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識記「慫恿」「虐待」「蜷伏」等詞語的讀音、寫法,理解其意思。
2、梳理三次養貓的經歷,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3、品味重點詞句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識記「慫恿」「虐待」「蜷伏」等詞語的讀音、寫法,理解其意思。
2、梳理三次養貓的經歷,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1、同學們,喜歡貓嗎?能說說喜歡與不喜歡的理由嗎?
2、交流
3、著名作家、翻譯家鄭振鐸也曾經養過貓,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貓》,看看鄭振鐸與貓的感情怎樣?
4、出示學習目標
(1)識記「慫恿」「虐待」「蜷伏」等詞語的讀音、寫法,理解其意思。
(2)梳理三次養貓的經歷,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3)品味重點詞句的表達效果
二、話說三隻貓
1、學生默讀課文,填寫下表,勾畫出有利於填表的關鍵詞句,把課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圈出來,注意其讀音與寫法。
第一隻貓
第二隻貓
第三隻貓
來歷
從隔壁要來的
母親從舅舅家帶回來的
門口撿來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後來消瘦了,毛汙澀了。
渾身黃色
毛色是花白的,並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好幾塊,更覺得難看。
性情
很活潑,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後來毫無生意、懶惰、鬱悶。
更有趣、更活潑。在園中亂跑、爬樹、捉蝴蝶,由樹上躍到牆上,跑到街上。「我回來時,飛也似跑進去了。
不活潑,具著天生的憂鬱性的。
在家中的地位
受寵,三妹逗它玩,我微笑著看三妹逗貓,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生病後,三妹想著種種方法逗它,買銅鈴掛在它頸下。我們都憂鬱。
大家都喜歡。很為它的活潑提心弔膽,一天要查問好幾次。飯後的娛樂是看它爬樹。沒看見貓,全家人到處找。把它當做同伴。
大家都不喜歡它,若有若無,遭受冤枉。
結局
病死
被過路人捉去了
忽然死在鄰家屋脊上
情感
酸辛
悵然、憤恨
十分難過,愧疚、自責、悔恨
2、根據上表給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寫第一隻貓病死,我感受到酸辛。
第二部分:(3——14)寫第二隻貓丟失,我悵然、憤恨,好久不養貓。
第三部分:(15——34)寫第三隻貓被我冤枉後,忽然死去,我非常難過,家裡永不養貓。
3、質疑,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能否獨立為一個自然段?
小結:
全文結構巧妙,開篇即奠定了感傷的感情基調。
二、觸摸作者心靈
1、學生默讀15——34段,思考交流:
(1)冤枉第三隻貓後,「我」的心理活動怎樣?
學生交流:難過、愧疚、自責。
指名讀30段,體會細膩的心理描寫。
(2)為什麼第三隻貓死後,我家永不養貓?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對於第三隻貓的死,我比前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因為,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意識到:我沒有判斷明白,僅僅根據一點可疑的跡象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我之所以會冤枉貓,乃是因為貓不好看,不活潑,我對它存有偏見。貓的死,我認為是我害死的。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良心的針!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沒有找到補救的方法。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出我的自責、悔恨。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當意識到憑著個人好惡、偏見,冤死弱者後,心裡的結再也解不開了,我再也無法以一顆平常心養貓了,所以,課文結尾說:「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追問:假如那隻貓沒有被我冤枉過,我還會難過到永不養貓的地步嗎?
小結:
由此可見,貓的悲劇之所以悲,更多的是作者良心受到了譴責,那是一隻撿來的、不好看的、不被我們家人喜歡的貓,那是一隻被我們冤枉卻無法訴說的貓,可以說,不喜歡、冤枉更能烘託這種悲劇效果。
反觀人類社會,像第三隻貓那樣的弱者是客觀存在的,他們或許長相平凡,或許身患疾病,或許地位地下,或許所從事的職業很普通,可芸芸眾生,萬物平等,人人都有存在的價值,理應受到我們的尊重。對路人的自私自利,隔壁周家Y頭的冷漠,我們理應批判。
2、第一隻貓死後,「我」安慰三妹說:「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隻來給你。」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三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隻來給你。」為第二隻貓的到來做鋪墊。
「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總結上文,為下文收留流浪貓做鋪墊。
「自此,我家永不養貓。」態度決絕,良心受到譴責,心理留下陰影,呼應開頭,開拓了文意,是全文的總結。
三、品平淡顯真情
1、品味下面語句,說說各自的表達效果
(1)(貓)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裡滾來滾去。
比喻,突出小貓的活潑可愛。
(2)大家都不高興,好像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
比喻,強調我們對這隻小貓的深厚感情。
(3)真是「畏罪潛逃」了,我以為。
擬人,把用於人身上的詞語用在貓身上,形象生動。
(4)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良心的針。
比喻,強調我的悔恨和遺憾程度深,生動形象。
(5)我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更」字說明前面兩隻貓的亡失,我也難過,但第三隻貓的死讓我難過的程度更深,因為我曾經對不起第三隻貓,對於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來說,一旦發現自己冤枉了貓,自然會心生愧疚,更加難過。
2、小結
全文沒有華麗的辭藻,用樸素的語言,巧妙的結構,敘寫了三隻貓的故事,細膩真實的心理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情感變化及用於解剖自己心靈的真誠。
四、當堂訓練
給鄭振鐸寫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