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菇涼會持續更新「陪你讀書系列」,幫你把書讀薄,啃掉書籍,吞知識進肚子,對那些經典名著與作家進行解析,分享給大家自己的感悟與理解,因為在這個有些躁動和急功近利的年代裡,我們確實需要文學帶來沉靜,尋一處安靜之地,泡上一杯茶,好好品讀經典,嘗試讓自己的生活節奏慢下來吧,喜歡就記得點個關注喲。
今天第一天帶來作家餘華的作品——《活著》。
擁有「殘忍才華」的作家餘華
餘華是中國現當代的著名小說家,因為他的文字,他特立獨行的寫作方式與思想,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席位,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作為作家,餘華始終在不斷調整自己的寫作方式,前後期的餘華寫作方式與思想截然不同,餘華自己稱,前期自己的意識總是在虛無中飄蕩。
直到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他開始找到新的寫作方式,而今天帶來的作品《活著》是餘華九十年代的作品,也是他轉型後的首部長篇小說,講述了「我」在陽光下聽老人的人生故事,回顧他四十年的人生經歷,引述出一個個的死亡故事,也因此成就了福貴,這個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形象。
小人物也有大情懷
《活著》通過人物不同的命運歷程呈現了主人公福貴身上所潛藏的旺盛生命力,餘華有意識去尋找卑微而踏實的小人物,並賦予這些個體生命對抗的能量,讓他們生活在歷史的邊緣,把他們的個體生命史推到表現的前臺
福貴就是這麼一種人物,他儘管活得卑微,庸常,甚至悽慘,但他卻活得純真知足,活出了一種美好的人生況味,福貴經歷了親人們一個個離開,卻仍然倔強的活著,以此來強調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餘華開始明白,文學不是傳遞苦難,不是揭破痛苦,而是看穿痛苦之後的豁達與美好。
金錢從來就不能代替親情
福貴多災多難的一生令人動容,表現了餘華對於生命價值的獨特思考,通過龍二與春生的追名逐利,但仍然沒能擺脫悲慘命運來否定了物質作為衡量人的生命價值的尺度,人的生命價值不是生命之外的身外之物,而是生命延續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那份骨肉親情,他為了苦澀心酸的親情活著,說明了從親人那裡才能獲得苦難的承受力,親情才是真正生命價值的體現。
新歷史的先鋒領袖
《活著》採用新歷史主義闡釋角度,秉承先鋒派的傳統。《活著》不僅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中國人的歷史,但是餘華遵循作者內心的真實,關注個體在歷史中的處境,把所謂客觀、真實的傳統歷史消解了,把必然的連續的歷史化為偶然的斷裂的歷史。
如福貴一生命運多舛,其原因則是歷史和現實的偶然因素合力所致。福貴年輕時是個紈絝子弟,在賭場上被龍二設圈套,使他一夜間傾家蕩產,從此過上多災多難的生活。
可是偶然性把他們推向了不可知的命運,歷史開了一個驚人的玩笑,正是由於福貴的一貧如洗拯救了他自己,一夜暴富的龍二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被劃成惡霸地主挨了五槍,成了福貴的「替死鬼」。
通俗易懂的平民化
《活著》採用了平民化的敘述方式,民間話語逐漸消解了知識分子話語。作者餘華並未直接出面,而是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讓富貴自己來講述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另一位敘述者「採風人」的職責就是聆聽和轉述富貴所經歷的苦難,我們聽到了真實的「民間」聲音。
餘華追求這樣的簡單敘述,一方面可以在主題上不做預先設定的解讀,讓人物自己說話,故事本身也就具有了更多的包容、隱喻的可能;
另一方面,鄉土的人物「現身說法」式的表現形態,又營造了一個和主人公一生命運相依存的環境,增強了歷史在場感。
總之,餘華的《活著》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它表現了深刻的生命哲思,完成了對傳統歷史文化的顛覆,同時也體現了餘華對人類生存的人文主義關懷。
餘華極力營造一個卑微的小人物,試圖從他近乎災難的經歷裡,滲透出巨大的愛與美好,餘華終於體會到,原來文字,不一定要與現實衝突,不一定要揭開痛苦,而是要傳遞溫暖,餘華的文字,是充滿了希望與生命的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