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後,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宋代時京城有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的是什麼,他說是虎,小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人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故事摘自《百度百科》
聽了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原來我們常常掛在嘴上的「馬虎」,原來是這麼悲慘的一個故事啊!再來看看這兩個常常被孩子和我們自己念叨的馬虎二字是怎麼立足於我們的生活中的。
自從兒子上小學以後,正式有了考試一說,平時明明覺得兒子會做的練習題,可是一考試總要錯幾道,拿錯題指給他看的時候,他又能準確地說出正確答案,可是下次考試,他還是沒能拿到100分,讓我這個老母親對100分是望眼欲穿啊!最近反思了一下兒子的學習情況,想和身為家長的大家說一說孩子「馬虎」的問題。
問題:孩子的馬虎是怎麼回事?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馬虎呢?
現狀:孩子在考試或者練習中出錯,就會用「我不小心」、「我沒看仔細」等等藉口來當擋箭牌,試圖用來挽回自己做錯的不安與窘迫。每每聽到孩子這樣說,身為家長的我也會認同孩子的說法——「孩子不是不會,就是馬虎」。這樣孩子與我都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這個貌似合理的解釋,畢竟承認馬虎總比承認不會要好受一點。
陪讀家長面對孩子的馬虎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恐嚇型
常用語1:你再做錯,再馬虎就會考零蛋!就是全班最差生!
常用語2:你再不仔細、再馬虎我就罰你再做100道!
第二種,嘮叨型
常用語:你能不能細心一點,能不能認真讀題,多檢查幾遍啊!
這兩種類型在實際中往往對孩子的學習效果都收益甚微,馬虎的地方依舊馬虎,出錯的地方依舊出錯。
其實,我們家長最應該弄清楚的是孩子為什麼會馬虎?針對孩子所謂的馬虎情形,具體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審不清題
例題,小明從第11頁書看到第15頁,請問小明看了幾頁書?正確答案:15-11+1=5頁孩子給出的答案:15頁我讓孩子多讀幾遍題,而且讓他大聲地、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讀,他恍然大悟地說:哦,我懂了,答案應該是5!其實,這種現象應該是孩子不理解題意,審不清題目真實的意思,所以當他多讀幾次的時候,就會明白題目的真正意圖,自然而然也就能做出正確答案了。
2、計算能力不過關
例題:8-6=?孩子答案:8-6=3通常都以為這是馬虎,可這應該是孩子的計算能力不過關,計算不熟練造成的。數學計算能力都必須通過勤加練習才能達到提升的目的。對於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求練習2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相信這也是多位教研人員多年悉心研究的結果,讓孩子循序漸進地練習,不要盲目貪快,等到孩子的運算速度與準確率穩定了,再繼續接著練習10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相信孩子的數學基本功會打得非常紮實的。只要基本功紮實,後期的數學學習應該會更上一層樓的。
3、錯誤習慣的延續
家長有沒有發現,相同類型的錯誤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呢?明明上次糾錯的時候孩子已經清楚明白了,可是為什麼遇到同一類型的題目的時候,孩子又犯糊塗了呢?同一個地方怎麼就又摔倒了呢?這就要求孩子們要養成「歸納總結、有錯必改」的習慣。對於容易犯錯的地方一定要多總結歸納,多加練習才能起到效果,讓易錯類題型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條件反射,只要碰到就會警醒自己,該怎麼樣去正確地解決問題,怎麼樣不再犯之前犯過的錯誤。讓孩子學會檢查並掌握檢查的方法,而不單單是把做過的題按原有的思路與計算方法再重新算一次,學會用現有的解題答案來逆算題目的方式來檢驗所做答案的正確與否。
我們可以把「馬虎」的故事來歷講給孩子聽,讓孩子知道「馬虎」的嚴重後果,看看他們還願意再當這個「馬虎先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