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種充滿情感、富於思考的經歷體驗和探索的活動,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和思想性。發展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就是要讓他們經歷數學材料的具體操作和形象操作的探究活動過程。
京師伴你學公眾號推出【數學思維】獨家策劃欄目,希望大家通過這個欄目,不僅收穫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夠收穫思考方式、思維品質和創新意識,在數學知識的海洋裡快樂遨遊。
明天就是星期六啦,要放假了是不是很開心?在放鬆的同時,我們也來了解點小知識吧~以七天為一個周期是從哪裡起源的?為什麼稱之為「星期」?我們過的是星期一、星期二……你知不知道有的國家有更加「炫酷」的稱呼?
不知道的話,就來參加普教君的科普小講堂吧!
星期制最早出現在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園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命名的,而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在不同地區,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開始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星期一是從土曜日開始的,猶太教以日曜日開始,而伊斯蘭教則把金曜日排在首位。在我國,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被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習慣上認為星期一是開始時間(某些地區也有把星期日作為一周開始的觀念)。
西方國家七日一制的稱呼多帶有宗教色彩。如基督教徒做禮拜這一天,叫「禮拜日」,七天稱「一個禮拜」,中國為什麼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立「學部」,袁嘉穀即奉命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後任該局首任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科書。各種教科書的編寫中自然會遇到一個「新名詞」該怎麼處理的問題。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穀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統一的名詞。把七日一周制定為中國自己的 「星期」,就是在袁嘉穀主持下制定的。
我國古代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西洋曆法中的「七日為一周」,跟我國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與其如出一轍。但袁嘉穀感到不順口,使用起來不方便,與大家商量後,將一周稱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稱周內各日。
這就是既與國際「七日一周」制「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星期」的由來。
你最喜歡星期幾呢?又是為什麼呢?歡迎大家投票,留言討論原因。
更多精彩內容
趕緊掃碼☟☟☟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