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縣建縣於1292年,1992年撤縣。在撤縣前有集鎮40多個。隨著政區範圍的變化,部分集鎮已經劃出縣外,融入市區的集鎮多轉為城市區片。因為時代的發展變遷,許多集鎮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照今昔,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地方都有哪些變化?詳
現屬閔行區部分集鎮(駐地同名)
七寶
七寶鎮舊影
1990年代七寶塘橋(蒲匯塘橋)
今日七寶老街牌樓
七寶集鎮因七寶教寺得名。又傳因鎮有飛來佛、氽來鍾(氽,音tǔn,吳語「漂浮」之意)、金雞、玉筷、王斧、神樹、金字蓮花經七件寶物而名。全鎮以塘橋為中心,南北大街為軸,街道狹窄,屋宇逼仄,大多為平房和二層樓房。2001年,以南、北大街為主修繕改建為七寶老街景區,每逢節假日,遊人如織。有七寶白切、紅燒羊肉,荷包豆腐乾,七寶大曲、上海特曲白酒等土特產。
莘莊
1960年代莘莊十字街
1980年代莘莊鎮區
今閔行區政府駐地莘莊鎮鳥瞰
莘莊集鎮跨莘溪而名,故集鎮又名莘溪。明嘉靖、萬曆年間因市業興而成集鎮,崇禎年間有居民數千人,富有江南水鄉風貌。1960年,上海縣治遷此,闢莘建路,建縣政府機關大樓,市貌未有大改。1965年填沒莘溪改建為莘浜路,70年代後期加快改造舊街,鎮貌始為大變。1993年,新的閔行區成立後,大多機關都遷至滬閔路側,現老鎮商市集中在莘松路和滬閔路交界處龍之夢購物中心和鄰近區中心醫院一帶的莘東路、莘松路,鎮區西擴至滬杭鐵路外環線一側。
閔行鎮
1946年閔行鎮南北大街景象
1959年閔行鎮南北大街
1994年南北大街街景
1911年(清宣統三年)根據民政部自治章程建立閔行鄉,閔行鎮歸其管轄。1928年7月上海市、縣分治後,改閔行鄉為第一區,閔行鎮也躍為當時上海縣首鎮。1945~1948年、1954~1960年曾兩度為上海縣政府駐地。1992年撤銷上海縣建立新的閔行區後,為區別「閔行」的地理概念,群眾漸漸將這一地區稱為老閔行,也泛指江川路街道轄區。21世紀初,閔行老街舊區改造,建成星河景苑住宅區,現老街唯一保留舊跡——項家宅院內設有閔行老街展覽館。
華漕鎮
1980年代華漕鎮老街
華漕集鎮為原華漕鄉(鎮)政府所在地。位吳淞江南岸,華漕港貫鎮而過。地處北翟路、吳漕路、華江路交叉口,南近虹橋飛機場。舊街呈丁字形,南北街長200餘米,東西街百米,街寬二三米,商店多列南北街,大多為平房。70年代後期,商店漸移北翟路、吳漕路(今七莘路)交叉路口,一式多層樓房。
虹橋
1980年代虹橋鎮老街
1980年代虹橋影劇院
虹橋集鎮為原虹橋鄉(鎮)政府所在地。處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南,東南與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鄰。據傳因夏雨後,跨塘橋可見西天彩虹,而名虹橋。所在地區是上海主要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種植商品蔬菜有上百年歷史。80年代建新鎮區於鎮北,虹梅(北)路、吳中路交會處,粗具規模,有十數家商店和鄉影劇院。
梅隴
1980年代梅隴鎮老街
梅隴鎮南街現狀
梅隴集鎮為原梅隴鄉(鎮)政府所在地。位梅隴鄉中部,朱梅路、虹梅南路、梅隴路匯合處,滬杭鐵路、滬閔公路南側。梅隴港橫貫鎮中,河上架有平橋。舊名梅家弄,傳因明成化年間徽州梅姓在此經商,後裔建宅第似街弄而名。80年代老鎮改造,舊街全部拆除,建新街。鎮北有當時上海最大的遊藝場錦江樂園。有多路公交通徐家匯、閔行、莘莊。
曹行
曹行鎮老街近貌
曹行集鎮為原曹行鄉(鎮)政府所在地。又名曹家行、曹家橋,因明副使曹閔(弘治九年進士)宅第得名。後有丁姓藝人賣藝定居於此,子孫繁衍興旺,故居民以曹、丁兩姓為多。80年代,街面拓寬至8米,並闢新街於馬屯經西,建有銀行、郵局及商店。
吳涇
1980年代吳涇地區俯瞰
吳涇東臨黃浦江,境內有一條自西向東入浦的吳衝涇,北岸昔日有吳衝涇廟(今不存),集鎮因此得名。地境原是農田。1919年後,胡厥文、穆湘瑤建信大磚瓦公司,漸成集鎮。有48間職工簡易平房。1958年前後,吳涇化工廠等建造,成為上海重要的化工區和電力生產基地。建造吳涇新村等。1960年劃入新設的閔行區。
馬橋
1980年代馬橋鎮老街舊貌
馬橋鎮東街現狀
馬橋集鎮為原馬橋鄉(鎮)政府所在地。位沙港、俞塘匯合處,北倚北松路,南濱俞塘河。鎮舊有四座石橋,分布呈馬狀,故名馬橋。興起於清初,稱馬橋市,乾隆年間稱鎮。1958年,俞塘改道南移,鎮區逐步改建。70年代末起,居民住宅、商業樓、文化中心、影院、辦公樓相繼落成。沙港以東老街舊貌依然。
杜行
杜行鎮老街舊影
杜行鎮老街現狀
杜行集鎮為原杜行鄉(鎮)府所在地。向屬南匯縣,1950年6月劃屬上海縣。西距黃浦江1公裡許,位於塘灣、閘港、塘口、召樓、魯匯、陳行各鎮的中心。明永樂年間,周浦杜勉夫之子遷此,蕃衍成族,故稱杜家行。1955年杜召路開闢,1977年沈杜公路築成,有公交通周浦鎮。現周遭為新建之浦江郊野公園,融於自然野趣,別有意蘊。
魯匯
魯匯鎮老街近貌
魯匯集鎮為原魯匯鄉(鎮)政府所在地。向屬南匯縣,1950年6月劃屬上海縣。位縣東南隅,閘港、肇瀝港、小閘港三水匯集於此。明崇禎年間舉人魯道昆居此,時北有蕭家店,南有葉家行兩市,其後匯合為一,因名魯家匯。
現屬閔行區部分集鎮(駐地不同名或非駐地)
吳家巷
2007年虹橋樞紐建設大動遷前的吳家巷老街
吳家巷集鎮屬原華漕鄉(鎮)吳家巷村。位虹橋飛機場西側、吳翟路東,東瀕橫瀝港,處七寶、諸翟兩鎮的中心。清代中葉為吳家巷市,舊屬七寶鎮。
朱行
朱行鎮東首敦義橋舊影
朱行鎮老街今貌
朱行集鎮位於原梅隴鄉(鎮)朱行村。北臨澱浦河,南傍老春申港,位朱梅、朱曹(今合為虹梅南)、朱莘(今莘朱)、老朱行(今莘朱東)和朱行5條公路交會處。老街原有一株近300歲樹齡古紫藤,已遷梅隴鎮西;鎮東春申塘故道上敦義橋尚在(由屋牆所圍)。公交可通徐家匯、大興街、龍華和莘莊。
翁板橋
翁板橋石橋現狀
翁板橋在原梅隴鄉(鎮)集心村,因村西南一路春申塘河面橋梁得名。解放前分治於上海縣和松江縣,地處僻隅,抗日戰爭時期成為該地區通往上海市區交通要道,一度繁榮成市,沿橋側有商店30餘家,居民百餘戶,時稱「翁板橋賽莘莊」。現已成為為上海春城住宅區。曾為梅隴、莘莊、曹行、顓橋4鄉界村。跨春申塘石橋仍完好。
荷巷橋
1980年代紫藤棚的古紫藤
荷巷橋集鎮位馬橋集鎮西南,上海重型機器廠西。初因鎮南有小溪荷葉田田,稱荷溪鎮。又因鎮小,實為巷,溪有小橋,後改名荷巷橋。興起於清嘉慶年間,遂稱荷巷橋市。鎮南設有公交終點站。鎮西新闢有韓湘水博園。
中河鎮
中河鎮西街近貌
中河鎮在原陳行鄉(鎮)蘆勝村。位陳行鄉西北部,路黃浦江1公裡許,因流經市鎮的河道介於周浦塘、三林港二水之間而得名。居民多金姓,故又稱金家行。舊隸南匯縣,1952年劃屬上海縣。
召稼樓
召稼樓道南橋舊影
1980年代召稼樓古鎮
召稼樓古鎮今貌
召稼樓古鎮牌樓
召稼樓,即召樓集鎮,在原杜行鄉(鎮)革新村。東界原南匯縣,西距杜行集鎮4公裡。明工部右侍郞談倫子田,建樓鳴鐘以召農耕,因名召稼樓。2007年,古鎮重修開放,為繼七寶老街後區內又一古鎮景區。
已劃入長寧區部分集鎮
北新涇
1970年代北新涇街頭
1978年北新涇公共汽車站
北新涇集鎮是原上海縣北片重鎮,與長寧區相接,濱吳淞江,新涇港貫鎮。全鎮面積0.459平方公裡。南宋已成村落。清嘉慶年間稱北新涇市。1984年全部拆除搭建於抗日戰爭前後的吳淞江、新涇港畔約200戶「滾地龍」棚房。交通極為便捷,有多路公交通上海市區和莘莊、青浦、紀王、諸翟。
程家橋
程家橋集鎮舊貌
程家橋位新涇港東,因橋而名。以虹橋路為界,路南原屬虹橋鄉,路北屬新涇鄉。1954年鎮西高爾夫球場改建為西郊公園(今名上海動物園),遊客大增,市面益振。60年代虹橋機場擴建為國際航空港,市政設施日益完善,商業更為興旺。有多路公交通靜安寺及莘莊、北新涇、青浦、朱家角等地。
已劃入徐匯區部分集鎮
漕河涇
1970年代漕河涇鎮老街景象
今日漕河景苑小區內的漕河涇中市橋石板
漕河涇集鎮傍漕河涇港兩岸。港東通黃浦江,西接蒲匯塘,由西向東貫鎮而過。全鎮面積0.636平方公裡。元代稱王家宅。明中葉,松江府糧、棉經蒲匯塘入漕河涇(時稱曹烏涇)集散,漸聚成市。萬曆年間稱作漕湖涇。今舊街不存,建為漕河景苑住宅區,唯中市橋石板留存至今,成為小區河畔一景。
龍華
1970年代龍華集鎮鳥瞰
今日龍華
龍華集鎮因龍華寺、龍華塔得名。傍黃浦江、龍華港。宋代稱龍華村。元設龍華鋪。明弘治時仍為村落,萬曆時已成集鎮。1922年建龍華水陸兩用飛機場,1934年通1路公共汽車,交通日趨發達。勝跡有龍華寺塔、百步橋、龍華烈士陵園、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土特產龍華水蜜桃、龍華豆腐乾聞名遐邇。
小閘鎮
拆遷前的小閘鎮1號橋
小閘鎮在原虹橋鄉小閘村。位中山西路、宜山路相交處南側,距徐家匯1公裡許。蒲匯塘自西向東南轉折穿越鎮區。1984年有二至三層居民住宅及六層新工房各2幢。水陸交通便利,蒲匯塘流經鎮通龍華、漕河涇、七寶3鎮,有居民396戶、1246人。特產小閘黃狼南瓜。小閘鎮現已完全融入市區。
華涇
1980年代華涇鎮老街
華涇集鎮在原龍華鄉(今華涇鎮)華浦和建華村。鎮近黃浦江,華涇港流貫鎮中。地以居民姓氏得名。1984年有四五家小店。鎮狹長,南北小街、東西街相交於橋北。鎮北有建於朱隆興年間,毀於清道光年間的寧國寺(現於近處重建)。今鎮西有鄒容墓,東北有黃道婆墓,鎮上有劉季平故居黃葉樓。
已劃入浦東新區部分集鎮
三林
1980年代古樸依舊的三林塘老街
三林塘老街今貌
三林集鎮為原三林鄉(鎮)政府所在地。原上海縣浦東地區首鎮。宋代隱士林樂耕後裔分居東林、西林、中林3莊,故名三林。手工刺繡有上百年歷史,鎮郊所產蔬菜、醬菜、崩瓜、肉皮等均以三林塘出名,享譽滬上。今老街臨河房屋拆除,成為單面街,現通稱三林塘老街。
東三林塘
1980年代東三林塘老街
東三林塘位原三林鄉(鎮)三林港、東汾涇、陳村港三水匯集處三林港北岸,與原南匯、川沙兩縣一水之隔。明代稱東塘,與西塘合稱三林塘鎮,至清代,東塘日形寥落,清末又自成小鎮。沿三林塘長街西通三林集鎮。
資料:上海測繪院官網微信@圖溯上海
編輯:張添翼
來源:上海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