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老師表揚某個同學哪篇作文寫的好,後面就會收到無數類似主題的文章;
工作時,領導表揚某位同事的方案思路優秀,其他同事往往就會模仿;
生活中,如果誰哪行幹得好,許多人都會跟風......」
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他人的成功法則就自己而言未必合適,哪怕照搬,最多也不過是「成功的盜版」,很難超越。
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教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卻很少被教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人群中出現一個優秀範例時,相比照搬,我們更要做的是借鑑對方的成功之處,然後結合自身再做突破,而不是把這個「優秀」當成「標準答案」。也不用輕易給自己設限,畢竟生命有限,未來無限。
有個著名實驗:
實驗者在玻璃杯裡放了一隻跳蚤,跳蚤立即跳了出來。再重複幾遍,還是一樣。
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跳蚤放進玻璃杯,然後立即加個玻璃蓋。
「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蓋上。多次嘗試後,跳蚤開始根據玻璃蓋的高度調整自己。
後來實驗者將玻璃蓋撤掉,這隻跳蚤也再跳不出來了。
這個實驗被稱為「跳蚤效應」。
跳蚤為了適應挫折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而調整了自己的目標高度,不再尋求改變,哪怕環境已大有不同。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設限」,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不是自己真的不行,而是受挫後的習慣和麻木,讓自己失去了原有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人也在過著「跳蚤人生」。
年輕時意氣風發,幾次失敗後,便開始抱怨世界不公,懷疑自己的能力,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他們也無法再跳上新的高度。
實驗中,跳蚤跳不出杯子,是因為它的心裡已經默認,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
而很多人逃不出失敗,是因為他們心裡默認,眼前的困難就是自己無法克服的,他們害怕再去追求成功,所以甘願忍受失敗。
其實,比人生高度更可怕的是「心理高度」,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會在不知不覺中消磨你所有的自信。
所以當我們心裡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就會暗示自己的潛意識:成功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而這就是人無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當我們要去做一件自己沒做過,或沒人做成的事時,腦海裡總會有個聲音:
「這事我做不了,肯定做不好。」
其實我們是早早在心理上給自己劃了條「禁止翻越」的紅線,所以影響了發揮。
跟大家分享個故事: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有位數學家阿基米德。在地上研究一個幾何圖形時,被羅馬士兵殺害。
這個圖形代代相傳,到十七世紀,英國也出現了位數學家牛頓。他想:
「既然這個圓阿基米德都畫不出來,那我得好好試試。」
腦細胞死了一批又一批,草稿紙裝了一袋又一袋,終於,牛頓放棄了。
又過了大概五六十年,瑞士有位數學家歐拉,也在畫這個圖形:
「既然阿基米德跟牛頓都畫不出來,我怎麼著也得試試。」
於是日復一日的研究,但歐拉還是崩潰了,宣布失敗。
幾十年後,德國冒出位數學家高斯,他當時只有19歲。
有天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三道數學題。正常情況下,兩個小時內就能拿下。但第三道題咋這麼難?絕不能被老師小看。他心想。
於是他絞盡腦汁,終於在太陽升起那一刻,贏得了勝利。
導師看了作業,瞬間石化,用顫抖的聲音說:
「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兩千多年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解出來,牛頓也沒有,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
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題,昨天給你布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錯放在了你的作業夾裡。」
高斯當場痛哭流涕:
「幸虧您沒有告訴我,否則的話,我這輩子都解不出這道題了。」
不得不說高斯是幸運的,也或者是他謙虛。
但不能否認的是,如果當時導師告訴他這道題的背景,可能在兩個小時後他就對自己的無可奈何心安理得了,就不會打破幾千年來世人用恐懼之心澆灌餵養而成的所謂規則。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優秀,也不是前人太優秀,而是我們輕易給自己設限了。
或許大多數人的確沒有阿基米德、牛頓優秀,但這不是逃避的理由。
很多人都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可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做,而是做了才有希望。我們也無需突破誰,突破自己就可能創造奇蹟。
記住,不設限,不上套,不懼風雨,無視規則,活出沒有被死人規則汙染的人生,才是你我最該過的人生。
和朋友聊天,發現不管是職場精英、文藝青年,還是辣媽,言談中都透著一種深深的焦慮感:
「工作枯燥,想辭職又覺得自己不再年輕,已無任性的資本;
想創業,沒有勇氣一次次擱淺;
30+的年齡,家人催婚,是不是真的不能再等了;
想回歸職場,又放不下孩子,更擔心自己已經和社會脫節。」
伴著年齡增長,我們似乎漸漸變得畏手畏腳,家庭、職業、他人的目光讓我們開始相信「或許生活真的只限於此吧」,「對於肆意精彩的人生,只有羨慕的份」。
但其實,當你細看那些活得熱氣騰騰的人,會發現所有的路都是走出來的,所有活得光鮮靚麗的人,無不擁有改變的勇氣。
之前我也一直待在舒適區,幹著一份說不上喜歡,但完全能駕馭的工作,即使想改變,也畏於年齡不敢嘗試,也覺得自己肯定不行。
直到朋友跟我說:
「你這項工作的確做的很好,但不代表其他的就做不好啊。」
於是我從零做起,開始做自己喜歡的事。如今無論是寫作,還是其他事情,只要認真幹,都能幹的不錯。
我因此找回了自信,也開始明白,年齡、家庭都不會是限制一個人的理由,能限制你發展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事情,真的嘗試了才知道,退一萬步說,你試都沒試又怎麼知道自己真的不行。
人生道路千千萬,不是工作穩定、結婚生子就是唯一出路,關鍵在於要適合自己,敢於嘗試,你也一定可以。
生活中,多少人拼盡全力只為完成一場「正確的一生」。
我們總有太多標準答案,但卻從沒想過自己要怎麼活,所以才會毫不猶豫地認為那些「優秀的人」走過的路就是唯一正確的路。
可人有很多種活法,人人生而不同。
不要拿別人眼裡的成敗標準來丈量自己的人生,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立標準答案,更不要輕易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要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別人可能,你未必可能,別人不可能,你未必就一定不可能。
其實,活出自己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