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你我無需設限

2020-08-08 暢鎖欲言

「讀書時,老師表揚某個同學哪篇作文寫的好,後面就會收到無數類似主題的文章;


工作時,領導表揚某位同事的方案思路優秀,其他同事往往就會模仿;


生活中,如果誰哪行幹得好,許多人都會跟風......」


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他人的成功法則就自己而言未必合適,哪怕照搬,最多也不過是「成功的盜版」,很難超越。


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教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卻很少被教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人群中出現一個優秀範例時,相比照搬,我們更要做的是借鑑對方的成功之處,然後結合自身再做突破,而不是把這個「優秀」當成「標準答案」。也不用輕易給自己設限,畢竟生命有限,未來無限。


1跳蚤效應

有個著名實驗:


實驗者在玻璃杯裡放了一隻跳蚤,跳蚤立即跳了出來。再重複幾遍,還是一樣。


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跳蚤放進玻璃杯,然後立即加個玻璃蓋。


「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蓋上。多次嘗試後,跳蚤開始根據玻璃蓋的高度調整自己。


後來實驗者將玻璃蓋撤掉,這隻跳蚤也再跳不出來了。


這個實驗被稱為「跳蚤效應」。


跳蚤為了適應挫折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而調整了自己的目標高度,不再尋求改變,哪怕環境已大有不同。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設限」,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不是自己真的不行,而是受挫後的習慣和麻木,讓自己失去了原有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人也在過著「跳蚤人生」。


年輕時意氣風發,幾次失敗後,便開始抱怨世界不公,懷疑自己的能力,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他們也無法再跳上新的高度。


實驗中,跳蚤跳不出杯子,是因為它的心裡已經默認,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


而很多人逃不出失敗,是因為他們心裡默認,眼前的困難就是自己無法克服的,他們害怕再去追求成功,所以甘願忍受失敗。


其實,比人生高度更可怕的是「心理高度」,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會在不知不覺中消磨你所有的自信。


所以當我們心裡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就會暗示自己的潛意識:成功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而這就是人無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2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


當我們要去做一件自己沒做過,或沒人做成的事時,腦海裡總會有個聲音:


「這事我做不了,肯定做不好。」


其實我們是早早在心理上給自己劃了條「禁止翻越」的紅線,所以影響了發揮。


跟大家分享個故事: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有位數學家阿基米德。在地上研究一個幾何圖形時,被羅馬士兵殺害。


這個圖形代代相傳,到十七世紀,英國也出現了位數學家牛頓。他想:


「既然這個圓阿基米德都畫不出來,那我得好好試試。」


腦細胞死了一批又一批,草稿紙裝了一袋又一袋,終於,牛頓放棄了。


又過了大概五六十年,瑞士有位數學家歐拉,也在畫這個圖形:


「既然阿基米德跟牛頓都畫不出來,我怎麼著也得試試。」


於是日復一日的研究,但歐拉還是崩潰了,宣布失敗。


幾十年後,德國冒出位數學家高斯,他當時只有19歲。


有天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三道數學題。正常情況下,兩個小時內就能拿下。但第三道題咋這麼難?絕不能被老師小看。他心想。


於是他絞盡腦汁,終於在太陽升起那一刻,贏得了勝利。


導師看了作業,瞬間石化,用顫抖的聲音說:


「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兩千多年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解出來,牛頓也沒有,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


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題,昨天給你布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錯放在了你的作業夾裡。」


高斯當場痛哭流涕:


「幸虧您沒有告訴我,否則的話,我這輩子都解不出這道題了。」


不得不說高斯是幸運的,也或者是他謙虛。


但不能否認的是,如果當時導師告訴他這道題的背景,可能在兩個小時後他就對自己的無可奈何心安理得了,就不會打破幾千年來世人用恐懼之心澆灌餵養而成的所謂規則。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優秀,也不是前人太優秀,而是我們輕易給自己設限了。


或許大多數人的確沒有阿基米德、牛頓優秀,但這不是逃避的理由。


很多人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可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希望。我們也無需突破誰,突破自己就可能創造奇蹟。


記住,不設限,不上套,不懼風雨,無視規則,活出沒有被死人規則汙染的人生,才是你我最該過的人生。


3人生路不止一條


和朋友聊天,發現不管是職場精英、文藝青年,還是辣媽,言談中都透著一種深深的焦慮感:


「工作枯燥,想辭職又覺得自己不再年輕,已無任性的資本;


想創業,沒有勇氣一次次擱淺;


30+的年齡,家人催婚,是不是真的不能再等了;


想回歸職場,又放不下孩子,更擔心自己已經和社會脫節。」


伴著年齡增長,我們似乎漸漸變得畏手畏腳,家庭、職業、他人的目光讓我們開始相信「或許生活真的只限於此吧」,「對於肆意精彩的人生,只有羨慕的份」。


但其實,當你細看那些活得熱氣騰騰的人,會發現所有的路都是走出來的,所有活得光鮮靚麗的人,無不擁有改變的勇氣。


之前我也一直待在舒適區,幹著一份說不上喜歡,但完全能駕馭的工作,即使想改變,也畏於年齡不敢嘗試,也覺得自己肯定不行。


直到朋友跟我說:


「你這項工作的確做的很好,但不代表其他的就做不好啊。」


於是我從零做起,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如今無論是寫作,還是其他事情,只要認真幹,都能幹的不錯。


我因此找回了自信,也開始明白,年齡、家庭都不會是限制一個人的理由,能限制你發展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事情,真的嘗試了才知道,退一萬步說,你試都沒試又怎麼知道自己真的不行。


人生道路千千萬,不是工作穩定、結婚生子就是唯一出路,關鍵在於要適合自己,敢於嘗試,你也一定可以。


4不要給自己設限



生活中,多少人拼盡全力只為完成一場「正確的一生」。


我們總有太多標準答案,但卻從沒想過自己要怎麼活,所以才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那些「優秀的人」走過的路就是唯一正確的路。


可人有很多種活法,人人生而不同。


不要拿別人眼裡的成敗標準來丈量自己的人生,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立標準答案,更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要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可能,你未必可能,別人不可能,你未必就一定不可能。


其實,活出自己就很好。


相關焦點

  • 你有沒有進入「跳蚤效應」的人生模式?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身設限
    如果你沒有追求成功的野心,肯定無法取得巨大成就。你害怕表現失常,從而導致慘敗,害怕周圍人對你的能力產生懷疑,害怕失敗後自尊和自信受到打擊,於是你躡手躡腳行動,畏畏縮縮地思考,在不知不覺間你已經給自己設限了。這樣你的潛力怎麼可能爆發出來呢?其實只要你有成功的野心,你就能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
  • 人生最大的阻礙,就是自我設限!突破自己,你比你以為的更優秀
    生命最大的不幸是,沒有千萬人阻擋,自己卻先繳械投降!人生千萬不要自我設限,殺死自己的潛能力。在遇到挫折或者挑戰時,不要畏懼,不要躊躇不前,不要自己否定自己,退縮和放棄很簡單,但只有前進才能讓我們成長的更快!
  • 填志願就像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我不了解女主乃萬,但是不得不說,這次廣告很成功,讓離高考已經很遠的我都感覺到了一種帶著熱血的溫情。剛剛高考完的孩子們,現在正在面臨著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選擇——填志願,對未來的憧憬與糾結,挺難的。今年的應屆生們,在畢業季的關鍵時刻,沒有了最後的告別,甚至沒有了拍畢業照的機會
  • 夜闌心語|人生不設限,遇見更好的自己
    區別在於,你是選擇困住自己,還是願意給自己機會去接受挑戰。不設限,是一切開始的前提。無所畏懼,勇敢地去跨越新的高度,人生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成功。作者利昂·德文尼採【美國】1去年,侄女如願以償,考上了復旦大學法律系的研究生。
  • 「成長型思維」VS「固定性思維」,不設限的人生才能更精彩
    《終身成長》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十年,目前累計印量達180萬冊,它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成為家家必備書目,我想是因為大家在這本書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尋找到了另外一種活得更精彩的方法,體會到了只有運用成長性思維,人生才能不設限。
  • 從教育角度看「成長型思維」VS「固定性思維」,人生應該設限嗎?
    《終身成長》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十年,目前累計印量達180萬冊,它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成為家家必備書目,我想是因為大家在這本書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尋找到了另外一種活得更精彩的方法,體會到了只有運用成長性思維,人生才能不設限。
  • 請不要給人生設立標準答案
    當所有人都以同樣的標準生活的時候,環境就會變得很可怕。那些沒活成標準答案的人,會被不斷地遭到打壓,最後的結果,要麼被同化,要被放逐。試想一下,當我們所有人都用著同樣的節奏過著類似的生活,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或許,你想奮鬥的時候看到別人休息,會覺得奮鬥是可恥的;看到別人工作,你想停下來喝杯茶,都會有罪惡感。
  • 請不要給人生設立標準答案
    或許,你想奮鬥的時候看到別人休息,會覺得奮鬥是可恥的;看到別人工作,你想停下來喝杯茶,都會有罪惡感。當我們的生活裡有太多標準答案的時候,我們就變成了一個個外表不同但功能相似的機器。沒有靈魂,沒有個性,也沒有需求。
  • 人生的意義與如何過得圓滿:給你確切的答案
    最近不知道是什麼情況,知乎裡的推送問題都是: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活著能否歸零,人生沒有意義怎麼辦,人生充滿遺憾怎麼辦,人生的希望在哪裡,怎樣才能過上圓滿的一生......其實當你問我關於人生的意義時,我不太知道怎麼回答你,畢竟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人生的定義也不同。但當你問出口時,我知道你心裡有迷茫,你在試圖通過外界來給自己一個答案,最好這個答案和你心底認定的那個相符,好證明自己存在和繼續存在的必要性。
  • 夜讀 | 請不要給人生設立標準答案
    在老家,像她這樣出門打工的同齡人不多,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同學,都無法想像,一個姑娘跋山涉水跑到兩千公裡以外的城市謀生是什麼狀況:你沒有單位?那你得慘成什麼樣?習慣了其他城市的包容,她不願意再回到那個將她歸為「異類」的故鄉。當所有人都以同樣的標準生活的時候,環境就會變得很可怕。那些沒活成標準答案的人,會被不斷地遭到打壓,最後的結果,要麼被同化,要麼被放逐。
  • 「不靠譜」老媽與「我」談合作|讓孩子「燃燒」不設限的人生
    可是,如果有這樣一位媽媽,她不按常理出牌,「不靠譜」的要找作為孩子的「我」談合作,你是不是詫異萬分、好奇心十足啊?演員、記者、編輯、主持及品牌顧問等多元角色的暢銷書作家趙黎就是要跟孩子談合作的媽媽,她與自媒體矩陣創辦者——女兒雪淇(英文名Pinkie)共著佳作《人生不設限,綻放更好的自己》。
  • 湖南盲人女孩自學考入英國名校,不設限的人生才最精彩!
    原來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選擇權都在你自己手上。人生選擇很多,不需要為自己設限《人生不設限》的作者尼克·胡哲,1982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然而不幸的是他天生沒有四肢,是別人眼中的「怪物」。正如餘秋雨所說:人生,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還有無限可能。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知乎上曾有人提問:工作三年還能出國留學麼?
  • 殘疾名人故事:尼克·胡哲——人生不設限,把阻礙變成機會
    尼克·胡哲上學時飽受同學們的奚落,「尼克,你真怪,沒有人會成為你的朋友,你不能做這,你不能做那,」;在他10歲時,他曾把自己淹死在15公分的水底,他告訴他的父母,他想要放鬆一下,但事實上,是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有一件事比起一個沒有手腳的孩子讓人更加絕望、更加沉重,那就是沒有手腳的孩子放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 人生就像考試,有標準答案,更有靈魂答案
    在人生中的某些關鍵時刻,要「顧全大局」。先問你一個類似於靈魂拷問的問題,你試著回答一下。問題:如果犧牲你1個人,可以挽救5個毫不相干的人,你救還是不救,你願意自我犧牲嗎?你是否會認為,這是一個靈魂拷問的問題?或者說,你是否覺得出題的人沒腦子?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個題沒有意義。
  • 人生不像高考,沒有標準答案
    然而,不管它如何特別,我們經常記起的還是高中課間每一次打鬧、初戀或者逃課,因為這些才是人生這塊調色板裡最絢爛的色塊。人生也不像高考,沒有標準答案。願平靜相待,人生中總有些更重要的人和事、總有些更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比如,比考第一名更難的是,考最後一名。許榮哲,臺灣四也童書出版公司總編輯那一年,我國小五年級,郭榮哲是新學期轉來的同學。
  • 聰明的人從來不會自我設限
    當然,她本人並沒有意識到,也不認同這一點。 在生活中,我看到有太多這樣自我設限的女性。 我們必須承認,作為一個人,都有人之為人的無助、脆弱與局限性,但自我設限就像給自己挖了一個很大的陷阱,你還沒有努力往前走,就已經掉進坑裡了。
  • 定律573 | 跳蚤效應:成功沒有天花板,管理者不要自我設限
    一.跳蚤效應的內容跳蚤效應:成功沒有天花板,管理者不要自我設限。很多人不敢去追求夢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為心裡就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常常使他們受限,看不到未來確切的努力方向。作為人類,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 人生其實沒有答案只有希望
    你的父母若沒有那一眼千年,沒有那關鍵時刻愛意的衝動,若沒有最初你的過關斬將的強大,和那上億的與你一樣具有原始生命活力對手競爭勝出,現實的你會在何方,沒有誰能說得清。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扯著科學的旗幟,也許會給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解釋,但那僅僅是他們的說辭,難以令人信服。其實生命的神秘讓科學也顯遜色。就像科學從來不去證明,上帝存在與否一樣,人生的神秘也由此展開,你的出生便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的開始。
  • 人生其實沒有答案只有希望
    終於悟出了,生活不是算術,人生不是數學,一輩子是算不出來的,很多時候人生沒有答案,有的只是希望。每個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都是極奇偶然的事,既是人造,也是神造。誰在這其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是你父母?是你?還是……?
  • 尼克胡哲:身殘志堅,人生不設限
    尼克胡哲,1982年生於澳大利亞,他一出生,天生沒有四肢,只有左側臀部以下的一側有一個帶著兩個腳趾頭的小腳。從此以後,他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少年受盡欺辱,曾自殺未遂尼克胡哲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他的父母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