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如果你也這樣認為,那麼不妨思考一個問題:
「你覺得,你愛孩子多一些,還是孩子愛你多一些?」
或者說,
「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對父母的愛,哪個更無私些?」
這好似非A即B的單選題,總會讓為人父母的我們陷入沉思,但請別急著給出答案,因為這本就是一個錯誤導向。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父母為孩子無私奉獻的場面,甚至一些標語:「再苦不能苦孩子」,和一些實例:媽媽為了照料孩子甘願放棄自己的前程、犧牲時間、壓縮空間...
種種的一切都在佐證「父母的愛是偉大且無私,任何情感都無可比擬的」,然而打破這樣的「絕對論」僅僅需要一個個例:
有一位爸爸帶著女兒去了遊樂場,精心策劃了一場測試:
在一條長長的滑道上,爸爸手抓住起點的欄杆,假裝遇到危險,想看看女兒的反應。
這一刻爸爸就像戲精上身一般,臉上掛滿了焦急、恐慌的表情,手還隨之擺動,想要抓住護欄。
並且對著年幼的女兒不斷發出:「我要堅持不住了!」的呼救聲。
懵懂的女兒顯然被嚇得不輕,用力拉著爸爸的手,伴隨著不斷地尖叫。
爸爸的戲演得太逼真,讓女兒已經忘記了這是她熟悉的遊樂場,是她玩過無數次的滑道。
伴隨著一聲「救我啊!」,爸爸終於「堅持不住」了,雙手一松,就急速地滑了下去,消失在滑道的盡頭。
女兒沒有絲毫猶豫,一聲發自內心的呼叫後,邊越過護欄,邊向底下叫到:「爸爸,我來救你!」
那個姿態,像極了腳踏七色彩雲救彩雲仙子的孫悟空模樣。
這樣的玩笑,無疑是很惡劣的,會讓孩子受怕,也讓孩子嘗試去承擔這個年齡無能為力的事情,
但也證明了,孩子對父母的愛,絲毫不弱於父母對孩子的愛,他們同樣無私。
只是,這種無私,是會變的,無論從父母的角度,還是從孩子的角度都是如此。
假定父母的愛真的如此無私,那麼為什麼我們總能聽到類似的聲音?
假定孩子的愛真的如此無私,那麼為什麼我們總能聽到類似的聲音?
於是我們體會到,親子間的愛,那份無私是會變成自私的,而其中的實質,在於「悄聲無息地成長」。
父母應該成長,成為了父母並不代表就一定比孩子成熟,就可以停下腳步--成為父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是需要刻意成長的事情;
孩子必然成長,他不會一直是那個牙牙學語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在日新月異地向前大步邁進而又悄聲無息;
這份成長,會帶來一些矛盾,違反過往親子雙方間的認知的矛盾。
假如你問一個新生兒的媽媽,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孩子是誰,那麼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她自己的孩子;
假如你問一個年幼的孩子,這個世界上最帥的男人、最美的女人是誰,那麼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他的父母;
用心理學來進行解釋,是因為在這個最初始的階段,父母和孩子處於黏連的狀態,用術語來表達就是「共生、自戀」(此處是中性詞,並非貶義)。
但隨著時間推移,孩子長大了,父母的眼界裡開始出現其他孩子,可能是二胎,可能是孩子的同學,總會因為外觀或者是行為表現,對自己的孩子評頭論足,出現「別人家的孩子好」這種想法;
孩子呢?隨著成長,他們的世界也廓然開朗,不再是眼裡只有父母的那個奶娃娃,他們會追星,會見識到別人的父母,漸漸地同樣對自己的父母評頭論足;
用心理學來進行解釋,這種情況叫分離,身心的分離。雙方都不得不走出那份過往的自戀、共生狀態,轉而看向周圍,看向現實世界。
而此時,誤解就來了:
「我成績不好,所以爸爸媽媽就不那麼愛我了...」,孩子認為自己被愛是有條件的;
「我不能滿足她的無理要求,所以孩子就開始『造』了」,父母認為自己被愛是有條件的;
這個過程,像極了那些由熱戀到分手的情侶:
一開始熱戀中的兩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漸漸地,情感好像變了味,他不願意再縱容她的任性,她不願意再忍受他的壞習慣,於是乎就產生了這樣的情況:「他/她變了,不再是那個為了掏心掏肺付出一切的人了。」
而實際上,雙方都只是回歸真實模樣,走出了熱戀期的盲目,情感成長到必須面對現實生活的地步。
只是有的情侶可以很好地協調這些變化共同成長,而有的情侶,卻始終沉浸在過去的「理想戀人」模型中。親子間同樣如此。
為什麼用情侶作比喻?
因為人一生中有兩種不相上下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戀人關係。戀人關係被喻為「第二次出生」。
那麼,就沒有辦法可以保持這份「無私」嗎?
答案是有的,而且並不難。
讓親子間的情感得以保持的方法,或者說得以「保鮮」的方法,確實非常簡單:
父母心中有著自己的理想孩子,乖巧、聽話、聰明...所有一切美好的特質集於一身;孩子心中同樣有理想父母,無論需求是否合理,但總能滿足自己的一切,並且父母的形象是強大、偉岸、無所不能的。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把理想父母/孩子放下,把之交叉,並變成一個各自應該奮進的最終目標,才是正解。
即父母應把成為「無所不能」的理想型父母當做一個目標奮進,孩子同樣應該把「乖巧懂事」當做一個目標奮進。
親子間的愛不應該存在比較級,但在這個「放下」中,父母應該先做到,因為,我們比孩子多了一份理智、一份閱歷。
放下了以理想父母/孩子為標準,並不代表著接受,還有可能是自暴自棄的認命。而我們所需要的,毫無疑問是前者。
接受,代表著面對、包容,面對對方的不是、不合理、不符合條件,並且包容這一切。
「我的女兒很笨,但絲毫不影響我愛她呀!」
「我的媽媽不夠溫柔,同樣絲毫不影響我愛她呀!」
而不是:
「我的女兒很笨,能塞回肚子裡就好了。」
「我的爸爸很兇,能換一個就好了。」
孩子必然會成長,父母需要追趕孩子的成長腳步。孩子是為人父母的我們變得成熟的一份提醒,而不是意味著有了孩子我們就足夠成熟。
擁抱孩子的成長,擁抱自己需要成長的事實,唯有如此,孩子才會懂得擁抱父母。
淅爸寄語:
一開始我們都深愛彼此,但慢慢的被各種「條件」所蒙蔽,從而漸行漸遠。
所謂無私的孩子,其最開始是始於無知、始於依戀、始於狹隘的世界。
而最後仍然保持著對父母無私的愛的孩子,始於能坦然接受孩子不足的無私父母,而不是付出的無私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