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初期,網絡技術迅速普及,繪本閱讀的形式已不再局限於紙本書籍,而是不斷向多媒體電子形式發展。
人們的閱讀體驗由此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同時豐富多元的數字媒體技術也使得兒童電子繪本的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作品形態更加多樣化。
那是否就可以讓年幼的孩子們直接拋棄「紙讀」,用「屏讀」來獲取知識呢?
本文就從腦科學角度為我們揭示了繪本「屏讀」與「紙讀」的差異,幫助我們更加客觀科學地認識和思考。
繪本屏讀與紙讀各有優勢
家庭作為兒童成長和學習的第一環境,親子閱讀對學齡前兒童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親子閱讀是指父母和兒童採取合作、對話和互動的閱讀方式,圍繞早期閱讀材料展開討論、交流和分享的閱讀活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齡前兒童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尤以平板電腦為最。
根據2013年相關調查顯示,上海有70%的學齡前兒童家中有平板電腦,全市75%的兒童每天都會使用平板電腦,更有兒童表示會在假期整日使用平板電腦。
部分家長持支持態度,認為兒童可以從平板電腦中學到知識,還可以陪伴孩子,讓孩子保持安靜。
在種類繁多的面向兒童的平板應用中,閱讀類應用佔據了非常大的比例,有隻顯示文字的電子書,也有一些增強了視聽效果的電子書,例如有聲電子書和電子繪本。
相比紙質繪本,電子繪本中包含各種各樣的交互功能,比傳統的繪本更有趣。
它將靜態插圖、動態動畫、交互遊戲、專業配音、藝術家朗誦、特效配樂等融合於一身,成為一種全方位傳達繪本故事內容和知識的互動媒體。
甚至還有在故事中添加生活中的真實音效,如汽車鳴笛、鳥鳴、飛機轟鳴等。這些聲音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更強的空間位置感和現場感。
如《古堡鬼鼠》第一節嵌入寒風呼嘯聲,就生動地襯託出故事發生當晚的恐怖情形。
而紙質的繪本中也有加入了聲音的繪本,例如繪本《好安靜的蟋蟀》。繪本前半部分的內容與普通繪本沒什麼區別,圖像與文字共同烘託著安靜的氛圍,當插圖上出現蟋蟀時,蟋蟀聲便隱隱而來。
創作者的精心安排既呼應了繪本的主題,又在恰當的時機給予了大小讀者驚喜感;還有無聲繪本則通過文字組成的象聲詞來表達聲音。
例如繪本《三隻山羊嘎啦嘎啦》,生活體驗豐富的讀者看到書名,立馬就能從「嘎啦嘎嘎啦」四個字中聽到山羊吃東西的聲音。
語言的歷史極其漫長,人類從幾萬年前就開始用以口說語言、以耳朵聽語言的方式來建立人際關係……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語言發展,也會遵循人類語言的這種發展順序。
因此,紙質繪本能夠通過文字形成的語言激發孩子的感知力,使讀者體會到文字文化的魅力。
電子繪本還使用隱形的「按鈕」來推動劇情發展,孩子只需要用手操作便可自然地進入下一個界面。
例如電子繪本《咕嚕先生的蜜蜂鬍子》,蜜蜂、花朵、鳥、蝴蝶既作為繪本中的主要角色。
《輕叩神奇樹》也採用了類似的互動方式,讀者只需要輕輕敲擊或者搖晃設備,畫面中的樹葉就一片片飄落下來。
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原本靜態的插圖變得「活了」起來,無形之中為讀者增添了閱讀樂趣。
而在傳統繪本中也同樣有互動形式的加入。例如噼裡啪啦系列的翻翻書。繪本中的主角形象背後隱藏著故事發展後變化的形象。
讀者根據翹起的頁面觀看到背後新的形象。好奇心驅使小寶貝們翻看,翻看的過程為讀者帶來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閱讀體驗。
事實上,很多電子繪本中,有些動畫效果的設計是空洞而沒有實際意義的,它們只是減少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枯燥乏味的一種手段。
在某種程度上還阻礙了寶貝們的繼續閱讀。繪本的本質是通過圖像和文字共同來進行敘事,通過完整的故事讓讀者收穫樂趣或者更深層意義的情感共鳴。
繪本的敘事講究一種連貫性,如果加入過多的數字媒體,將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打破了敘事的連續性,最終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
誰更有助於閱讀理解、學習和溝通?
也有不少家長認為:電子書呈現的內容和紙質繪本一模一樣,怎麼閱讀效果就不一樣了?而且,現在社會進步了,孩子的閱讀啟蒙離不開電子設備,任何事情沒有那麼絕對。
其實2019年,一項對2008年至2018年期間實施的、以「紙讀與屏讀的比較」為主題的29份報告和33個研究的結果所做的薈萃分析發現:
對於同一閱讀材料,和紙讀相比,讀者在屏讀時更傾向於跳讀和略讀;
在理解認知方面,紙讀或是屏讀對於簡單信息的處理加工無差別,但屏讀對於複雜信息的處理加工效果略差;
在長期記憶方面,屏讀表現遜於紙讀,表明讀者在屏讀時內化閱讀材料的能力較弱。
具體而言,上述研究得出了如下結論——
第一,在有限的時間內,孩子在紙上閱讀的效率更高,且比較不會產生疲倦。這是一個學界一直以來都一致認同的研究發現,因此,孩子們最終能更快地閱讀紙質版本的書籍或繪本。
第二,非線性閱讀不足以進行深度的閱讀理解,而只是讓讀者尋求娛樂性地閱讀或找到關鍵詞。
第三,孩子定期參與線性閱讀對其大腦的認知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種閱讀使他們形成一些能力。
如,理解複雜的句子、識別隱藏的含義、解釋困難的句法、深入了解故事或內容,以及形成持續性注意力,即專注。
同時研究者認為,電子屏幕呈現學習材料的情況下,我們的認知能力無法像閱讀紙質版材料一樣發揮作用。
比如傳統繪本的翻頁形式也很多樣,有橫向翻頁、縱向翻頁,還有折頁等。《月光男孩》是一本從下往上翻頁進行閱讀的繪本。
它描繪了月光男孩為了給月亮尋找另一個月亮,從天上掉落至水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有趣之事。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作者要運用這樣獨特的翻閱方式。
繪本已經固定的翻頁方向會誘使讀者眼睛閱讀畫面的方向與其保持一致。從而連續翻閱帶來的拉長畫面有效地增加了讀者閱讀時的距離感。
這就使得尋找月亮的故事情節描述得更具動感和時間流動性,而在電子繪本中就得不到這樣的閱讀體驗。
除此之外,在紙質繪本的閱讀中,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把握情節發展的節奏,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主動翻頁,決定自己在某個情節中停留的時間。
如果對某個畫面特別感興趣則可以長時間停留,以仔細欣賞畫面細節如果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下一個情節,則可以快速翻頁。
這種快慢節奏完全由讀者自己掌控。不僅如此,無論讀者閱讀至哪一頁,若想要回顧前頁的內容,都可隨時、即時地翻頁至前面的內容。
電子繪本在這方面則會受到限制,其無法在同一空間下同時閱讀過去和現在的內容。
屏讀和紙讀,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據相關調查顯示,家長對不同的交互功能持有不同的態度。比如,有些家長認為電子繪本中的視頻和遊戲會讓孩子分心,不能專注於閱讀。
鑑於電子繪本難以滿足兒童在親子閱讀過程中與父母交流的情感需求,許多學者對學齡前兒童閱讀電子繪本採取否定態度。
在閱讀紙質繪本的過程中,親子之間交流頻繁,然而在閱讀電子繪本時,親子之間的交流行為僅為閱讀紙質繪本的十分之一。
親子閱讀中的交流以父母為主、兒童為輔,父母對於電子繪本的態度決定了行為的差異。
一方面,很多父母將平板設備視為陪伴兒童的工具,兒童經常在獨立的環境下進行閱讀;
另一方面,電子繪本的交互功能令兒童不需要父母的輔助也可以獨立閱讀,父母即使陪伴在身邊,也會主動減少與兒童的交流。
其實琪琪建議,在兒童使用電子設備進行閱讀時,父母仍應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其一,電子繪本對兒童口語能力的培養幫助較少,親子閱讀過程中與父母的交流行為卻可以大大促進兒童口語能力的發育。
儘管電子繪本可以模擬母親教文字的過程為兒童提供跟讀等交互功能,但是對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兒童而言,難以激發其朗讀的興趣。
其二,在電子繪本閱讀過程中,父母可以就和個人生活經歷相關的內容多與兒童交流,並且注意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
因為對母親而言,在閱讀過程中兒童能夠理解故事內容是母親最關心的內容。
母親會將圖片和自己的講述聯繫起來,將生活經歷和故事內容聯繫起來,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兒童重複關鍵情節或者引導兒童推進故事內容。此外,母親還關注兒童的語言學習和閱讀習慣。
這兩點與兒童個體的關係更緊密,而和故事本身關聯性較弱,父母在這兩方面有電子繪本難以模仿的優勢。
但與紙質繪本相比,電子繪本不僅有文字和圖像,還有生動的旁白敘述和豐富的交互功能 。
很多研究人員對電子繪本持積極的態度,他們認為電子繪本能夠提高兒童的讀寫能力、擴大兒童的詞彙量、提升兒童的文學素養。
一些對比試驗驗證了這些觀點,如日本相關測試閱讀能力的實驗發現閱讀電子繪本的兒童比閱讀紙質繪本的表現更好,並且對自閉症兒童也有好處。
評價電子繪本的指標很多,比如,文字和圖片匹配程度、旁白、是否提供了不同的使用語言等等。在這些指標中,交互功能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也是電子繪本和紙質繪本的重要差異之一。
電子繪本有著豐富有趣的交互功能,學者M.Cahill等將交互功能總結為4類,分別是跟隨閱讀、自行閱讀、遊戲和活動模式;兒童在使用電子繪本時還能夠控制聲音、字體大小、閱讀速度等。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電子繪本雖然成為當今的流行趨勢,但是其圖像內容、動畫效果等等細節皆有待推敲。
電子繪本更專注於互動的形式,怎樣把繪本變得有趣,讓讀者進入繪本的故事之中,從而忽略了繪本以圖像敘事的本質,最終適得其反。
無論是電子繪本還是傳統的繪本,都應該從繪本思想和兒童心理的角度出發,站在讀者閱讀體驗的角度考慮,而不僅僅是為了奪人眼球和吸引注意盲目地增添特效。
電子繪本應向經典的紙質繪本一樣,利用其外在的技術優勢,提升繪本的敘事效果,而不是為閱讀體驗增添阻礙。而繪本在現有的基礎上也可適當地加入電子技術以煥新閱讀體驗。
所以,繪本屏讀與紙讀,不是兩種閱讀方式之間的取捨,而是因時因地的巧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