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擺臉子給誰看呢!」
10歲的小鑫其實是個挺聽話的孩子,但就一個毛病:總因為一點小事兒而生氣「擺臭臉」,而且大半天都恢復不過來,弄的家庭氣氛特別壓抑。有時候小鑫媽媽哄孩子不成功,還會直接爆發,跟孩子吼一通。
其實,從幼兒園開始,小鑫媽媽就想了各種辦法讓孩子不要總生氣,可是隨著孩子的長大,最近卻有越來越糟糕的趨勢。小鑫媽媽沒想到的是:自己長期以來不讓孩子生氣,實際上卻是在培養一個易怒的孩子。
我們總認為生氣、悲傷等負面情緒是「錯的」,應該儘可能的避免。所以,當孩子表現出生氣、悲傷的時候,父母總是想方設法讓他們儘快「停止」。
有時候,我們直接威脅:「不許哭了!再哭不要你了!」,有時候我們讓孩子忽略自己的感受:「這有什麼好哭的!男子漢流血不流淚!」無論哪種方式,都粗暴的打斷了孩子的情緒表達,讓情緒壓抑起來,不能宣洩。
心理學認為:任何情緒都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情緒沒有「對錯」,也不會因為你覺得不好就不存在。當情緒沒有得到宣洩殘留下來,就會變成一個「未完事件」,成為生命中的「缺口」。
小鑫因為從小被教育「不能生氣」,心裡壓抑了過多情緒,加上青春期的加持,「變得越來越容易生氣」就很容易理解了。與此同時,孩子認為生氣是「錯的」,所以盡己所能的隱藏憤怒。所以他雖然生氣了,卻忍住了哭鬧,而只是安靜的擺了個「臭臉」——這其實已經是小小少年能夠壓抑的極限。
長期被教育「不能生氣」的孩子,在長大後卻特別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兒而生氣,甚至暴怒,這是因為他們「忍」太久了,負面情緒長期無處宣洩。同時,他們又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情緒,類似的行為模式會在同事、朋友、伴侶面前重演:他們一味討好、忍讓、避免衝突,形成「討好型人格」。
所以,面對孩子的生氣,父母要做的並不是讓孩子立刻「停止」情緒,而是讓孩子找到合理宣洩情緒的方式;不是讓孩子厭惡自己的「易怒」,而是學會接受自己的好惡,跟自己的小情緒和平相處。
當孩子生氣了,千萬別這麼安慰
我家的老大生氣的時候,外婆總跟他說:別生氣了,生氣有害健康……可是孩子好像從來沒有因為「生氣對健康的不利影響」而快樂起來。
當孩子生氣了,以下幾種安慰方式是無效,或者有長期危害的:
威逼: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利誘:別哭了,你要買什麼?媽媽給你買。講道理:生氣有害健康……論對錯:你這樣哭是沒道理的,本來就是你錯了否定感受:這有什麼好傷心的!無論你面對的是十來歲的少年,還是四五歲的幼兒,上面這些方式都有害無益。威逼讓孩子被迫壓抑情緒,利誘讓孩子學會用「發脾氣」威脅父母;講道理、論對錯讓孩子更煩躁不安;否定孩子的感受,讓他們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
正確的方式
記得有一次自己正面臨巨大的壓力,跟閨蜜傾訴時直接哭起來。作為心理諮詢師的閨蜜,當時抱了抱我,輕輕對我說:哭吧,哭一會兒就舒服了。你還有老公、有兒子、有朋友,我們都愛你……
記得那次哭過之後,是我有生以來最輕鬆的一次,好像遠足之後卸掉沉重的背包。這樣的安慰,才是一個傷心,憤怒的孩子需要的。
當孩子生氣了,不論對錯,不論年齡,你都可以抱抱他,親親她的額頭,告訴他父母永遠愛她。其實孩子已經10來歲,這個方法的神奇效果也常常出乎意料。
宣洩情緒別再「打枕頭」
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用打枕頭、打沙包的方式來宣洩憤怒。但事實上,當我嘗試讓自己10歲的孩子在枕頭上發洩怒氣的時候,他足足打了十幾分鐘也沒有停下來,而且好像越打越生氣了。
用捶打等暴力手段來宣洩情感,確實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但是它並不適合日常用來宣洩憤怒。心理學研究表明,用暴力的方式宣洩憤怒,有時候會讓憤怒愈演愈烈。不但如此,把普通的生氣用更暴力的方式表達出來,實際上就像在做「憤怒練習」,練習的越多憤怒的程度反而越高。
真正的情緒宣洩,應該幫助孩子把不滿、失望等負面情緒釋放出來,最終達到心境的平和。
正確的方式:
宣洩憤怒的方式很多,每個孩子適合的方式都有所不同,這裡列舉一些常見的、與人無害的方法。
畫畫:用筆在紙上亂塗亂畫,有時候孩子要畫滿兩三張紙才會平息怒火;寫字: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紙上隨便亂寫,然後團成一團或者撕碎丟掉的方式告別壞心情;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玩玩具:有些孩子喜歡用這樣的方式轉移注意力來平息怒火,這是孩子在主動的調節情緒,應該鼓勵;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在被家長訓斥之後,開始聽音樂、看電視、尋求平靜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這樣的行為誤解為「把父母的教訓不當回事兒」,再冷嘲熱諷一番。因為孩子正在主動的尋找方式讓自己的心境平和,這是積極的自我調整。
疏導情緒,不是「死纏爛打」的追問
小鑫媽媽學習了一些情緒管理的知識之後,了解到孩子需要首先做到「自我察覺」,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小鑫再生氣的時候,她就不停的追問孩子:「你是因為媽媽說你不吃蔬菜,然後就生氣了嗎?」
可是,孩子的反應卻跟書上寫的不一樣:不用被說中的喜悅和釋懷了,就連像樣的回應都沒有。孩子多數時候只是「嗯」了一聲,更多時候憋著氣一聲不吭。這常常讓著急的媽媽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追問,希望以此來喚醒孩子的「自我察覺」。
其實,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確實很重要,不過這種「追問原因」、「自問自答」的方式更適合學齡前的小朋友,對於十幾歲性格內向的孩子而言,這反而讓他們更加煩躁。
正確的方式:
如果孩子正處於煩躁的情緒狀態下,與其這時候討論「我的感受」,不如等他平靜下來再說。特別是當孩子已經到了10-12歲的青春期前期,或者孩子本身就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那麼更不必「追問」,孩子想講的時候自然會講。
也可以學學龍應臺,她的兒子在18歲時也是「沒話說」,睿智的媽媽想出了寫信的方式,母子倆用這樣的方式交流了三年,最終這些信中的35封集結成著名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
「如果你不釋放你的情緒,身體就會經常處於一種有壓力的狀態。」歌迪特
孩子的怒火如果長期得不到宣洩,不但會在壓力下導致易怒、低自尊、抑鬱等心理問題,還更容易感冒,影響身體健康。所以,在孩子因為生氣而大哭大鬧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簡單的「喝止」,而是要讓孩子找到合適自己的宣洩方式,讓孩子與自己的壞脾氣和解。
我曾在職場如魚得水,如今專心養育兩個男孩。讀了一柜子書,走了不少彎路,也收穫了滿滿的經驗與幸福。關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學所用、經驗教訓跟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