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譜」老媽與「我」談合作|讓孩子「燃燒」不設限的人生

2020-10-04 拾月嶼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提起老媽,人們會毫不猶豫想到:和藹可親、美麗端莊,溫柔賢惠,心靈手巧,任勞任怨……仿佛集所有讚美詞語於一身的媽媽,永遠都是美麗的代言,愛的化身。可是,如果有這樣一位媽媽,她不按常理出牌,「不靠譜」的要找作為孩子的「我」談合作,你是不是詫異萬分、好奇心十足啊?看,這位媽媽來了……

《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書籍封面

從6歲開始「燃燒」,先後從事體操運動員、文藝兵、演員、記者、編輯、主持及品牌顧問等多元角色的暢銷書作家趙黎就是要跟孩子談合作的媽媽,她與自媒體矩陣創辦者——女兒雪淇(英文名Pinkie)共著佳作《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

《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以雙方真實生活為場景,通過不同年齡段對父母離異、升學擇校、少年創業、性教育等話題的不同視角展示,詮釋了如何通過雙方的有效合作,「燃燒」出女兒不設限的人生。媽媽趙黎在書中這樣描述:「生命需要燃燒過」、「她不是我的孩子,她是我的夢想合伙人」。該書也被譽為:「兩代人可以共讀的勵志類家庭教育書」。

褒貶不一的「不靠譜」親子關係

提起「不靠譜」,人們自然聯想到:做人做事沒有定數,不切實際的盲目行為,帶著濃濃的貶義色彩。就像書中趙黎媽媽,女兒做什麼都支持,而且要跟女兒談合作,簡直是「不靠譜」至極。但是,「不靠譜」真的一無是處嗎?備受關注的親子關係中如果蘊含了「不靠譜」又是怎麼樣的體驗呢?

01.外人眼中的「不靠譜」。

外人眼中,傳統觀念中的親子關係本應是這樣的:父母按照世俗規定給孩子框架畫圈,不管孩子作何感想,父母嚴格要求即可,而作為子女應隨時本著「父母之命不可違」、「父母一切為我好」的想法,按部就班執行便是。在這種不對等的親子關係中,初為人父人母的成年人,難免不能很好的把握「操控度」,甚至會武斷的將自己的憾事強加給孩子,希望在孩子身上得以發展和延續,而孩子只能做忠於父母信條的踐行者。如若不然,必然會引來非議不斷,被指責「不靠譜」。

「不靠譜」的方爸爸

剛剛結束的熱劇《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方圓就常被董文潔冠以「不靠譜」。高考之際,他不但不緊張,反而帶著兒子養烏龜,還無獨有偶的送給了老師;為幫兒子圓跳舞夢,他主動找老婆談判,結果非但沒有說服老婆,還「出賣」了利用午休跑商場跳舞的方一凡。面對這樣的「不靠譜」老爸,吃瓜者各個杞人憂天,擔心重重。

02.孩子眼中的「不靠譜」。

面對外人對「不靠譜」的非議不斷,作為直接受教者的孩子,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曾看過這樣一則問卷調查:請給你喜歡的父母類型打分,並說出為什麼?結果89%孩子選擇了「不靠譜」父母,而且原因竟然是:「不靠譜」的父母更有趣。在他們看來,「不靠譜」的父母不會居高臨下的指手畫腳,反而多了寓教於樂的趣味,會在玩中教會自己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會朋友般交心暢談而不是指責不斷;會設身處地考慮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不是妄加揣測……

一起瘋玩的父子

網絡上流行過這樣一段話:「這世界上有一種父母,從不正兒八經的跟你講道理,也不會煩人的碎碎念。童心未泯的他們玩起來比孩子還瘋,特擅長用孩子熟悉的套路對付孩子,他們看起來特不靠譜,卻養出了特靠譜的娃」。這可謂把「不靠譜」父母描述的淋漓盡致,難怪熊孩子們羨慕的直呼:「「不靠譜」父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不靠譜」親子關係優劣之效

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然有兩面性,做人做事都要學會一分為二看待問題,不可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就像這「不靠譜」親子關係一樣,褒貶不一,各有論斷。

01.外人眼中的劣勢。

想必前段時間炒得火熱的「多多染髮」事件,大家還記憶猶新。13歲的黃多多發染紫色,耳朵打洞,作為媽媽的孫莉非但沒有指責,反而呼應女兒,在微博中曬出了一組女兒多多的近照,並配文「姐姐的新發色」,黃磊夫婦的這一舉動,成為傳統父母口中的「不靠譜」。大家覺得,13歲的豆蔻少女,理應內斂害羞,學生味十足,耳洞、染髮等不良行為,均不適合求學在讀的孩子們,黃磊夫婦不加以制止反而縱容,實在費解,莫非黃磊夫婦想讓多多走「小太妹」路線?

多媽微博呼應女兒染髮事宜

在外人眼中,「不靠譜」父母的必然會造就「不靠譜」的孩子。「不靠譜」的父母自己本身都會特立獨行,為人處世與常人不同,那麼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必然是:會縱容孩子為所欲為;會溺愛孩子任性妄為;會嬌慣孩子胡攪蠻纏……總之,只要不依照傳統模式來教育孩子,家長連同孩子就會一起被視為「異類」,被標籤為「不靠譜」、「一無是處」。

02.孩子眼中的優勢。

代溝不是以時代來劃分的,而是以思想來劃分的。——吳冠中

同樣黃多多染髮事件,傳統父母難以接受,孩子們卻爭先效仿。他們覺得這是氣質,是別致,是他們想學卻學不來的。在孩子眼中,不能接受新鮮事物的父母是代溝的彰顯,他們希望自己生活中有這麼一個不靠譜」的父母,開心時可以稱兄道弟,姐妹情深;傷心時可以互擁互抱,安慰取暖。孩子們渴求自己父母如黃磊夫婦一樣「不靠譜」:尊重自己的意願,讚揚自己的進步,引導自己的良性成長。他們希望父母可以像是自己人生的朋友,知己。所以,孩子們並不認為「不靠譜」是貶義詞,反而覺得是開明的象徵,是睿智的表現。

趙黎 Grace 與女兒 Pinkie

就像《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書中的母女,家長認為是「不靠譜」,孩子認為是「真真的好」。趙黎媽媽也正是通過「讚美可以給人方向」的特殊育兒理念,「不傳統」設框畫圈,事事給予女兒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才培養出年僅12歲就獨創自媒體矩陣的才女Pinkie。

尋求「不靠譜」中的平衡點,「燃燒」孩子不設限的人生。

《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作者趙黎開篇就以:她不是我的孩子,她是我的夢想合伙人做引子,導入母女二人日常的點滴生活。作為一個「生命燃燒過」的母親,她深知母女雙方均為相對獨立的個體,而人生這個大項目需要她跟女兒共同完成,尋求到「不靠譜」中的平衡點才是良性合作關係的根本。

01.包容不縱容。

前段時間,「貴陽弘宇琉森堡小區業主在電梯裡暴力破壞公物,外加高空拋物」事件引發熱議,令人氣憤的除了事件本身,還有其媽媽那句「他還只是個孩子」。作為23歲的成年人,還被媽媽「孩子」般護在身後,且不說他可否成就他人,報效祖國,想必他連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擔當和責任都不復存在吧。

23歲男子高空墜物

其實,該事件只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個縮影,大多數家長犯著同樣的錯誤。他們對「孩子」的定位過於片面化,他們認為孩子永遠是「孩子」,隨時擁有孩子「特權」,犯錯在所難免,沒什麼大不了的。殊不知,正是因為他們的包庇縱容、疏於管教,造成孩子的肆意妄為,無法無天。

所謂包容,其實是希望讓家長對孩子多份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心平氣和的看待孩子成長之路的點滴,但是包容並不意味著的縱容,對孩子的錯誤視而不見。作為父母,除了明白自己是成年人,更應該清楚自己是孩子的監護人,孩子生活的榜樣。遇事剛柔並濟,既聆聽孩子心聲,明白心境;又威嚴堅定,對孩子不成熟,不正確的言談舉止及時給予指引與糾正,避免孩子在成長之路走偏走遠。

02.關愛不溺愛。

孩子作為身心發展均為成熟的未成年,成長之路的坎坷難免需要父母的關愛。可是很多父母本末倒置,覺得關愛就是要無時無刻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讓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除了學習不能替代之外,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替孩子代勞。他們忽略了過度的關愛會讓孩子喪失基本的生活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現今社會「寶媽男」、「巨嬰男」、「鳳凰女」暴增的原因。

過分溺愛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情。——盧勤

著名演員吳尊相信大家不為陌生,他令人欣賞的除了帥氣的偶像外形,還有那獨特的育兒方式。眾所周知,他家境優越,按照傳統觀念,他們的一雙女兒本應衣食無憂,行若公主。然而吳尊並沒有讓他們養成驕縱奢靡的生活作風,反而適度倡導孩子吃苦耐勞品行,面對女兒挑食,他會通過故事法則幫其糾正;對於女兒犯錯,他會恩威並施,讓孩子明白擔當和責任。就連面對鏡頭的拍攝,吳尊都會言傳身教的拿起孩子口中「不好吃」的食物,並以「世上還有很多人連大米粥都吃不上」為說教,引導女兒珍惜眼前幸福,培養吃苦耐勞品格。

吳尊教育女兒要珍惜糧食

所謂良性的關愛,不是單純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孩子言傳身教,培養他們獨立自主及抗壓能力;學會跟孩子做朋友,以朋友的視角看待問題,以優質的陪伴給予孩子心靈的慰藉,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內心深處的關愛,從而塑造健康的身心,積極的人生態度。

03.信賴不依賴。

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說過:「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一個朋友曾說:他們兩口子平時工作都比較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每當答應孩子的事情,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給耽誤,擱淺。久而久之,他們成為孩子眼中那個言而無信的家長,孩子對他們也失去了信賴,甚至面對父母再次的承諾,會一再追問真假。他們孩子相對其他同齡孩子也顯得懦弱,膽小,自卑。

其實,朋友的事件在眾多為事業奮鬥不止的普通人家中,再正常不過,大多數父母會認為,我努力賺錢就是為了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我的辛苦付出足以彌補對孩子生活上的缺席;但是他們沒有感覺到,在自己忙碌之餘,孩子已經離自己越來越遠,孩子也許會繼續依賴父母,但是不會再信賴他們。

孩子對父母的質疑

聰明的父母會永遠在孩子面前儲備「信用」的財富,明白在人生項目合作中合理運用「分離法則」。他們深知作為合作主角的孩子,一定要敢於自己去嘗試和選擇,學會迎難而上,不畏困難,家長則應該站在孩子身後,默默支持,絕非大包大攬,事事身先立足。當孩子不能解決或者求助幫忙時候,家長可以指引孩子如何迎刃而解,如何總結規避同類錯誤再現,但絕非替其為之。這樣既可以鍛鍊孩子實操能力,又可以鍛鍊抗壓能力,兩全其美。

結束語:

鄭託尼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顆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和諧的親子關係

在孩子成長之路,願每位家長都可以學做一個「不靠譜」的父母,試著將與孩子的陪伴當做一次次完美的「夢想合作」,在彼此的合作過程中,相互激勵,彼此鼓舞,喚醒孩子「燃燒」的激情,開啟不設限的人生。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我是洋子曉白,教育碩士畢業的文字愛好者,願與您同讀經典,碰撞共鳴,一同成長,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夜闌心語|人生不設限,遇見更好的自己
    不設限,是一切開始的前提。無所畏懼,勇敢地去跨越新的高度,人生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成功。作者利昂·德文尼採【美國】1去年,侄女如願以償,考上了復旦大學法律系的研究生。她說:「我就想搏一把,盡力了,就算考不上,以後也不會有遺憾。」自那之後,侄女就開啟了艱難的考研之路。她在網上買了資料,全面進入備戰狀態。學習的過程中,在考研群裡也總是會接收到一些負面消息,說跨專業的考研的概率有多低,復旦法律系的淘汰率有多高等,但依然都沒有動搖她的心。
  • 尼克胡哲:身殘志堅,人生不設限
    從此以後,他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少年受盡欺辱,曾自殺未遂尼克胡哲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他的父母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父親教他如何用小「雞腿」打字,母親為他設計特有塑料裝置,為了讓他能夠握筆寫字。8歲時,他和正常小孩一樣進入小學學習。但是他的特殊性身體,同學們總忍不住嘲笑他,欺辱他。
  • 臺灣學界新生代:找工作不設限
    她與同學謝孟欣,都點讚大陸現在的生活和就業環境,表示將來工作選擇「不設限」!臺灣學生房孟潔談福州——口音相近天然親切房孟潔在高雄師範大學讀的是諮商心理,相當於大陸這邊的心理學專業。她的導師夏允中教授在課堂上和她說,做理論及研究,文化考古是非常重要的。
  •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你我無需設限
    也不用輕易給自己設限,畢竟生命有限,未來無限。他想:「既然這個圓阿基米德都畫不出來,那我得好好試試。」腦細胞死了一批又一批,草稿紙裝了一袋又一袋,終於,牛頓放棄了。又過了大概五六十年,瑞士有位數學家歐拉,也在畫這個圖形:「既然阿基米德跟牛頓都畫不出來,我怎麼著也得試試。」
  • 【夜讀】不給自己設限,人生才會有更多可能
    大一時,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師曾在開會時說「你們這個年齡的學生和青年,都可以看做一棵成長中的樹。如今對於你們來說,至關重要的不是關注那樹枝有多繁盛,而是如何把根扎得更深。因為,只有根扎得更深更牢固,這棵樹才能愈加挺拔茂盛。」  那時候聽不進去,覺得這道理誰不懂呢。如今吶,就是這個最簡單的道理,我六七年之後才明白。
  • 尼克·胡哲《人生不設限》勵志演講會 荔枝新聞全程直播
    下午14點—16點,家庭教育演講會專場—「愛的表達」,晚上19點30分—21點30分,勵志創業演講專場—「人生不設限」。荔枝新聞、我蘇APP將對兩場主題演講全程直播,為正在迷茫中痛苦徘徊的人帶來力量。
  • 夢想不設限,幸福有底線!
    夢想往往薄弱而不堪一擊,自己的遲疑,他人的質疑,便可能讓它支離破碎,唯有自己有所堅持,不自我設限,才能實現最初的夢想。在這樣的思想和經驗的自我設限下,我們習慣了與成功失之交臂,束之高閣的夢想便真的成了空想。張玉慧老師告訴未來領袖們: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嘲笑: 一是出身, 二是夢想。 什麼樣的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出生在哪裡不重要,未來在哪裡才重要; 生來貧窮不可怕,將來貧窮才可怕; 起點低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的終點在哪裡! 只要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因為,人生不設限、成功無邊界!
  • 我覺得我是個幸福的孩子,因為我有個童心未泯的老媽
    我的老媽,若真要讓我找出一個詞來形容她,我看啊「糊塗」就再合適不過了!說起我老媽,那「傳奇」的事可真不少呢!「寶貝,咱家鑰匙在哪啊?」老媽問。「不知道,昨天不是你開的門嗎?」呵呵,看吧,又糊塗了!就這樣,老媽暈乎乎的過了一上午。傍晚,老媽「約」我出去逛街,當她關門的一霎那,愣了。你猜怎麼了?原來鑰匙就在鎖上插著呢!
  • 中國大學MOOC春季開直播 倡導追求不設限人生
    &nbsp&nbsp&nbsp&nbsp「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這是電影《阿甘正傳》中最著名的一句臺詞,傳遞著一個簡單的道理——人生充滿了未知和無限可能,你可能永遠也預估不到今天的一個小決定會對未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所以不要對人生自我設限。
  • 殘疾名人故事:尼克·胡哲——人生不設限,把阻礙變成機會
    有一件事比起一個沒有手腳的孩子讓人更加絕望、更加沉重,那就是沒有手腳的孩子放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威廉·巴克萊說過,每個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天,你出生的那天,以及你知道自己為何出生的那天。「我最開始相信了那些鬼話,相信我不夠好,相信我很失敗,相信我永遠都不會被人愛或接受;生命中有些東西是我們不能控制改變的,我們只能接受,我們有的選擇,就是放棄或者生活下去,今天你可以選擇怎樣走下一步。你比鑽石更為寶貴,你們是可以做些事的,而且不止一件,更可以活出生命的價值」。人們總是問他,你是怎麼撐過來的,而他通常給的答案卻是:「把牆變成門」或者「把阻礙變成機會」。
  • 風華|趙鳳儀:不給人生設限的葡萄酒大師
    人生,不必只有一個故鄉「如果說故鄉是你父親出生的地方,但是我父親出生的地方我都沒去過。」馬來西亞出生,香港成長,加拿大念本科,英國攻讀博士,現居北京。中英混血的趙鳳儀,自己都無法說清故鄉到底在哪裡。「如今越來越全球化,我們也不一定必須要有一個故鄉,只要我們在這個地方找到歸屬感,即使我們來自全世界各地,哪裡都可以是我們的故鄉。」對於趙鳳儀,故鄉就是家的感覺。
  • 跨境「她」力量NO.2| 保持對生命的熱情,不設限的人生輕舞飛揚
    探索更多可能,讓人生從不設限 對萬事萬物飽含好奇與熱情,熱衷於探索無限可能的性格,讓Helena的人生不再設限,充滿驚喜。 談及自身的工作經歷,Helena坦陳,自己是一個工作經驗豐富且「雜」的人,也是一個充滿好奇心,想要了解不同行業,打破既定框架,不斷突破自我的人。
  • 「成長型思維」VS「固定性思維」,不設限的人生才能更精彩
    兒子徵求我意見:"報名的人有300人左右,招10個助教,我報還是不報?"我沒有給出具體回答,而是引導他說出信息背後的顧慮,兒子說怕選不上。我們經過認真分析,發現選核標準有以下幾項:此門課程成績,是否有過助教經歷,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了解了這些,我和兒子統一意見,報名。雖然不一定能選上,我們還是認為應該嘗試一下,不試怎麼知道?
  • 完美日記攜手Troye Sivan 跨界傳遞「美不設限」品牌主張
    Troye Sivan身為一名享譽國際的歌手,備受關注的不僅是他出色的創作才華與動人的嗓音,更有他忠於自我表達不設限的人生態度。完美日記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美的探索,主張「美不設限」,通過打造「高品質、有創意、帶驚喜感」的產品,讓人人皆可輕鬆變美。
  • 高盛CEO夜店當DJ刷新了我的三觀:不設限的人生到底有多逆天?
    高盛CEO夜店當DJ刷新了我的三觀:不設限的人生到底有多逆天?話說你們敢不敢挑戰一個試試?摩根大通副總裁 Michael Bennett垂直縱跳達到了驚人的成績0.87米!這彈跳力簡直是 NBA 選秀的好料當然他們又何止僅僅是比賽而已,是為了拿獎的好嗎?
  • 林懷民:如果人生不設限...
    「我覺得我是一個滾動的石頭,我永遠在東張西望,希望看到一個更明亮的太陽。」
  • 好物分享|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我終於找到了靠譜的答案
    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願。認為自己必須督促孩子做完作業,不然就是不負責任。太想做個靠譜的優秀的父母,讓我們走入了怪圈,越輔導越焦慮,越焦慮,壓力越大。而我們壓力大,孩子也會被傳染。當父母和孩子都被壓力裹挾,對生活的控制感就會大大降低。控制感是應對壓力的解藥,毫無例外每個人都需要控制感,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 靠同房「燃燒」大量卡路裡不靠譜
    □湖南省人民醫院王博段燚星    在這個崇尚馬甲線、八塊腹肌的時代,不少人為了減肥、健身,想盡各種方法「燃燒」卡路裡,甚至想到了靠性愛來減肥。    一次性生活能消耗多少卡路裡是個有趣的問題。性生活不是跑步,不能明確計算以多快的速度跑多少分鐘,消耗多少卡路裡。
  • 湖南盲人女孩自學考入英國名校,不設限的人生才最精彩!
    原來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選擇權都在你自己手上。人生選擇很多,不需要為自己設限《人生不設限》的作者尼克·胡哲,1982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然而不幸的是他天生沒有四肢,是別人眼中的「怪物」。1976年,她又全力以赴將自己的人生故事,寫成了自傳體《上帝在哪裡》,問世後,一版再版,暢銷世界各地。曾經看過TED演講《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中提到,大多數人認為自己不會畫畫,是被自己的想法束縛住,從而去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天賦。
  • 人生不設限|涉外律師&法律翻譯線上研討
    (1月23號的騰訊會議)我們只能淺談對涉外律師的認識:W同學結合在金杜律師事務所實習的經歷,提到一般涉外項目都是律所內部不同地區分所之間的合作,比如金杜深圳和金杜美國的合作,沒聽說過專門做涉外律師的。非法學讀法有一定的劣勢,但是也不是不可以。就像現在很多的法學院有設置法碩(非法學)專業,學制三年專門給非法的本科生加深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我身邊有同學非法本的法碩現在可以在網易法務部當實習生,這也是相當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