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雙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解讀

2020-12-27 綜投網

  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劉鶴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在努力打通國際循環的同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增強韌性,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甦和增長。

  劉鶴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要以實現國民經濟體系高水平的完整性為目標,突出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著力打通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供求動態均衡。

  就如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劉鶴分別從科技創新、供需互動、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提高收入水平、高水平對外開放六個方面詳解實施路徑。先看文章要點:

  1、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解決這一矛盾,要求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我們要主動適應變化,努力攻堅克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2、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而做到這一點,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

  3、從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係看,國內循環是基礎,兩者是統一體,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內大循環絕不是自我封閉、自給自足,也不是各地區的小循環,更不可能什麼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要堅持開放合作的雙循環,通過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繫互動,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

  4、必須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形成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掃除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國內統一大市場。

  5、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鼓勵大膽探索和合理質疑,加強基礎研究,加強應用研究。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

  6、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微觀市場主體活力在優化供給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

  7、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併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8、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發揮資本市場對於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

  9、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要推動城市化地區、農產品(6.730, 0.02, 0.30%)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安全,將經濟發展的底盤牢牢託住。

  10、要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精準度,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近期,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有何深意?又該從哪裡下手開啟這場「循環之戰」?國內企業該如何應對?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整理了核心要點,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場由內而外的大循環。
  • 大變局中如何開新局、育新機?餘淼傑解讀「雙循環」
    此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方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另一方面,「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 國內國際雙循環是相互促進的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 劉元春  討論國內大循環,一定要把它的基本概念梳理清楚,避免形成一些思想上的誤解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國內大循環。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大循環?為何現在提出?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在南科大解讀「雙循環」: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簡稱「雙循環」)是近期經濟領域的熱詞,也是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戰略。但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雙循環?如何開啟內循環?
  • 廣西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
    本報訊 12月10日,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在南寧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解讀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記者從會上獲悉,這次全會強調廣西將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將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推動廣西經濟加快發展、轉型升級、全面提質。
  • 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新論)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部署和科學決策。把這一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規律顯示,在發展水平到了一定階段後,都要逐步從以國際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內需為主的發展模式。
  • 央視財經香港論壇聚焦新經濟 國內國際雙循環促發展
    要如何加速新經濟發展?創新、高質量2020年,疫情與貿易摩擦的雙重因素疊加,讓我國經濟發展迎來新的挑戰,中央也提出了「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思想,自此「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經濟領域的熱詞,並貫穿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整個主線。
  • 2021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怎麼走?聽經濟學家解讀
    所以說『雙循環』不是一種選擇,我認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告訴中新網記者。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也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的供給和需求「雙中心」。「我們可以用內循環來帶動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拾級而上,這是符合世界發展客觀潮流的選擇,從一個扁平化的全球世界進入一個三中心、多層次的全球化世界。」
  • 【理論微課堂】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他還強調,「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深入理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現實意義、科學路徑以及工作著力點等指明了方向。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微觀解讀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確立,意味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運轉效能的提高。從實踐來看,雙循環是一個內外循環相互帶動、協調發展的過程。經濟體制的僵化、市場環境的封閉、技術創新的落後、消費能力的限制、資本投入的不足、公共服務的缺失是造成經濟循環不充分的基本原因,而這並不意味著國際循環與國內循環存在任何意義上的對立。從歷史維度來說,向來都是先有國內循環後有國際循環。
  • 雙循環格局要著力抓好國內大循環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 數字金融如何賦能雙循環?20個關鍵詞即將發布
    原標題:數字金融如何賦能雙循環?」系列報告,並總結出了20個關鍵詞,深度解讀2020年數字金融領域的新變化。以此發軔,論壇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金融機構代表前來,共同研討數字金融如何在驅動雙循環中發揮作用。
  • 經濟大家談|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今年5月以來,特別是全國兩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解讀《建議》:關鍵詞(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成都而言,可謂「十四五」時期的首要「關鍵詞」——在新發展格局中率先突破、建成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門戶樞紐,不僅蘊含著新局之下城市、企業、個人的最大機遇,更決定著成都能否在世界城市體系中進一步爭先進位。一起來看關鍵詞(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專家視點:以大規模定製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
    以製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產業變革正推動我國製造業向大規模定製轉型升級,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在越來越多製造企業開始加快推動大規模定製化生產的背景下,以下幾個方面仍需進一步改善。第一,國內有效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釋放。
  • 【地評線】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浙江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今年以來,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國經濟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對統籌發展和安全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當於電力系統的雙迴路供電,平時國內國際市場可以相互補充、相互支撐,遇到風險挑戰時又能單獨作戰,充分發揮雙循環體制的穩定性、安全性。
  • 徐奇淵:如何理解「雙循環」?
    這些分析揭示了當下的「變」——外部環境重大變化,以及「不變」——國內基本盤保持穩定。這就使得「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落腳點,具有了國內、國際的空間區分,同時也有了國內、國際重心的區分。正是在這次會議首次公開指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楊姝琴: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楊姝琴-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因此,在中長期內,我國更需要花大力氣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營商環境,更好地吸引和留好住跨國企業,我國就自然融入進全球產業鏈的循環圈,進而深度融入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不斷擴大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交集,從而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真正互促式發展。
  • 徐飛:國內國際雙循環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中英文)
    當前,在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在國內國際形勢發生新變化、新趨勢和新挑戰下,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