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興市花橋鎮敬老院院長黃以芳,二十年來,以院為家,默默照顧著多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孤寡老人,視老人為親人,起早貪黑,事必躬親。如今這所曾經只有2位老人居住的養老院現在是前前後後有30多位孤寡老人居住在這裡,依山傍水的花橋鎮敬老院如今已經是一家宜居、美麗、充滿愛與溫暖的「花園式」敬老院。
黃以芳二十年如一日不圖名利,不圖回報的付出,讓很多人感動不已,這些年他的愛心和堅持不僅讓養老院裡的老人們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更讓紅土地上孝老敬親的風氣蔚然成風,愈加濃厚。
與之相比,我們也看到,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啃老族」甚至是「甩老族」,有的子女把老人放在養老院後,不僅不管不問,甚至欠費、失聯、撒手不管。相比這種違反孝道倫理、喪失做人之本的行為,黃以芳就顯得格外高尚。
早在1995年,由於旁邊學校擴建,敬老院面臨拆遷的命運。黃以芳就把當時敬老院唯一的一位孤苦伶仃的75歲老人安置在了自己家裡同吃同住。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黃以芳打破了人們對這句話的固有印象。在老人去世前8個月,不幸中風後臥床不起,黃以芳全身心的照顧老人起居,每天為老人擦洗身體、端屎端尿。黃芳與這位孤寡老人毫無血緣關係,8年的精心照料,8個月的床前孝子,
如此孝敬,比起一些親生子女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常言道:「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孝老敬親或許人人都知,但知易行難,尤其是孝敬、贍養、愛護的老人是久病的非親非故的老人,這需要一顆「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善良、仁愛之心,更要有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懷,還要有一種「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的頑強意志和知性合一。在黃以芳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孝道更為超然的層次,那就是黃以芳雖然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其多年忘我呵護孤寡老人的仁心善舉彷如一股涓涓細流,雖說不上感天動地,但這種「孝為人本」的美德傳播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為我們孝老敬親樹立了標杆,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和學習。
孔子曾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對於社會而言,孝老敬親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由此中國也被世人譽為"禮儀之邦",千百年來這已經成為了我們世代相傳的文化基因。而對於個人而言,孝則是一個人品德品質的基礎,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那這個人還如何為人處世。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江西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到了13% 以上,如何讓老人體面地生活,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已經真真切切地擺在了我們眼前,而黃以芳用其樸素而厚道的行為為我們展示了一份如何孝順的最佳答案範本。
從黃以芳身上,我們還看到,孝老敬親,養老助老,不能止於贍養自己的父母,還要將這種傳統美德推廣到親朋、友鄰與每個社會成員之間,讓「小孝」變「大孝」,讓一家之孝超越家庭親情關係,成為民族大愛的精神內核,進而營造出關愛老人、孝老敬親的社會空間與濃厚氛圍,這也是黃以芳帶給我們的深層次啟示。
黃以芳,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實際行動書寫出孝老敬親的最美篇章,這正是素有良好民風的紅土地上孝老敬親傳統美德的至高境界。我們期待,黃以芳的感人事跡和大愛精神更加光大,讓中華孝道之花香飄人間,潤澤人心。
文/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