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博士員工平均離職率21.8%,任正非籤發內部郵件反思高學歷人才...

2020-12-1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註:2月14日華為心聲社區官網上發布了一份由任正非籤發的華為內部郵件,反思華為為什麼留不住博士類員工 。在郵件中,同時也披露了一些在華為工作的博士員工的"存活"情況。

郵件標題為"打造引領戰略領先的"華為軍團",怎樣才能避免"葉公好龍"?(之一)作為公司創新主體的2012實驗室及研發體系的博士員工群體為什麼流失",署名是"公司人力資源秘書處"。

這份文件中的數據顯示,近公司博士類員工近5年累計平均離職率為21.8%,入職時間越長累計離職率越高,郵件中提到華為2014年入職的博士經過4年,只有57%留在公司。

在華為工作的特招博士主要來自於三類人群: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有成功項目研發實踐經驗的優秀博士;重點院校重點專業的優秀博士。對於這些人才,華為在校招時將他們定位為華為未來各領域內的技術領軍人物。

但這些由華為精挑細選的頂尖人才的離職情況更令人擔憂,"33%-42%的離職率也很難說我們對這類優秀人才苗子的管理處於較好的狀態吧。"

而郵件認為,「英雄無用武之地」是人才土壤「肥力」流失的主要因素。郵件披露,在願意接受訪談的82名離職博士員工中,有56人反映離職的主要原因還是崗位與個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術能力弱導致自身發揮受限、自身特有優勢無法發揮等。尤其是入職2年內的博士員工,滿懷激情而來,而在一次次學無所用的心灰意冷中離去。

以下是這封內部郵件的主要內容,經鈦媒體整理:

近期公司總裁辦轉發了《Google的秘密軍團》一文,引發了網上熱議,Google在發展初期為實現敢為人先、創新驅動、戰略領先的溢價優勢,在人才管理上實施了「殺雞用牛刀」的策略,大量獲取既能研究又能動手、既能創造又極富主動性的優秀博士,通過研究與開發一體化的過程,迅速地將人才優勢轉化為了技術優勢、競爭優勢和商業優勢。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就是公司5年來一直在談的「精兵戰略」的一種實例。

需要澄清的是,本文在談精兵戰略時,並不意圖矮化當前碩士、本科以及一切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員工對公司的積極貢獻。只是聚焦我司從事研究工作的博士群體,見微知著,有利於我們更直接、深入地去分析該如何調整好人才策略與管理,讓每個優秀人才能充分發揮其才智與創造的主觀性,並促進我們相關部門日常業務與人力資源管理的改善。

心聲社區上的一個回帖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初始線索:「華為的土壤是否適合高精尖的博士的生存?

其實每年公司都投入大量的專職人員在專職搞博士招聘,但是高精尖的博士入職進來的很少(待遇、口碑、崗位等因素),進來的博士留下來的也很少,留下來的博士是不是真正的有讓其發揮的空間、崗位和機會?以我個人遇到的情況來看,我招的3個博士,進來一年後有兩個離職了,一個就在研發乾普通的開發和測試工作,很難形成獨特優勢。」

為此,公司諮詢委員會、人力資源秘書處和人力資源部人才管理部從不同視角進行了聯合獨立調研,選取2012實驗室2018年離職的82名博士員工、2012實驗室和研發體系從事研究工作的104名在職博士員工、製造部11名在職博士員工進行了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調研和數據分析,形成以下三份對比調研報告。本報告聚焦2012及研發體系從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員工為什麼離職。

1、人才土壤「肥力」的持續流失,怎能沉澱出戰略領先的基礎

數據分析顯示公司博士類員工近5年累計平均離職率為21.8%,入職時間越長累計離職率越高,2014年入職的博士經過4年,只有57%留在公司(如下圖表所示)。

來源:心聲社區

而其中更令人擔憂的是特招博士的離職情況。特招博士主要來自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有成功項目研發實踐經驗的優秀博士或重點院校重點專業的優秀博士,在校招時定位為公司未來各領域內技術領軍人物。但從下表數據看,33%-42%的離職率也很難說我們對這類優秀人才苗子的管理處於較好的狀態吧。

2、「英雄無用武之地」是人才土壤「肥力」流失的主要因素

在願意接受訪談的82名離職博士員工中,有56人反映離職的主要原因還是崗位與個人技能不匹配、主管技術能力弱導致自身發揮受限、自身特有優勢無法發揮等。尤其是入職2年內的博士員工,滿懷激情而來,而在一次次學無所用的心灰意冷中離去(參見下圖所示)。

3、華為這麼大,英雄為何沒有用武之地?

工作安排隨意,「用非所學」,浪費的不僅是一個員工一段時間,更是一個已經完成長期積累的價值創造資源

讓我們來聽聽離職博士員工的心聲:

「原先說是硬體崗位的,來了卻安排做算法」;「我研究的專業方向是圖像及深度學習,入職後從事偏硬體和落地的崗位」;「學圖像的博士轉去做知識圖譜,完全要重頭學起」;「研究方向是系統架構/硬體/嵌入式,入職後從事內存測試算法」;「我的方向是偏算法和基礎研究的、進去之後做的工作偏維護和運維」;「研究方向信號處理,進來做網絡傳輸方向的創新和攻關」;「雷射雷達是我的核心專業,來華為太偏數字集成,當前崗位只用了我碩士學習的東西,當前崗位再做下去,相當於我幾年博士都白讀了」;「我是安全方向的,新部門和安全一點關係都沒有」;「我之前是做晶片設計的,進去後安排我做後仿,媒體仿真,完全將自己當成白丁開始做」;「我想分到一個和學校研究相似的架構組繼續做,結果分到了另外一種架構,不太熟,失去競爭優勢」;「博士方向是做雷射通信的,入職後一直做信道估計,太窄了學不到東西,離職後現在在做系統架構,現在做的東西範圍更廣,成長更快」;「崗位偏測試偏驗證,可靠性的驗證,偏研究的東西少,這個東西不太適合學歷太高或比較專研的人」;「我是做機器學習的,來華為做資料庫,沒有用到專業能力」;「我是學IC設計的,入職後讓我做測試而且是操作類測試」;「華為分的太細,部門牆,部門領域就是這塊業務,非自己部門的不能去涉獵。博士想要在自己所在的領域發揮,在華為挺受約束的,一直在找,2年也沒找著」 ;「事少人多,一件事好幾撥人在做就會產生內耗(當前有5撥人在做同一件事),而且當前內耗很嚴重,不能為了招博士而招博士,不能因為不差錢就拼命擴招」……

轉崗難,轉崗難,人盡其才只是傳說中的故事

在訪談中離職博士員工也坦誠地說,其實他們還是非常希望能在公司內找到能學有所用、發揮一技之長的崗位的,但是內部轉崗過程政策的不透明、種種的過程潛規則、部分主管人才的「私有化管理…」讓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一走了之成了無奈之舉。

他們反映:

「2012內部是不能轉的,據說有政策限制。但離職溝通時,HR又說沒有這樣的政策」,「部門主管明確和我說了,要麼離職,要麼留在這」;「在華為,申請轉部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提就會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後面會影響績效」;「轉部門很難,如果轉不成,新的部門沒去成,原部門就會進入資源池,風險太大,還不如離職了」;「入職不滿1年,不符合內部人才市場的條件」,「我和領導提了,領導不想解決這個問題,說是技術負責人,不願意放我走」

「武大郎」的廟,無法提供「武二郎」的發揮空間

很多離職博士談到當前隨著技術種類的增多、技術變化的加快,部分主管自身技術能力的南郭化,不能很好的理解與指明技術發展的方向,嚴重束縛了團隊與自身技術能力的發揮。

比如:

「項目組空降了一個主管是做軟體的,不懂算法,只是push進度,從賽馬裡找bug,跟蹤是否符合規範,也把握不住重點,不懂業務,對我們的工作指導都是副作用」;

「基層LM/PM能力參差不齊,沒法對博士的能力做出客觀的評價,包括技術方向的判斷,但高層領導水平還是挺高的」;

「內部導向風氣不太喜歡,基本上領導說了一句話,大家一窩蜂的都說對,如果是用戶導向或技術導向也行,但如果根據某個人的意志去行,我覺得不合適的。我離職的時候,私下交流,大家也都這樣認為,部長的想法,基層PL,PM只會PUSH我們不計代價去執行,從下到上基本都這樣」;

「整個公司在軟體模式,軟體人才培養或未來方式上,水平不是很高,包括領導的水平,都比較落後,不管技術水平還是管理水平,和領導做朋友平時都挺好的,但在業務上技術上的水平一般,PL也有,包括4級部門主管在內也有,當前在A公司,感覺A公司在軟體方面比華為高一大截」;

「領導也不懂技術方向,感覺就是瞎指揮,他以前做的比較雜,從固網過來的,我們這開拓一些新方向新領域,他可能還是追求老一套的觀念,技術上也不願太多去了解,又要去指揮」;

「因為要做崗位輪換,部分中層領導在技術方向判斷上不是很專業,導致他們的施政方針上前後有不同,在項目的延續性和新項目的論證上,判斷不專業,出現外行領導內容,對項目基本一拍腦袋,很多時候是無法實現的,為了所謂進度要求提出一個不切實際的要求,會加大項目難度,讓下面疲於奔命」;

「紅藍軍變成彩虹軍,很多團隊在幹同一件事,大部分人在做無效的事,資源浪費,外行領導內容,領導判斷一件事不是基於技術或客戶價值判斷,而是看上級的臉色,我所在的部門至少有一半的博士處於精神離職的狀態,有了機會肯定會走」

……

富有挑戰的機會、結果導向的簡單氛圍、相對寬闊的發揮空間、活躍的學習環境、能將技術想法變成實際貢獻,是博士員工能真正發揮作用的組織土壤

離職的博士員工不約而同地對當前與在華為時的工作環境進行了對比,提到了很多他們認為能真正發揮自身才幹的組織氛圍要求。

比如:

「現在在A公司,各部門各自創業發展的氛圍比較濃,有挑戰也有空間,可以自己盡力發揮。而華為類似龐大精確的機器,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進去,大兵團,軍隊一般的紀律,將東西做出來。而當前公司雖然很大,但崇尚小兵團作戰,在一個小團隊內認為1個單兵能力強的可能頂的上3-4個能力不強的個體,可能每個組織都有各有優勢吧!」;

「在B公司做軟體,工作比較有挑戰,比較有前沿,軟體比華為高一大截,包括預期收入和未來成長都比華為好一些」;

「我在C公司,和現在差不多,以前在華為做平臺,現在在交付線,和華為不一樣,做虛頭巴腦的事情比較少,領導所有的決策基於專家的技術判斷。在華為沒法接觸到3級領導,但在這裡,你交付的這個項目,交付的很有價值,你可以匯報到VP,甚至一級部門總裁,華為是3級部門要看2級部門領導的臉色,不是基於價值判斷,不是看市場到底有沒有需求」;

「當前在D公司,更偏向落地,不會像華為一樣,好多團隊在爭搶一個項目,這個項目交給你,認為你能做好,配套好,把相關的人都做這個方向」;

「在E公司,從事現在的工作和華為一樣,最核心是更自由一些,如果你覺得有問題,大家討論後知會相關人就可以改,改完後上線測試,整個運營效率會非常高,你會感覺一直在往前推動,沒有將時間花費在無用的流程,文檔,一堆問題單,一堆對齊會議上,一旦事情很高效你整個工作狀態就會不一樣」;

「華為制度比較完整,什麼事都按照流程來,調研1個月,立項3個月,選擇技術路徑3個月,開發3個月;給個人發揮的餘地不是很大,每個人都是制度下的螺絲釘,制度非常好,做什麼事都經過評審,但對個人也就限制了範圍,B公司偏自由,給你發揮的空間也更大,剛好是兩個極端」;

「在F公司很明顯的不同,學習氛圍不一樣,華為研究院是一個比較閒的地方,沒有業務壓力,沒有Deadline,但在F公司,我同學也在做很偏工程的事,學習勁頭很足,學習新知識的氛圍很濃厚,我覺得現在公司比較有自己的性格和堅持,對技術討論更活躍,不僅僅是著手於眼前的工作,工作是暫時的,他們會擠出時間來學習,比如偏工程,因為缺乏學術的專業知識,比如幾十年前就有研究過,他們就會去學,因為我是博士,他們就會來找我,他們看了之後,就會組織討論會分享會,看這個論文的感想,做些改進,但都是自發的,自己都會有一種緊迫感,自主自發,看別人在做什麼,看相關研究在做什麼,即便這個研究不是他們的KPI,在華為研究院這個氛圍不濃厚,可能也是太忙了,本身可能也沒時間,當一個項目投入是朝9晚9的時候,你根本不會有心思投入去做別的事情」;

「華為的博士招聘有點盲目的,G公司和我講的非常清楚,來做什麼、待遇是什麼?包括能報銷什麼,你來了就是這些錢,包括你做的事是什麼,都很清楚。我在華為工作幾年,感覺華為真的很有錢,都浪費了,招的人都不能幹活,招這些人幹嘛,沒想清楚就招進來,我來G公司幹的活比在華為2年都做的多,但我也並不感覺到累」;

「在H公司,我的技術想法能快速實現到產品上。但在華為,比如中軟是預研,做的東西看不到要多久才能落到產品。」

公司人力資源秘書處

2019年2月

相關焦點

  • 華為博士員工入職4年離職率超43%,任正非內部信暴露公司一大弊病
    任正非籤署華為總裁辦郵件2月16日消息,在4天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署了一封內部郵件,題為《打造引領戰略領先的「華為軍團」,怎樣才能避免「葉公好龍」?(之一)作為公司創新主體的2012實驗室及研發體系的博士員工群體為什麼流失》,這封內部郵件的標題還挺長,而且主要內容也非常重要:華為創新部門,為什麼會面臨博士員工離職率高的問題?
  • 博士員工離職率太高,任正非表態:華為不能「英雄無用武之地」!
    其中特別提到了華為博士員工離職率太高的問題——「要重視博士在華為的生存條件。我司博士離職率太高了,如何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主管要動腦筋,單純把博士作為勞動力,就抑制了他們的專長和主觀能動性。」還是看數據,文件顯示博士類員工近5年累計平均離職率為21.8%,入職時間越長累計離職率越高,郵件中提到華為2014年入職的博士經過4年,只有57%留在公司。
  • 任正非:華為員工2018年平均年薪110萬,留不住人
    華為總裁任正非日前感嘆留不住博士級員工。華為員工2018年平均年薪高達人民幣110萬元,但博士級員工近5年平均離職率為21.8%,讓任正非感概「華為留不住高級人才」。任正非春節前在華為內部員工的網絡社群「心聲社區」發了007號總裁email,告訴員工「根據2018年全年財報初估,華為18萬員工人均年收入可達人民幣110萬元」,比2017年員工平均年薪人民幣70萬元更令人眼紅。但春節後他又發了封最新總裁email,大嘆「華為留不住高級人才」。根據華為調查發現,近5年博士級員工平均離職率為21.8%。
  • 最高200萬,華為2019頂尖學生年薪曝光,全球招募天才
    01華為頂尖學生年薪最高201萬近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了一份總裁辦電子郵件,宣布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了年薪制管理。郵件顯示,華為今年共對八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這八名員工均為博士學歷,年薪89.6萬起,201萬封頂。
  • 18萬華為員工2018年平均年薪110萬!任正非感嘆:還是留不住人
    近日,任正非在華為員工內部的「心聲社區」陸續發表了一些總裁郵件,在春節前的郵件裡他向員工表示:2018年財報預估來看,我們18萬員工今年人均年收入將達到110萬,比去年平均年薪70萬要高出了不少。春節後的員工郵件裡,任正非有感嘆道:但是,華為仍舊留不住高級人才。
  • 入職4年博士離職率超40%!華為不喜歡學術研究?聽聽離職者怎麼說
    華為是一家備受關注的科技企業,它的管理模式、持股模式、企業文化、研發投入比例等等,都成為業內無法效仿的教科書式的案例。近日,75歲的任正非發了一封內部信來反思為何華為博士人才的離職率為什麼這麼高,讓華為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華為內部郵件曝光:8位天才博士年薪最高200萬!網友炸了:辭職讀博去!
    6月20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EMT一次會議中說道,今年華為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天才少年。此前,任正非就表示要和谷歌等美國科技巨頭爭奪人才,華為對人才的尊重和高薪成為吸引力之一。
  • 華為員工平均年薪高達110萬,工資更遠超阿里,為何還是攔不住員工...
    相關數據顯示,小米集團內部員工的平均月薪在4-5萬元左右,還有大約1/4員工的月薪在2-3萬元,總的算起來小米員工的平均年薪在30萬元左右。就目前國內其他行業來說,已經算得上很不錯了。
  • 任正非籤發電子郵件,8名應屆畢業生,年薪90-201萬
    華為對應屆畢業生實行年薪制的消息今早竄上了熱搜。很多人看到消息第一反應就是,華為這樣的薪酬制度真的是下狠心要招募人才啊,夠誠意!大企業都知道,重視科技發展根本就像要重視人才的培養。應屆頂尖畢業生開到年薪最低100萬,最高201萬,這強有力的激勵了廣大優秀畢業生到華為去。如今的華為已經不再是過去弱小的華為,而是擁有雄厚研發實力的華為。越是強大的企業,人才儲備越是要重視。
  • 華為老員工工資曝光:入職12年月薪31萬
    據媒體此前報導,2018年華為員工的平均年薪就有78萬,18萬員工發放了1400多億的薪酬、獎金及福利,據悉華為員工中超過百萬年薪的就有1萬多人,超過500萬的也有5000多人。
  •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出發,員工究竟想從公司得到什麼
    於是激勵機制使獎勵不再是可預見的確定數字從而帶動員工工作積極性,比如華為的全員持股,員工為了滿足最大的生理需求而努力達到考核目標得到豐厚的回報。08年實行飽和配股制使手中持股數量巨大的華為老員工們配股受到了限制,有利於激勵華為公司新員工, 公司也因此在08年經濟危機下淨利潤依然有所增長。
  • 華為百萬年薪搶來的8人是他們!超牛簡歷曝光
    在過去發展的三十多年裡,華為對於人才和研發都十分重視,而其「掌門人」任正非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人才與研發。華為2018年報顯示,目前華為在全球共有18萬多名員工,其中研究人員達到了8萬多名,佔比為45%,每年的研發包括基礎研究的投入佔銷售額的15%左右。2018年,華為在研發方面投入達到了150億美元。
  • 任正非給了這8位應屆生200萬年薪
    這一次,華為卻開出200萬的年薪聘請了這8位應屆生?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任正非要花這麼大的代價相中這些伯樂呢?1英雄無用武之地華為博士離職率卻高達21.8%早在在今年2月份,任正非在內部就發布消息稱。華為的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其中博士員工的離職率高達了21.8%,任正非指出,英雄無用武之地,是導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 中國最大的民企:日賺近2.4億,人均百萬年薪,離職率卻高達43%?
    華為能夠有今日的成就,靠的就是不斷吸收和培育優秀的人才。任正非就曾說過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華為在全世界有26個研發能力中心,擁有在職的數學家700多人,物理學家800多人,化學家120多人。華為對人才有多麼重視,從最高200萬招聘應屆博士生就可以看出來。
  • 員工嗨了,網友酸了!繼百萬年薪招員工後,華為又放大招了!
    由於恰逢雙十一,很多人都感嘆華為真貼心,發獎金讓員工放肆買買買。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隨後這條消息在今天早間得到華為的證實,但由於是內部事務,所以外界也沒辦法獲知詳細的獎金分配方案。  但無論如何,華為的這筆獎金著實讓外面不少人羨慕:在華為上班就是爽!
  • 華為雙11發獎金:一個月工資陽光普照,20億給國產替代組
    那就用頂尖薪酬吸引頂尖人才今年7月下旬,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了一份總裁辦電子郵件,宣布對8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管理。這8名員工均為博士學歷,最高兩名員工的年薪為182萬-201萬元;兩名員工的年薪為140.5萬-156.5萬元;最後還有四名員工的年薪為89.6萬-100.8萬元。Kj4EETC-電子工程專輯
  • 華為年薪百萬招博士是為能力而非學歷埋單
    >最近,一張華為總裁辦的電子郵件截圖在網上流傳。年薪百萬招人才?高嗎?如果與國內一般的博士畢業生收入水平相比,當然算高了。但是,按照國際標準來看,也沒那麼誇張。這可能會讓部分人感嘆:高學歷真值錢。但是,華為為應屆博士生支付高薪,歸根結底是為他們的能力埋單,而不僅是博士學歷。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全國研究生招生80.61萬人,其中招收博士生8.39萬人,在讀博士生36.2萬人。中國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博士生產大國」。
  • 華為百萬高薪招聘8名「天才」
    截圖內容顯示,華為今年將從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往後每年增加,調整隊伍作戰能力。同時,制定了2019屆頂尖學生年薪制方案:8位2019屆應屆博士生年薪89.6萬元起,201萬元封頂。記者從華為內部獲悉,此郵件屬實。 郵件正文寫道,華為公司要打贏未來的技術與商業競爭,技術創新與商業創新雙輪驅動是核心動力。
  • 華為給應屆博士畢業生開百萬年薪,其中一人來自貴州遵義!
    華為給應屆博士畢業生開百萬年薪,其中一人來自貴州遵義!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近日,一則華為內部郵件火爆了全網
  • 北大員工給華為發展提萬言書,卻被任正非罵「神經病」,直接辭退
    之前就有一個從北大畢業的員工,入職華為才一個月,連實習期還沒過,就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封萬字戰略書,指出了華為的諸多弊病以及自己的改進建議。他的同事都十分佩服,而這位北大員工自己也很滿意,想著這些獨到的見解一定能打動上層領導,受到高看賞識。可令他沒想到的是,任正非拿到這份建議書後,竟然連內容都沒看,直接對手下管理層的人說:「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