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貓,無論是否愛貓人士,可能還需要了解更多。現有的科學研究表明:戶外貓(包括流浪貓、散養家貓)僅在美國每年就會殺死數以十億計的小型脊椎動物,而這顯然會挑起愛鳥群體和愛貓一族的衝突。不僅如此,戶外貓在公共衛生方面的安全隱患也不可小覷。
對於接踵而至的問題和爭論,我們應該如何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辦理養狗許可證雖然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卻只有極少數市政當局執行養貓許可制度。為什麼幾乎沒人有興趣將養狗的標準用在貓身上呢?
以下內容節選自《流浪貓戰爭:萌寵殺手的生態影響》,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流浪貓戰爭:萌寵殺手的生態影響》,[美]彼得·P.馬拉、[美]克裡斯·桑泰拉著,周瑋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10月版。
原文作者丨[美]彼得·P.馬拉
克裡斯·桑泰拉
摘編丨安也
我們應該拿流浪貓怎麼辦?
如果你關心動物,尤其是寵物,那你應該感激一個叫韋恩·帕賽爾的人。帕賽爾在美國愛護動物協會(HSUS)負責宣傳和擔任領導已有二十五年,其中有十年任協會的執行長和主席。他成功地提出很多重要的動物保護法案,大大擴展了協會的規模(現在在美國的大型慈善組織中排名第155 位,年收入高達1.6 億美元,有1100 萬成員),也擴展了動物關愛項目的範圍。帕賽爾有電影明星般的英俊容貌和常春藤盟校的教育背景,是一位理想而能幹的動物權利代言人。《非營利組織時報》過去八年中有五年將他列為「最有勢力和影響力的50 人」之一。
帕賽爾建有一個博客,名為「一個人道的國度」,用來發布文章對外宣傳。在這些年發布的幾篇文章中,他探討的就是我們一直試圖探討的問題:拿流浪貓怎麼辦?帕賽爾(或者至少是他的公關部)自始至終意識到這個問題給HSUS 這類組織帶來的矛盾處境。在2011 年11 月的一篇文章中,他寫道:美國愛護動物協會倡導保護所有動物,既包括家養動物,也包括野生動物。大多數時候,這個問題是非分明,道德選擇也很明確。
然而有些時候,一個物種的保護似乎和另一個物種的保護產生了矛盾。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戶外貓或野化家貓同野生動物的問題。野化家貓通常壽命不會很長,它們面臨著其他貓、狗、郊狼、汽車、疾病等帶來的危險。與此同時,它們活著的時候,會殺死鳴禽、小型哺乳動物和其他本土野生動物,因為捕食是它們基因中的天性。
地點:日本。供圖:敖程。
如何最好地解決流浪貓給我們的環境健康和福利帶來的問題?
科學界和帕賽爾及HSUS對此存在分歧,比如HSUS支持將TNR作為控制貓聚落的一種手段,科學界則相反。然而在關於流浪貓問題的討論中,在那些常常出現的煽動性言辭的背後,有很多方面是帕賽爾、保護主義者和多數理性人士都同意的:一、美國有太多流浪貓;二、這些貓對野生動物是有影響的;三、貓將疾病傳播給人類;四、這些貓的壽命短暫,生活常常充滿危機;五、家貓最好待在室內,或者至少加以管束;六、人類是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因此有義務解決問題。
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流浪貓不是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未來主要的威脅;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和汙染都對野生動物種群的福利產生影響。但是如果整個社會希望為後代保持這些物種,我們就需要從所有領域著手,阻止危機發生。同樣,我們也必須從不同戰線下手來減少流浪貓的數量,減少它們作為捕食者和病毒攜帶者對本土動物種群數量的影響。
沒有哪種單一的措施會是萬能良方,只有多管齊下,才能開始減少野外流浪貓的數量。只有野外沒有(或者至少是很少有)流浪貓,才有希望緩解這些動物對本土野生動物的危害,減少它們傳播給人的疾病。為了實現目標,讓野外少一些流浪貓,第一步就是倡導更負責任的養貓行為。如果寵物主人總是遺棄家養的貓,就永遠無法杜絕流浪貓出現。如果寵物主人未能給貓做絕育手術,那麼流浪貓也永遠不會消失。如果寵物主人繼續讓自家的貓在戶外遊蕩,它們就會繼續危害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而貓自身也會受到來自戶外的威脅,如疾病、捕獵、汽車等。
電影《九條命》劇照。
那麼多人對貓如此隨便,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覺得貓在野外能夠保護自己—把它們丟在停車場或公園裡,相比扔進當地的動物收容站,它們的生存機會更多。還有一種設想是:由於現有的貓數量過剩,一隻貓不管是因為個性問題,還是主人的生活狀況,只要造成一點不便,就很容易被另一隻貓取代。
也許有些人認為貓相對來說是可以犧牲的。「我覺得社會總體上對貓並不珍惜,」俄勒岡愛護動物協會的主席莎倫·哈蒙指出,「你要是珍惜一隻動物,不會不帶它看獸醫,晚上你會把它帶進屋裡,如果它丟了你會去找,而不是再弄一隻。要是咱們一起去餐廳吃飯,看到垃圾箱邊上有隻狗,我們很可能會設法解救它,不管那家餐廳有多好,也不管我們等了多久才訂到位子。我們會設法抓住那隻狗,查看尋狗啟事,把它送到獸醫那兒去。一晚上就這麼過去。但如果垃圾箱邊上是一隻貓,我們的談話根本不會因此中斷,我們認可那兒就是貓待的地方。貓得不到狗那樣的待遇。」
坊間證據顯示很多寵物主人遺棄貓,是因為他們相信把貓送到動物收容站就是給它們判死刑,這個結局令人憎惡。對某些人來說,把動物送到收容站,比遺棄動物還要可恥。假如要提高動物收容站在寵物主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們就需要阻止某些寵物主人,阻止他們把不能或不願意再照顧的貓扔在城市公園或大學校園裡。收容站應當是一種社區資源,只有在那裡,你的貓才有最大機會找到下一個永久的家,因此收容站應當有資金支持。
讓自家的貓在戶外遊蕩源於無知
收容站每年必須殺死成百萬隻貓,這的確是不幸的事實。實在沒有足夠的空間和資源,來為野外生活的上千萬隻無主的流浪貓提供食宿。有些人提出將貓送到所謂「不殺」的收容站,避免大規模的安樂死。這個原則固然高尚,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因為這類收容站資源有限,大多數地方一年中大部分時候都是滿負荷或接近滿負荷運作,這意味著很多貓不得不被拒之門外。然後這些貓也許會被送到一個傳統的收容站,在那兒可能會被處以安樂死。很多寵物主人只是把貓放回野外,它們面臨著更延遲也更痛苦的死亡,同時繼續製造著前文中細述的生態和公共衛生問題。
地點:臺北西門町。供圖:北千章。
而近來「不殺」收容站的一種趨勢是提高放生率,為此推行的做法叫作「放歸野外」(Return to Field,RTF),具體措施是將動物管理部門撿到的貓和其他流浪動物(估計不是一個聚落的)注射疫苗、施行絕育手術,然後放回發現它們的地方。支持者們宣稱,這些「有主人但是走失了」的貓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家,雖然並不清楚「有主人」是如何確定的,因為既沒有微型晶片也沒有標籤。更多持批判立場的觀察者會將RTF視為「不殺」收容站虛報放生率的一種手段。這些放歸野外的動物可能死去,但不是以一種人道的方式,也不會出現在「不殺」收容站的電子統計表上。
另一種不負責任的養貓方式是讓貓在戶外四處遊蕩。這裡將詳細說明在室內養貓的好處。室內的貓受到保護,不會從其他流浪貓和野生動物身上傳染疾病。它們不會被郊狼、山貓和狗捕食,不會被車撞死。它們也不會捕食其他動物。(沒有證據表明圍嘴、鈴鐺和其他所謂的捕食威懾物能有效防止貓捕殺野生動物,對於貓感染和傳播疾病的問題也於事無補。)最後,它們將疾病傳播給更多人群的可能性也更小。
但是,一項接一項的調查表明,很多美國人偏愛讓自家的貓在戶外遊蕩。這種具有潛在破壞性的態度似乎部分源於無知(有時也是故意),不了解貓對野生動物的危害以及貓本身面臨的危險。(「我明白有些貓頑皮一些,但是我的貓肯定不吃鳥。」)還有部分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願望,想讓貓做回自己。很多寵物主人相信貓的本性就是遊蕩和捕獵,所以作為一個有愛心的貓主人,所持的態度就是:「我要讓我的貓能夠追求這種行為,生活更豐富。」
這種漠視貓捕食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心態,在2015 年詹尼弗·麥克唐納及其同事所做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證。麥克唐納及其同事們在英格蘭(康沃爾的莫南—史密斯)和蘇格蘭(斯特林西北的桑希爾)徵募了很多養貓人,調查他們的貓的捕食行為。研究者希望能夠確定貓主人對於家貓的生態影響持什麼態度,從而考慮可能的控制策略,並了解主人在看到自家寵物貓的捕食行為後態度有什麼變化。
電影《九條命》劇照。
在莫南—史密斯,4 個月期間監測的43 只貓中有33 只平均每個月帶回家1.89隻動物,有10 只沒有帶任何獵物回家。在桑希爾調查的13 個月中,43 只貓中有28 只平均每個月帶回0.81 只動物,有15 只沒有帶回任何獵物。看到自家貓幹的好事後,98% 的貓主人仍然反對將它們一直關在家中。60% 的貓主人不認為貓正對野生動物造成危害。麥克唐納等人得出結論:在他們的研究中,貓主人認識不到自家貓的生態足跡,排斥貓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的觀點,而且反對採取控制措施,絕育手術除外。也許這些貓主人認為,淪為家貓獵物的鳥和哺乳動物並不是有知覺的生物,只是他們心愛夥伴的玩物。
美國鳥類保護協會認為「室內養貓」對鳥、貓和人都有諸多好處
美國鳥類保護協會(ABC)一直在勸說養貓的人們將貓的活動限制在室內。十多年來,該協會發起「室內養貓」運動,希望公眾和決策者了解,將貓養在室內或由寵物主人親自照管,對鳥、貓和人都有諸多好處。「室內養貓」的宣傳渠道包括電視公益廣告、紙媒和手冊。在一則電視廣告中,首先出現餵鳥器旁邊的一隻北美紅雀,然後鏡頭轉換到從房子裡出來的一隻貓。主人對它說:「老虎,找點樂子去吧。」貓走到院子裡餵鳥器下方的一個位置,這時屏幕上出現白色文字「貓每年殺死20 億隻鳥」,接著是「請在室內養貓:貓、鳥、人都受益」。
美國愛護動物協會最近才開始宣傳針對寵物貓的「室內養貓」政策。該協會請求訪客在他們的網站上簽署一份保證書,承諾將貓養在屋裡,以保證貓和野生動物的安全。現在這個網頁已經被撤掉了。考慮到美國愛護動物協會數目龐大的會員和它在動物福利界的影響力,這個組織本來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地點:上海音樂學院。供圖:朱機。(左)地點:蘭州大學。供圖:趙序茅。(右)
要影響美國的養貓人群,獸醫團體、寵物食品生產商和寵物用品零售商這三個渠道具有巨大的潛力。獸醫診所可以在候診室和諮詢處張貼「室內養貓」的海報和宣傳冊,獸醫在每次問診結束時可以簡要地陳述室內養貓的重要性。同樣,寶潔(愛慕斯品牌)、雀巢(普瑞納和喜悅品牌)、瑪氏(寶路和偉嘉品牌)和其他寵物食品集團在罐頭和袋子上印上短短一行「室內養貓」,就可以將信息傳遞給幾乎每一個養貓人。而這些品牌商如果這樣做了,就是在為保護貓和野生動物付出努力,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獲得良好的公共關係。寵物用品的主要零售商們也可以如法炮製,在展示的商品和購物袋上印上「室內養貓」的信息。
這些常識雖然不會一夜之間改變人們的行為,但是任何一則廣告的效力都在於重複和強化。1960 年代中期,香菸盒上開始出現美國外科醫生總會的警告,這無疑促使人們意識到吸菸和癌症之間的關聯,也讓吸菸不像從前那樣為社會認可。這就是印在商品包裝上的信息的力量,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當時包裝上印刷「吸菸有害」的信息是由美國國會強制執行的,並不是生產商自發的行為。
有上百萬名養貓人將貓養在室內,他們的貓長壽而快樂。當然,無法出門遊蕩的貓依然需要刺激,對此寵物主人有不少辦法。他們可以買一條皮帶繩,像上千萬個遛狗的人那樣遛貓。市場上有一種叫作「一隻快貓」的新玩意,其實就是一個供貓使用的倉鼠轉輪。如果養貓人的房子有一些戶外空間,他們可以考慮鋪設一個「貓的中庭」,在庭院裡圈出一個空間,讓貓在其中享受新鮮空氣和陽光,但又不會碰到其他動物或汽車。每年秋天,波特蘭奧杜邦學會和俄勒岡州野化家貓聯盟都會啟動一個「貓中庭」之旅,目的是展示城中養貓人家不同的設計。
寵物主人應當對貓承擔更多的責任
美國各城市、州縣和聯邦政府也可以發揮作用,規勸寵物主人對貓承擔更多的責任。很多團體建議市政和縣政當局對養貓強制實行許可制度。至少從1840 年代開始,美國就頒發了養狗許可證。1894 年,紐約市通過一項規定,要求養狗人為狗辦理許可證,美國大部分市政當局也緊隨其後,出臺了規定。現在和辦理許可證配套的還有植入微型晶片,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城市可以強制疫苗注射,監督寵物主人遵循規定;便於寵物主人找回走失動物;便於市縣當局統計當地狗的數量以保證安全和衛生;使當局有辦法辨別無主的流浪動物和家養寵物。沒有主人的寵物就可以根據管理政策來處理。(要求主人管理動物的地方規定一般是針對狗,而不是貓;辦理許可證將會便於實施規定。)
辦理養狗許可證雖然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卻只有極少數市政當局執行養貓許可制度。為什麼幾乎沒人有興趣將養狗的標準用在貓身上呢?「我想這是因為流浪狗一直讓人存有恐懼心理。」克裡斯多夫·萊普契克是阿拉巴馬州奧本大學林業與野生動物科學學院的副教授,他對貓給野生動物帶來的影響和TNR方案的效力做過大量研究。他說:「狗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或者是咬人,或者是傳播狂犬病。貓不會帶來這種恐懼,雖然貓也有傳播疾病的可能。我認為如果能將養寵物視為一種特權,而非權利,對大家都有好處。」辦理許可證也許就屬於這種特權交換的一部分。每隻貓每年20 美元的許可證辦理費用,加起來就有了160 億美元的額外收入,這筆錢可以用於實行減少流浪貓數量的措施。
地點:北京大學。供圖:張棽。
貓在歷史上的角色一半是戶外捕鼠能手,一半是家養寵物,或許這個角色也阻礙了養貓許可制度的推行。「狗過去是養在戶外的,但是人們從某個時候開始將它們視為家庭的一分子,就把它們養在屋裡了。」ABC 的格蘭特·賽茲摩爾說,「我們對貓的感覺還沒有到這個程度。很多人依然將它們視為在屋外抓老鼠的穀倉動物。有一種觀點是,貓不需要甚至不想與人類互動或受到人的供養。這種認識必須改變。」
推行許可證加晶片植入的同時,也應該強制給貓做絕育手術。在這方面,美國的寵物主人做得不錯。根據HSUS 的統計,91% 的寵物貓做過絕育。假如全面推行許可證制度,完全可以實現接近100%的絕育率,特別是如果能夠補貼手術費用,讓所有人都負擔得起。想想瑪蒂基金會(Maddie’s Fund)和PetSmart慈善組織在推動TNR方案時提供的數百萬美元,資助手術費用應該不是問題。如果每個寵物主人必須對他的貓負起責任,那麼應對流浪貓管理帶來的挑戰,減少它們作為捕食者和疾病傳播者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就變成了每個人的責任。
總的來說,公眾對流浪貓的問題渾然不覺,多半是因為大部分環保和鳥類保護組織、野生動物權利倡導者和保護生態學家無法有效地描述問題涉及的範圍和足以激發具體行動的科學事實。以TNR方案為例,對此事不大關注的公眾在用谷歌搜索「TNR」時,得到的印象是:這是一種控制貓群數量的有效手段,對貓有好處,而且實際上有幾百個城市都在推行,也得到美國愛護動物協會這類神聖的動物福利機構的允許。在搜索結果中繼續往下找,也許第二頁或第三頁會有詳細講述故事另一面的文章連結,比如TNR作為數量控制手段的缺陷。
人們聽不到流浪貓的生態影響這一部分的故事,它常常被淹沒在支持者們(無論出於怎樣的好心)強大卻不實的宣傳中。在一個率先支持戶外養貓的網站上稍作瀏覽,就可以看到如下觀點(在這裡我們對每一條都做出了科學的反駁):
支持者稱:貓在戶外已經生活了一萬多年——它們是環境的自然組成部分。
科學事實:家貓在其目前的分布區域,包括北美洲,都是入侵物種。
支持者稱:今天,貓有健康的戶外生活,在生態系統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科學事實:戶外生活的家貓壽命相對較短,這些動物通常很殘酷,在所有的生態系統中扮演破壞性的角色。它們捕食本土物種,在一些地方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同時是傳播疾病的媒介。
支持者稱:因為事實證明TNR假以時日能夠穩定和減少貓的數量,所以它是當今美國控制野化家貓的黃金標準。
科學事實:TNR未被證明能夠穩定和減少貓的數量;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它被證明還會導致現有聚落中的貓數量增長(因為聚落吸引了未做過絕育的貓,包括那些被不負責任的寵物主人遺棄的家貓)。
電影《九條命》劇照。
由於相關團體的大力遊說,TNR已經令人遺憾地成為控制野化家貓的默認選擇。但它並不是一個黃金標準。支持流浪貓的主要組織最常採用的一種(有效)手段,是無情地攻擊任何一項質疑TNR有效性或揭露貓對本土物種和公共衛生有威脅的研究。他們通常對事實採取任意的解讀,或者是徹底的搪塞。科學機構很少會以類似的方式對此做出回應。這種虛假信息造成了廣泛而嚴重的負面影響,也證明了將強硬說詞堅持到底的威力。指鹿為馬的聲音夠大,時間夠長,人們就會開始相信,或者至少不再質疑,不再考慮其他的視角。
希望貓從野外消失,不意味著他們想看到貓被殺死
雖然我們已經一再強調給儘可能多的貓做絕育手術的重要性,但是無論如何強調也不為過。根據有些研究(前文中提到過)的統計,個別流浪貓聚落中已做過絕育手術的貓可能低至2%。「我們不能讓貓以現有的速度繁殖,希望能夠抑制戶外貓的數量,」野生動物獸醫大衛·傑索普說,「只要我們不能實現較高的絕育率,貓的數量就還處於一個呈指數增長的曲線,我們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我們認為,清除所有戶外的流浪貓是優先選擇(也許不夠現實),讀者看到這裡也許不會吃驚。和一些反對清除手段的人所想的相反,環保人士、生態學家和公共衛生官員希望貓從野外消失,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想看到貓被殺死。他們只是想要貓從野外消失。在一個更完美的世界,只要有可能被收養,這些動物都會適應跟人類的接觸。如果沒有可能被一戶人家接納,另一個選擇就是將它們送入收容所。
你也許聽說過或是去過野生動物收容所—大片圍起來的土地上,有照料者提供食物和其他必要的醫療服務,那些被遺棄的獅子、大象和其他具有「異域風情」的動物得以了卻殘生。貓的收容站也以類似的方式運作,只是按比例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加利福尼亞中部夫勒斯諾市附近的「國王河路貓房」為700 多隻貓提供一個棲身之處,它們能在一個12 英畝大的地方自由活動,這個地方是用防貓圍牆圍起來的。土地上有很多附屬建築物,棲居者可在此躲避風雨。這家收容所接收了貓,就會給它們做絕育手術,注射疫苗。所有符合條件的貓都可被人領養,每年約有500 只貓找到領養人。很多貓是從周邊地區救助來的,若有人不想再照料自己的貓,花費5000 美元就可以把貓送到這裡,讓它們餘生都有依靠。
電影《九條命》劇照。
「貓房」工作人員和資助者的付出令人讚賞,他們從環境中清除了捕食者和病媒,同時為這些貓居民提供了安全的處所,不管是幾個月還是終其一生。但是這樣的收容所並不是一個能夠滿足現有需求的模式。
假如美國共有6000 萬流浪貓(一個保守的估計),我們把700隻貓作為一個收容所可容納的數量上限,那麼就需要有8.6 萬個收容所。如果12 英畝的面積足夠容納700 只貓,8.6 萬個收容所就需要佔用超過100 萬英畝,也就是1500 平方英裡的土地,這比羅得島還要大。「貓房」每天飼餵一隻貓花費約1 美元,每年只是食品預算就接近220 億美元,幾乎是羅得島GDP 的一半。
因此,除非羅得島好心的市民們願意搬離他們風景優美的州,在此打造一道8.36 億英尺長(允許幾百萬英尺的誤差)的圍牆,並放棄至少一半的收入來供養新來的貓居民,否則收容所不會是一個大規模可行的解決辦法。我們也不能倚賴傳統的社區動物收容機構來承擔這個重任。
對自然界日益加劇的無知和冷漠成為最大障礙
想要說服人們為自己的寵物承擔更多責任,為環境和更廣大人群的健康而採取更有責任心的行動,最大的障礙就是對自然界日益加劇的無知和冷漠。我們的社會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為各種電子娛樂方式所主宰。這兩種因素結合起來,讓人類社會偏離自然界越來越遠。我們同大自然越疏離,對於它的複雜性、它的美,以及它的殘酷的一面,了解越少,就越是看不到這個事實:人類是自然系統的內在組成部分,同時依賴自然系統,而我們還在繼續毀壞這個系統。如果人們不知道深藍林鶯的存在,即使鳥兒消失,他們也不可能懷念林鶯的歌唱。
電影《九條命》劇照。
大自然保護協會最近發布的一項民意調查證明:美國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比以前更少,部分原因如下:
● 80% 的兒童說戶外令人不適,因為有蟲子、天太熱,等等
● 62% 的兒童說他們沒有抵達自然區域的交通工具
● 61% 的兒童說他們家附近沒有自然區域
這些調查結果中有一個亮點,即被調查的孩子中有66% 說他們曾經有一次親歷大自然,這讓他們更能欣賞大自然。
在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中,格雷戈裡·布拉特曼及其合作者將精神疾病發病率的增長歸因於自然體驗的減少。他們的實驗研究的是戶外自然體驗對於反芻思維的影響。反芻思維是因無法實現理想目標而產生的一種有害的自我管理的認知方式,與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高發相關。在實驗中,要求一些參與者在自然環境中散步90 分鐘,另一些參與者則在城市環境中散步90分鐘。據報告,與那些在城市環境中散步的人相比,在自然環境中散步的人的思維反芻程度更輕,大腦膝下前額葉皮質區域(和精神疾病風險有關的區域)的神經活動減弱。這個結果顯示,接觸自然對於我們在日益城市化的世界維持精神健康可能是很重要的。
如果更多兒童有機會體驗自然,我們可能就有最大的希望讓野生動物不因流浪貓泛濫而受罪,並且恢復我們所處環境的某種生態平衡。因為讓人們去拯救他們自身並不熱愛的對象是不可能的,而人們如果並未體驗過自然,就不可能愛上它。
假如有更多的美國人有機會撫摸一隻鳴禽,直視它小小的眼睛,感受它心臟的跳動,他們也許會被打動,願意採取行動去抵禦這些生靈所面臨的風險,尤其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那些風險,比如流浪貓。
本文選自《流浪貓戰爭:萌寵殺手的生態影響》,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美]彼得·P.馬拉、克裡斯·桑泰拉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張進
導語校對丨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