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曾在人類天文探索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一筆,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塌了。
中佛羅裡達大學發布的坍塌近景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5日報導,今年8月,位於加勒比地區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遭遇意外事故,一條支撐饋源平臺的鋼纜斷裂,把望遠鏡反射面砸出一個約30米的口子。
禍不單行!今年11月6日,望遠鏡上一根能承受544噸重量的主鋼纜無法承受283噸重量而斷裂,對底部反射面造成了更嚴重的破壞,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1200萬美元。
▲經過57年歲月的洗禮,它還是塌了!
據《環球科學》雜誌報導,在11月19日的媒體簡報上,NSF天文學部主任拉爾夫·高梅說:「僅僅是試圖穩定或測試鋼纜,都可能促使災難的發生。」
因此,NSF決定永久性關閉該望遠鏡。NSF數學和物理科學局局長肖恩·瓊斯表示:「下這個決定並非易事,但安全因素排在第一位。」
隨後,就是12月1日早上8點左右發生的坍塌事故。
望遠鏡所有方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當地時間12月1日確認,繼今年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目前無人傷亡,但望遠鏡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重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儀器接收平臺坍塌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
這一消息迅速登上熱搜。網友們得知這一消息後,也紛紛表示惋惜。
一位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工作人員人此前表示,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若失去功能,那麼全世界在天文探索領域,將只能依靠來自中國貴州的另一隻「大眼睛」,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儘管此次阿雷西博因鋼纜斷裂而面臨被迫「退役」的命運,但50多年來,它經受住了多次颶風、熱帶風暴和地震的考驗,在引力波、小行星特徵描述、行星探測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承民介紹,口徑305米的阿雷西博1963年投入使用,在2016年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建成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主要研究射電天文學、大氣科學和雷達天文學。50多年來,阿雷西博望遠鏡成為人類巡視宇宙的「火眼金睛」,為天文學研究做出了不少貢獻。
在尋找外星人方面,阿雷西博望遠鏡也卯足了勁。據美國《環球科學》雜誌報導,1974年,阿雷西博望遠鏡向球狀星團M13發射了一系列二進位代碼信息,期望可以被潛在的外星文明接收到。此外,自1999年5月起,阿雷西沃望遠鏡還參與了旨在搜尋地外文明的計劃——SETI@home項目。
▲向外星人發射的阿雷西博信息。
而經過57年歲月的洗禮,阿雷西博望遠鏡本身也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好萊塢電影《超時空接觸》和《黃金眼》中,阿雷西博望遠鏡都有精彩亮相。
波多黎各大學行星宜居性實驗室主任,長期在阿雷西博天文臺工作的亞伯·門德斯(Abel Mendez)也對望遠鏡充滿感情。
「如果你在監測一個無線電頻譜較弱的來源,你需要兩個大的無線電望遠鏡:一個在白天指向某物,另一個在夜間指向某物。」門德斯補充說:「我們現在唯一在做類似事情的地方是中國(FAST),而且(它)比阿雷西博還要靈敏......如果失去阿雷西博,你就失去了一天24小時監控微弱無線電信號的能力,現在我們只有一隻眼睛了。」
美國境內還有維吉尼亞州國家射電天文臺,以及西維吉尼亞州的綠岸天文臺,可以承擔阿雷西博的部分數據收集任務,但這兩個天文臺對無線電信號的敏感度,遠不及阿雷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