欣然脫口哼出的詩句可謂氣勢磅礴。

「天空鳥飛絕,群山獸跡滅。紅軍英雄漢,飛步碎冰雪。」這是楊成武1935年6月作的《翻越夾金山》。同年9月,楊成武又賦詩一首《突破天險臘子口》:「臘子天下險,勇士猛攻關。為開北上路,何惜鮮血染。」紅軍長徵的壯舉,穿越時空,舉世皆知,婦孺皆知,其艱苦、其險惡、其真情到底如何,當年的中央紅軍開路先鋒──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政委楊成武的詩歌給出了有力的佐證。長徵途中,楊成武率部趟路,先行爬雪山過草地,誓死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創造了一連串彪炳史冊的光輝戰例。難以想像,在那十萬火急,連生命都很難保證的戰略大轉移中,楊成武這個開國上將,當時還有興致寫詩抒情。品讀楊成武上將長徵詩作,我感嘆,上將不是寫詩,而是手執長劍,高呼著「同志們,跟我向前」。

同樣對於紅軍長徵,很多開國將帥刻骨銘心,時常回憶,寫下一首又一首詩詞。開國上將李志民作有《江城子·憶長徵》詞;開國中將劉志堅1986年紅軍長徵勝利50周年時,一連作了兩首有關長徵的詩詞。前面提到的中央紅軍開路先鋒楊成武,1981年追記飛奪瀘定橋,用短短20個字再現了當年的奇蹟:「無邊風雨夜,天塹大渡橫。火把照徵途,飛兵奪瀘定。」

有詩人之稱的開國元帥陳毅,戰爭年代轉戰到哪兒寫到哪兒,打一仗寫一仗。1929年2月,他賦詩一首《紅四軍軍次葛坳突圍赴東固》;同年6月,他寫下《反攻下汀州龍巖》;僅1936年,陳毅就寫下好幾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如我們熟知的《梅嶺三章》《野營》。在著名的《贛南遊擊詞》中,陳毅把遊擊戰的艱苦和不屈寫得生動感人,令人動容。「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天將午,飢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日落西,集合議兵機。交通晨出無消息,屈指歸來已誤期。立即就遷居……」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後,陳毅揮毫賦詩:「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溼戰袍。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作為指揮員之一的陳毅在部隊打了勝仗後的喜悅之情,躍然詩間。這裡,是詩句,更是陳毅當時心情的實錄。陳毅像隨軍記者一樣,所不同的是,他用詩歌忠實地記錄下戰爭的全景及片斷,既為我軍軍史寶庫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也為我軍軍事文學增添了精彩的篇章。

遵義大捷、遵義會議、平江起義、黃土嶺之戰、淮海戰役、中原決戰、抗美援朝、板門店談判……幾乎我軍軍史上所有重大戰役、重要事件都被開國將帥們用詩詞珍記下來。開國中將歐陽文是個文化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解放軍報》總編輯,1931年至1934年間,居然用心把一至五次反「圍剿」的歷史全部用詩完整地記錄下來。品讀開國將帥的詩詞,就是重溫我軍軍史,就是走進那風煙滾滾的戰場,走進戰旗飄揚的歲月。

抒發愛黨愛國

愛人民的誓言

開國將帥們的詩詞,是他們忠誠於馬克思主義、忠誠於共產主義的宣言,是他們愛黨愛國愛人民的誓詞。

「呂梁山上剃鬍子,汾河岸邊丟騾子。死也不丟竹杆子,誓與馬列共生死。」這是王震將軍1944年10月南徵過汾河時,寫給隨軍南下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陳康白的詩。

「百戰沙場驅虎豹,萬苦艱辛膽未寒。只為人民謀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閒。」這是開國大將許光達的戰地自勵詩。

開國上將董其武是從國民黨部隊起義過來的,1949年10月1日,面對新生的共和國,他將感激、興奮之情化作一首別有一番深意的詩歌《義旗終插青山巔》,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擁戴和緊跟之情。董其武在詩中寫道:「棄暗投明黨指路,起死回生恩勝天。從今矢志勤改造,他日立功贖前愆。」董其武這樣訴衷情,也是這樣做的。他棄暗投明,走上了一條陽關大道。

開國上將陳賡有一首《試作囚》的名詩,全詩四句:「沙場馳驅南北遊,橫槍躍馬幾春秋。為掃人間憂患事,小住南牢試作囚。」說起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令人感動感慨。1933年春,陳賡不幸被捕,被關在國民黨南京憲兵司令部。陳賡被押進牢房不一會兒,窗外就傳來行刑的槍聲。他心頭一震,肅然而立,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所住的死牢,正是惲代英曾住過的牢房。就在他眼前斑駁的牢房牆壁上,發現一首用血寫的題壁詩:「浪跡江湖憶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落款「惲代英,民國二十年四月」。讀罷戰友血詩、烈士心聲,陳賡失聲悲呼,頃刻也豪情奔湧,和唱一首《試作囚》。

惲代英「留得豪情作楚囚」,陳賡「小住南牢試作囚」。他們隔空唱和,一個「為掃人間憂患事」,一個「已擯憂患尋常事」,勇敢地面對反動派的牢房。這革命的樂觀主義、犧牲精神背後是什麼?是無數個惲代英、陳賡等優秀的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的信念,對拯救民眾於水火的決心和意志。

書寫頌揚領袖

的敬仰之情

開國將帥是跟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袖們打江山打出來的,領袖們高瞻遠矚、雄才大略,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才幹、魅力,他們耳濡目染,畢生難忘,也都發自肺腑地對領袖無比敬仰、無限愛戴。不少開國將帥揮筆書寫了很多頌揚領袖們的詩詞,這些詩詞都帶著心窩裡的熱度,帶著無私的真誠的感情。

「……惟有潤之工農軍,躍上井岡旗幟新。我欲以之為榜樣,或依湖泊或山區。利用周磐辦隨校,謹慎爭取兩年時。」這首作於1928年2月的《躍上井岡旗幟新》的詩歌,是彭德懷元帥早期的作品,它直接表達了彭德懷當年對毛澤東開闢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認同和嚮往,也記載下了彭德懷元帥最初與毛澤東的關係和感情。

說起這首詩,還有段故事。1927年秋,彭德懷在湘軍周磐所領導的師裡任團長。一天,周磐和他談起要辦軍校的事。在商談由誰出任副校長時,彭德懷推薦了當時正在黃埔軍校高級班學習的黃公略,並給黃公略去了一封信。第二年2月,黃公略由廣東黃埔軍校來湖南南縣找彭德懷。兩人見面後,談了一上午。黃公略還特意贈給彭德懷一首詩,以表革命信念和對彭德懷讚揚之意,全詩是:「廣暴失敗旗幟在,樹立紅軍蘇維埃。旅瀘武嶽語棄市,烏雲蔽日只暫時。欣談時局喜春風,柳絮飛舞慶重逢。錦繡洞庭八百裡,四江精粹在湖濱。」彭德懷接過詩稿,看了一會兒說:「我不會作詩,送你幾句順口溜吧!」於是,便有了這首頌揚毛澤東的「順口溜」《躍上井岡旗幟新》。

毛澤東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享譽世界,在開國將帥中,不少人學之仿之也曾寫過同題詩詞。開國上將張宗遜就是其中之一。1977年4月,張宗遜在他的《重上井岡山》一詩中寫道:「英明馬列澤東尤,建政羅霄帶了頭。自力更生不依外,百折艱辛從不愁。燎原星火磅礴志,波浪向前宏遠謀。依靠農村取勝利,解放全國美名流。」

開國上將許世友文化水平不高,也寫過詩,1985年5月25日,許世友去世前的幾個月,他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的詩歌《百萬子弟唱大風》中深情寫道:「決策千裡誰稱雄?三軍主帥毛澤東。」「導師遺訓豈敢忘,帝國主義是戰爭。」這種許氏風格詩句,讀來令人叫絕。

對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很多開國將帥曾捧出一顆滾燙的心作詩獻詞。開國中將吳信泉在《懷念周總理》一詩中寫道:「『八一』槍聲紅旗展,大江南北縱揚鞭。千山萬水留足履,文策武略定江山。」開國中將韓練成有一首題為《懷念周恩來總理》的詩,至今讀來令人動容:「當年結識風塵際,正是民憂水火深。指點迷途歸大道,相攜同黨見知音。而今直失先生面,終古難忘後死心。風雨雞鳴增百感,潸潸淚下滿衣襟。」

領袖與將帥,是師生,是戰友,是同事,血與火的歲月,讓他們的心貼得更緊,情依得更深。

訴說生死與共

的戰友情誼

在開國《將帥詩詞選》中,有關頌揚戰友、回憶戰友、悼念戰友的詩詞多達三分之一。一首首、一闋闋,無不訴說著理想的共赴、戰鬥的情誼以及生死的契約。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這是1942年6月2日,朱德司令員泣血之詩《悼左權同志》。就在這一天,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山西遼縣麻田指揮反「掃蕩」作戰中光榮犧牲。噩耗傳來,全軍震動,朱德等很多戰友以詩詞表達對左權將軍的悼念緬懷。

葉劍英這個開國元帥,當年還特意填了一首《滿江紅·悼左權同志》,最後三句寫道:「最傷心,河畔依,埋忠骨。」一個「最傷心」,道盡戰友之痛惜。左權在清漳河畔也可安息了。

被毛澤東、朱德譽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的彭雪楓1944年9月犧牲後,很多戰友為他惋惜流淚,為他賦詩憑弔。開國上將張愛萍在其《彭雪楓同志輓歌》一詩中吟誦:「二十年來,為了人民,為了黨。你留下的功績輝煌:首戰長沙城,八角亭光榮負傷;樂安事變,榮獲紅星章。雪山草地,百鍊成鋼。在豫東,燃起抗日烽火;在淮北,粉碎敵寇『掃蕩』。對黨堅貞,為民赴湯;英勇善戰,機智頑強,是我們的榜樣……」寥寥數筆,勾勒了彭雪楓烈士光輝的一生,立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向犧牲戰友致敬,為犧牲戰友立碑,是很多開國將帥寫詩填詞的直接動因。執劍的手,忙碌打仗的手,提筆行文,卻不失審美的價值,富有深刻內涵、動人韻樂,真正的詩章詞賦不是文字的雕塑,而是發自肺腑的聲音。

賀龍元帥是鐵血元帥,也是重情元帥。詩選中收錄的他的三首詩都是悼念戰友的。在1946年8月寫的《挽向應同志》的詩中,賀龍無限深情地寫道:「一生中最真摯的戰侶,你先我永逝了!辭去了你親手撫養的部隊,辭去了千百萬人民……」關向應是我們黨早期的軍事領導人,1937年任八路軍第120師政委,與賀龍一起開闢了晉綏根據地,1946年病逝於延安。在與賀龍長達15年的共事中,「同生死、共患難」,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以至於關向應逝世後,賀龍多日「寐不成眠」。這種有過生死與共、患難與同的友誼是鋼打鐵鑄的,永刻人心。

都說戰友情誼深,一輩子不分離。這在開國將帥中也是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少將帥常憶往事,追思情誼,特別是在老戰友、老領導人生遇到坎坷,生命將至終點之後,情不自禁,賦詩抒情,一表關愛、不舍之心。

1963年12月16日,開國元帥羅榮桓去世後,伴隨著毛澤東的《七律·吊羅榮桓同志》,很多開國將帥提筆寫詩,表達對羅榮桓的高度評價和痛惜之情。同是開國元帥的徐向前在《悼羅榮桓同志》一詩中寫道:「相識近卅載,戰友亦良師。建軍正多賴,噩耗竟早傳……國家失棟梁,全軍悲難絕……」

開國將帥們的感情是真摯的、純潔的、綿長的,不因時局、地位的變化而變化,是血盟之交、骨肉相連。1966年4月,正在任山西副省長的黃克誠,因為多日無雨,率領省直機關到高平縣抗旱。高平縣曾是彭德懷、黃克誠兩位老戰將共同戰鬥過的地方,1939年年底,黃克誠曾在這裡迎接過從延安到前線指揮作戰的彭德懷。正是在這裡,彭德懷指揮部隊一舉打敗了反共頑固派朱懷冰的「摩擦軍」,穩固了太行山抗日根據地。舊地重來,觸景生情,黃克誠特意為彭德懷元帥寫下一首詞《江城子·懷念彭總》:「久共患難真難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阻隔,無從話短長。兩地關懷當一樣,太行頂,峨眉崗。經常相逢在夢鄉,宛當年,上戰場。奔走呼號,聲震山河壯……」

「我欲賀君君賀我,輝煌戰果賴中央。」這是開國中將韓練成《七律·萊蕪戰役後贈陳毅同志》中的詩句。傳奇將軍韓練成對於陳毅等領導指揮的萊蕪戰役的勝利感同身受,他由此也進一步認知了陳毅等人民軍隊將帥的指揮才幹。他賦詩敬贊陳毅說:「前代史無今戰例,後人誰寫此篇章。高謀一著潛淵府,決勝連年見遠方。」

對於常勝將軍粟裕,開國將帥們更是給予詩讚詞敬。開國少將高銳在《七律·悼粟裕將軍》中評說,「治兵徵戰畢生功,常勝雄師一總戎。覆地翻天越後繼,拔山靖海列前鋒。」開國少將魏傳統在《西江月·哀悼粟裕同志》中寫道:「秋風橫掃落葉,七戰七捷揚名。」「大地春寒未盡,人間豐碑永存。」

「人間豐碑永存」!此句可以拿來送給所有開國將帥。開國將帥們執劍賦詩填詞,儘是共產主義的浩然正氣、革命戰士的階級情誼、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開國將帥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功臣,是人民群眾心中永遠的豐碑。

相關焦點

  • 開國三位姓楊的將帥被譽為三陽(楊)開泰,你知道分別是誰嗎
    三陽開泰,出自《周易》,寓意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興盛之像。無獨有偶,在共和國開國將帥中有三位姓楊的開國將帥,最早是被周總理稱為「三楊開泰」,意為派出三位姓楊的將軍即可取得美好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三位姓楊的開國將帥。
  • 這名開國少將,有一個特殊身份,在開國將帥中堪稱獨一無二
    看到這,有人會說,你這個小編就會瞎扯,開國少將,總共有1360名,你怎麼說只有798位呢?聽小編接著說,1955年,是只有798位。1958年,又給8人授予少將軍銜。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由大校晉升少將的,1961年至1963年之間,有233名;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名,如此,才是1360人。
  • 在開國將帥中,第一位去世的元帥、大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的時候,國家為了表彰那些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巨大貢獻的將領們,授予一千多名將領將帥軍銜。這些將帥避免不了的也是遵循自然規律,生老病死。那麼在這些將帥中,第一位去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呢?
  • 看一看我們的開國將帥,有多少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大家都知道,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被譽為國共兩黨將帥的搖籃,培養了許多能徵善戰的革命將領,為東徵、北伐和抗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我們的開國將帥,有多少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 中國有1614名開國將帥,時至2020年還剩多少人?真是歲月不饒人啊
    我國的軍銜制共分為六等一共19級,1955年執行軍銜制,1965年取消,軍銜制在1988年後再次恢復,故此我國的軍銜制目前經歷了兩個歷史時期,1955年到1965年這一歷史時期,授銜的將帥都稱之為開國將帥。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時,共定下了10大元帥、10位大將,55位上將,175位中將,798位少將。
  • 開國將帥那麼多,為什麼朱德的大名,能夠位列元帥第一?
    一、建軍大業:從此,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裝1946年11月30日,在慶祝朱德同志60歲壽誕的時候,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後改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向他表示祝賀,並說:「全黨中你首先和毛澤東同志合作,創造了中國人民的軍隊,建立了人民革命的根據地,為中國革命寫下了新的紀錄。
  • 黃埔軍校走出的十大開國將帥名單一覽
    而且兩人都做過毛澤東的貼身侍衛,相當於劉備之與趙雲,可見身份的重要性,一生戎馬倥傯,1955年授銜,稱為僅次於蕭克、李達的第三上將。第九位:周士第上將。第五位:陳賡大將。黃埔一期生,名滿天下的「黃埔三傑」之一,詼諧風趣的陳賡也是黃埔軍校最出風頭的人物之一,事實證明,也是黃埔三傑裡成就最高的一位,特工軍事都是一把好手,開國大將裡面最會打仗的一位,唯一把日本人打賭氣的一位將領,打的日軍坦克上寫滿了「專打386旅」。
  • 五五授銜時,有八位開國將帥曾經是周士第的部下,分別是誰
    周士第是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早在1924年即入了黨,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與陳賡、徐向前等我軍開國將帥是同學。周士第作為黃埔的尖子生,很受周主任的重視,在我黨掌控的鐵甲車隊擔任過副隊長、隊長,在大元帥府鐵甲車隊改編為獨立團時,葉挺被任命為團長,周士第被任命為一營營長。
  • 將帥子女周秉鈞、賀曉明、陳知建、周堅做客強壇
    將帥子女周秉鈞、賀曉明、陳知建、周堅做客強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2日 00:13 來源:人民網 將帥子女周秉鈞、賀曉明、陳知建、周堅做客強壇2007年07月30日09:50 來源:人民網
  • 任過54軍軍長的開國將帥都有誰?他們都什麼軍銜?誰最長壽!
    任過54軍軍長的開國將帥都有誰?他們都什麼軍銜?誰最長壽 1952年10月,第四野戰軍進行整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和第44軍的軍隊經過合編後組成了第54軍,這支軍隊的番號取兩軍的尾數「5」與「4」編為第54軍。這支部隊有著光榮的傳統,北伐時候「鐵軍」以及南昌起義部隊與之有著很深的淵源。
  • 1614位開國將帥,他們中有多少人畢業於著名的「四大軍官學校」?
    這1614位將帥被稱為開國將帥。他們都是在革命戰爭時期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軍事人才。他們都接受過哪些軍校的培養呢?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創建於1918年,原名「工農紅軍總參學院」。1924年由蘇聯軍事家伏龍芝擔任院長,因其任內的重大改革及貢獻,學院改名為「伏龍芝軍事學院」。
  • 主旋律電影如何書寫澎湃的家國情懷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張漫子、劉晶瑤)10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主旋律電影如何書寫澎湃的家國情懷》的評論。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影片如「火石」般點燃了公眾的愛國情。
  • 高亦吾:周恩來總理一生感念的啟蒙老師
    1979年11月,為紀念開國總理周恩來逝世三周年,周總理的啟蒙老師高亦吾先生之女高肇申應邀遠赴瀋陽東關模範學校(周總理少時在此就讀)參觀、訪問。出於對偉人的真情摯愛,高肇申一邊默默觀看,一邊悄悄抹淚,循著周總理生前的步履,進行了一次刻骨銘心的紅色「尋蹤」……  走訪期間,總理當年在本校的同學、時任遼寧省副省長的陸廣勳追憶說:「1936年西安事變時,我任張學良將軍的機要秘書。
  • 開國將帥的名字都很好聽,但這位少將的名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開疆拓土的將帥們,雖然大多出身貧寒,但起的名字都很好聽,如張愛萍、韓先楚、王必成、聶鳳智、餘秋裡、頓星雲等,個個都是名不虛傳。但是有一個開國將軍,名字很簡單,直接叫「孫三」,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在建國之後,孫三被任命為開國少將,曾任坦克3師師長、裝甲兵技術部部長、步兵後勤部副部長等職。孫三將軍於1999年9月5日病逝,享年84歲。
  • 周恩來的習武生涯,師傅是武林大宗師,獲贈「僧王寶刀」
    歷史客棧之前總結過開國將帥中的武功高手,比如許世友、徐海東、陳賡、錢鈞等等,很多網友回覆說:周總理也是武功高手!確實,周恩來從小就習武,還拜大名鼎鼎的津門大俠韓慕俠為師,建國後也練武不輟,今天咱就來說說周恩來的練武生涯。
  • 鉤沉|周恩來與民主黨派人士的交往往事
    在與黨外人士的交往過程中,周恩來總是坦誠相待,關懷備至,多年來與許多民主黨派人士都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周總理逝世45周年之際,團結君就帶大家一起重溫周總理與民主黨派人士交往中的幾則感人故事,以此表達我們的緬懷和敬仰之情。尊重宋慶齡,稱其為「國之瑰寶」
  • 百團大戰中,出身黃埔軍校的開國將帥主要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那麼百團大戰中,出身黃埔軍校的開國將帥主要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元帥2位閻揆要百團大戰中,出身黃埔軍校的開國將帥除了以上不完全統計的元帥、大將、上將外,還有開國中將閻揆要等著名將領。
  • 中國十大「將軍縣」的將帥傳奇:崇文尚武的湖南平江
    中國文明網特推出專稿,追尋十大「將軍縣」將帥傳奇,傳承將帥們的家國情懷,謳歌中國革命,謳歌中國共產黨。 這裡是湘楚文化源頭之一,享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汨羅江自東向西貫穿全境,承載著屈原、杜甫兩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忠魂皈依。歷代平江人秉承屈、杜騷風,文人蔚起,才士篤生。有人總結,當地的將軍文化就來源於「崇文尚武」之中。民間至今流傳著一句口頭禪:「賣家神,當土地,也要送子女讀書。」即使是革命戰爭年代,平江學子讀書之聲仍不絕於耳。平江起義後,平江縣嘉義梅塘建立了第一所列寧小學。
  • 最後一位開國上將,46人消滅3000人,發明「方便麵」助志願軍獲勝
    195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將帥授銜典禮,此次共授予十大元帥、十大將、55位上將、175位中將以及802位少將,其後分別在1956和58年增加了王建安,李聚奎兩位上將,李聚奎是新中國最後一位被授銜的開國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