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悲傷的結局很可能會因自己而產生,弱小的群體也應該得到憐愛。
現代作家鄭振鐸曾創作過一篇發人深省的散文《貓》,他以平淡樸素的筆觸和「寫實主義」的方法描寫了自己三次養貓的經歷,在很簡單的小事中提醒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關愛弱小,不能忽略他人的感受,更不應該丟失心中情感和公平的道理,這一篇看似普通的記事散文可能需要人們花長久的時間去仔細品味,感受其中的那份與眾不同。
我家養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
文章一開頭就交代了鄭振擇先生的寫作對象,第一隻貓是從先生隔壁家要來的,「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裡滾來滾去」,這是先生對這隻小貓的描寫,將貓比作「白雪球」也體現了先生對它的喜愛,下文中先生的三妹和這隻貓一起玩耍的畫面也是讓人眼前一新,在太陽光的照耀下時光仿佛都被放慢了速度,安寧而美好。
只可惜這隻貓後來卻沒有緣由的絕了食,通身雪白的毛兒也失去了光澤,終於有一天它在那毫無生意的鬱悶場景中離開了,這隻伴隨著先生和他妹妹兩個月的貓兒就這樣不在了,心中自是有酸辛之處,可是作者也只得安慰妹妹說「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隻來給你」,就這樣第二隻貓出現在了先生和讀者的視線之中,這隻貓改白為黃,它比第一隻貓更活潑有趣,先生心中那份小小的傷感也隨之轉移。
這隻貓兒後來還學會了爬樹抓老鼠等技能,先生和他的妹妹也因此對它多了幾分喜愛,這隻小貓總愛往街外跑,先生的妹妹每次都要找半天,她曾笑罵到「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才不會亂跑呢!」終還是一語成讖,這隻貓後來被人偷偷抱走了,先生對此悵然憤恨卻也還是不了了之。某個冬天的早晨,先生在門口看見一隻忍受著飢餓和寒冷小貓,為了防止它死去先生收留了它卻並不喜歡這隻「憂鬱」的貓。
一開始先生嫌它瘦,等它漸漸的肥胖了先生卻仍沒有顯現出喜愛之意,只因這隻貓並不活潑,也引不起先生的注意,所以它在家中的存在感也極低,即使有一次它因夜裡冷鑽到火爐底下被燒脫了毛,先生也只是覺得它更加難看了,但是如果是前兩隻貓兒的話結果一定不是這樣的吧,先生給了它食物和住所卻並沒有給它關心和愛護,如果說先生做錯了,這隻貓畢竟也只是在門口撿來的一隻臨近死亡的「小可憐」,恐怕這些給予已經是給它最大的恩惠,可若說這隻貓兒不對,天性中的懶惰和不活潑的性格又有何過錯呢?
後來則發生了一件先生永遠不能原諒自己事,也是最能觸動讀者內心的片段。先生的妻子買來了一對芙蓉鳥,這隻貓兒只是對著鳥籠凝望便引來了家裡人的不滿,生怕它會吃了這兩隻鳥,一天其中一隻鳥兒被咬死了先生便憤怒地認為是那隻貓所為,找不到便認為它是「畏罪潛逃」,看到它之後不分青紅皂白地就先打了它一棒子,隔幾天卻發現吃了鳥兒的是一隻未曾見過的黑貓,先生想表達自己對那隻貓的歉意,可是又如何表達呢?
先生面對的是一隻並不會說話的貓,即使先生自己的良心受傷,想要對此彌補也都無濟於事,更讓人傷感的是,先生還沒來得及好好地對待它,這隻貓兒就亡失了,先生永遠失去了改正自己過失的機會,因為心中懷著那份悔和歉,這隻貓的離去對先生來說比前兩隻更為難過,自此,先生再也沒有養過貓,也足以體現了先生的痛楚,這成了先生心中一個永遠的結,也成了一個引發讀者思考的點。
無論是對前兩隻貓還是那兩隻鳥先生和他的家人都對它們照顧有加,唯獨這只在門口撿來的貓兒卻受盡了冷落和排擠,這種對比不禁讓人落寞和心疼,先生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因為一句責罵引來了妻子對張嬸的埋怨,「它常常對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嬸要小心了。張嬸!你為什麼不小心」,一時間無論是妻子還是張嬸都對這隻貓充滿了敵意,冤苦了這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先生後來說這件事是一根針,刺向自己良心的針。
讀完這篇散文後,大多數讀者都應該在為這只可憐的貓兒申辯惋惜吧,這的確會讓人感到悲憤和無奈,但是生活中這樣類似的事真的少嗎?有多少流浪的小動物正在遭受本不應該得到的虐待,又有多少處於弱勢的群體正在接受著本不應該擁有的歧視?不是所有的過錯都能有機會彌補,不要讓一時的衝動遺憾終生。鄭振鐸先生用這篇文章潛移默化地感染著讀者,使他們在文學欣賞中思考了人生,先生以自己身邊發生的事進行表述,也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效果,願人人都能憐愛弱小,讓世間更加美好。
感謝您的到來,我是作品推薦小亭子,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就快來關注我吧。
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