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做事太馬虎、不認真,所以考試經常把不該丟的分給丟了。
但問題是,抱怨歸抱怨,真的從行動上重視起孩子「馬虎」這個問題的家長卻只有少數。
在大多數家長看來,孩子「馬虎」似乎是一種常態,一種無傷大雅的小毛病,每次念叨幾句也就過去了,下次再犯依然如此。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貼標籤效應」,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被周圍的人貼上某種「詞語名稱」的標籤後,這個人會不自覺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被貼上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也就是說,在孩子眼中,家長無疑是他們生活中的「權威評價人」,當家長反覆用「馬虎」這個詞來形容孩子時,無異於是給他貼了一個標籤。
之前我們也說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自我的認知是有一個過程的,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更多是來自周圍人的評價,尤其是「權威人士」,比如父母、老師等等。
因此,孩子往往比成年人要更容易陷入「貼標籤效應」中。當他們從心理上認同父母的判斷,認為自己的確就是父母口中所說的「馬虎的人」,相應地,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把馬虎的毛病「代入自身」。
正因為如此,我才多次建議家長們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要儘可能以鼓勵代替埋怨,以積極評價代替消極評價,以免對孩子造成一些負面的心理暗示。
馬虎是一種典型的心理問題,通常伴隨著「注意力不集中、責任感缺失、缺乏毅力」等一系列的「副作用」,馬虎的毛病拖得越久就越發不容易改正。
因此,作為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這種負面習慣,一定要予以重視,不要覺得只是小毛病,隨著孩子長大就會改觀,引發不了什麼嚴重的後果。要知道,有的習慣一旦形成,往往可能影響一生。
一位學生家長就提到,每次她發現兒子有馬虎的行為時,都會先找原因,然後再引導兒子及時改正。
在這個過程中,她會向孩子強調認真負責的重要性,但絕不會指責孩子「馬虎」。用行為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顯然要比用語言指責有用得多。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做事馬虎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馬虎通常是一種不認真的表現,因為不認真,缺乏完成任務的責任感,所以在學習知識時往往囫圇吞棗,做作業也是湊合完成。
如果孩子馬虎行為的成因是態度,那麼家長就更應該以嚴肅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問題了,必須要讓孩子知道,馬虎是一種極具危害性的惡習,絕對不能放任不管。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急性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風風火火、忙忙亂亂的,亂中就難免會出錯,於是便容易給人留下馬虎的印象。
如果孩子的馬虎主要是性格問題所引起的,那麼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就得從性格方面開始著手,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慢下來,培養孩子形成做完事情後進行檢查的習慣,儘可能避免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
有的孩子在生活中並沒有馬馬虎虎的毛病,但在做題時卻常常「顧此失彼」,這很可能是因為知識點掌握不牢固的關係。通常來說,容易在做題時馬虎的,往往是那些對題目一知半解的學生。
對題目了解透徹的,已經是熟能生巧,很少出現錯誤;
而對題目特別生疏的,那肯定是步步小心,生怕做錯了;
只有那些對題目一知半解的學生,才特別容易出現馬虎的錯誤。
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幫助孩子有目的地進行複習,熟練掌握知識點才是最關鍵的。
有些學生在平時不管是做題還是做事,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一考試就容易犯錯誤,在一些不該丟分的地方丟分。
這種看似馬虎的行為,實際上很可能是考試焦慮所引發的問題,不能單純地以「馬虎」來看待。
對於這樣的學生,家長應該以開導為主,幫助孩子減輕應對考試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明白,分數並不代表一切,考試不過是一種自我檢驗的手段。只要能丟開心中的「包袱」,以輕鬆平和的心態應對考試,「馬虎」的毛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