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可琪薦讀:腦科學揭示繪本「屏讀」和紙讀的孩子區別有多大?

2020-09-21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二十一世紀初期,網絡技術迅速普及,繪本閱讀的形式已不再局限於紙本書籍,而是不斷向多媒體電子形式發展。



人們的閱讀體驗由此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同時豐富多元的數字媒體技術也使得兒童電子繪本的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作品形態更加多樣化。


那是否就可以讓年幼的孩子們直接拋棄「紙讀」,用「屏讀」來獲取知識呢?


本文就從腦科學角度為我們揭示了繪本「屏讀」與「紙讀」的差異,幫助我們更加客觀科學地認識和思考。


繪本屏讀與紙讀各有優勢


家庭作為兒童成長和學習的第一環境,親子閱讀對學齡前兒童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親子閱讀是指父母和兒童採取合作、對話和互動的閱讀方式,圍繞早期閱讀材料展開討論、交流和分享的閱讀活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齡前兒童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尤以平板電腦為最。


根據2013年相關調查顯示,上海有70%的學齡前兒童家中有平板電腦,全市75%的兒童每天都會使用平板電腦,更有兒童表示會在假期整日使用平板電腦。


部分家長持支持態度,認為兒童可以從平板電腦中學到知識,還可以陪伴孩子,讓孩子保持安靜。


在種類繁多的面向兒童的平板應用中,閱讀類應用佔據了非常大的比例,有隻顯示文字的電子書,也有一些增強了視聽效果的電子書,例如有聲電子書和電子繪本。


相比紙質繪本,電子繪本中包含各種各樣的交互功能,比傳統的繪本更有趣。



它將靜態插圖、動態動畫、交互遊戲、專業配音、藝術家朗誦、特效配樂等融合於一身,成為一種全方位傳達繪本故事內容和知識的互動媒體。


甚至還有在故事中添加生活中的真實音效,如汽車鳴笛、鳥鳴、飛機轟鳴等。這些聲音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更強的空間位置感和現場感。


如《古堡鬼鼠》第一節嵌入寒風呼嘯聲,就生動地襯託出故事發生當晚的恐怖情形。



而紙質的繪本中也有加入了聲音的繪本,例如繪本《好安靜的蟋蟀》。繪本前半部分的內容與普通繪本沒什麼區別,圖像與文字共同烘託著安靜的氛圍,當插圖上出現蟋蟀時,蟋蟀聲便隱隱而來。


創作者的精心安排既呼應了繪本的主題,又在恰當的時機給予了大小讀者驚喜感;還有無聲繪本則通過文字組成的象聲詞來表達聲音。


例如繪本《三隻山羊嘎啦嘎啦》,生活體驗豐富的讀者看到書名,立馬就能從「嘎啦嘎嘎啦」四個字中聽到山羊吃東西的聲音。



語言的歷史極其漫長,人類從幾萬年前就開始用以口說語言、以耳朵聽語言的方式來建立人際關係……而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語言發展,也會遵循人類語言的這種發展順序。


因此,紙質繪本能夠通過文字形成的語言激發孩子的感知力,使讀者體會到文字文化的魅力。


電子繪本還使用隱形的「按鈕」來推動劇情發展,孩子只需要用手操作便可自然地進入下一個界面。


例如電子繪本《咕嚕先生的蜜蜂鬍子》,蜜蜂、花朵、鳥、蝴蝶既作為繪本中的主要角色。


《輕叩神奇樹》也採用了類似的互動方式,讀者只需要輕輕敲擊或者搖晃設備,畫面中的樹葉就一片片飄落下來。


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原本靜態的插圖變得「活了」起來,無形之中為讀者增添了閱讀樂趣。



而在傳統繪本中也同樣有互動形式的加入。例如噼裡啪啦系列的翻翻書。繪本中的主角形象背後隱藏著故事發展後變化的形象。


讀者根據翹起的頁面觀看到背後新的形象。好奇心驅使小寶貝們翻看,翻看的過程為讀者帶來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閱讀體驗。


事實上,很多電子繪本中,有些動畫效果的設計是空洞而沒有實際意義的,它們只是減少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枯燥乏味的一種手段。


在某種程度上還阻礙了寶貝們的繼續閱讀。繪本的本質是通過圖像和文字共同來進行敘事,通過完整的故事讓讀者收穫樂趣或者更深層意義的情感共鳴。


繪本的敘事講究一種連貫性,如果加入過多的數字媒體,將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打破了敘事的連續性,最終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


誰更有助於閱讀理解、學習和溝通?


也有不少家長認為:電子書呈現的內容和紙質繪本一模一樣,怎麼閱讀效果就不一樣了?而且,現在社會進步了,孩子的閱讀啟蒙離不開電子設備,任何事情沒有那麼絕對。



其實2019年,一項對2008年至2018年期間實施的、以「紙讀與屏讀的比較」為主題的29份報告和33個研究的結果所做的薈萃分析發現:


對於同一閱讀材料,和紙讀相比,讀者在屏讀時更傾向於跳讀和略讀;

在理解認知方面,紙讀或是屏讀對於簡單信息的處理加工無差別,但屏讀對於複雜信息的處理加工效果略差;

在長期記憶方面,屏讀表現遜於紙讀,表明讀者在屏讀時內化閱讀材料的能力較弱。


具體而言,上述研究得出了如下結論——


第一,在有限的時間內,孩子在紙上閱讀的效率更高,且比較不會產生疲倦。這是一個學界一直以來都一致認同的研究發現,因此,孩子們最終能更快地閱讀紙質版本的書籍或繪本。



第二,非線性閱讀不足以進行深度的閱讀理解,而只是讓讀者尋求娛樂性地閱讀或找到關鍵詞。


第三,孩子定期參與線性閱讀對其大腦的認知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種閱讀使他們形成一些能力。


如,理解複雜的句子、識別隱藏的含義、解釋困難的句法、深入了解故事或內容,以及形成持續性注意力,即專注。


同時研究者認為,電子屏幕呈現學習材料的情況下,我們的認知能力無法像閱讀紙質版材料一樣發揮作用。


比如傳統繪本的翻頁形式也很多樣,有橫向翻頁、縱向翻頁,還有折頁等。《月光男孩》是一本從下往上翻頁進行閱讀的繪本。



它描繪了月光男孩為了給月亮尋找另一個月亮,從天上掉落至水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有趣之事。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作者要運用這樣獨特的翻閱方式。


繪本已經固定的翻頁方向會誘使讀者眼睛閱讀畫面的方向與其保持一致。從而連續翻閱帶來的拉長畫面有效地增加了讀者閱讀時的距離感。


這就使得尋找月亮的故事情節描述得更具動感和時間流動性,而在電子繪本中就得不到這樣的閱讀體驗。


除此之外,在紙質繪本的閱讀中,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把握情節發展的節奏,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主動翻頁,決定自己在某個情節中停留的時間。


如果對某個畫面特別感興趣則可以長時間停留,以仔細欣賞畫面細節如果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下一個情節,則可以快速翻頁。


這種快慢節奏完全由讀者自己掌控。不僅如此,無論讀者閱讀至哪一頁,若想要回顧前頁的內容,都可隨時、即時地翻頁至前面的內容。


電子繪本在這方面則會受到限制,其無法在同一空間下同時閱讀過去和現在的內容。



屏讀和紙讀,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


據相關調查顯示,家長對不同的交互功能持有不同的態度。比如,有些家長認為電子繪本中的視頻和遊戲會讓孩子分心,不能專注於閱讀。



鑑於電子繪本難以滿足兒童在親子閱讀過程中與父母交流的情感需求,許多學者對學齡前兒童閱讀電子繪本採取否定態度。


在閱讀紙質繪本的過程中,親子之間交流頻繁,然而在閱讀電子繪本時,親子之間的交流行為僅為閱讀紙質繪本的十分之一。


親子閱讀中的交流以父母為主、兒童為輔,父母對於電子繪本的態度決定了行為的差異。


一方面,很多父母將平板設備視為陪伴兒童的工具,兒童經常在獨立的環境下進行閱讀;


另一方面,電子繪本的交互功能令兒童不需要父母的輔助也可以獨立閱讀,父母即使陪伴在身邊,也會主動減少與兒童的交流。


其實琪琪建議,在兒童使用電子設備進行閱讀時,父母仍應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其一,電子繪本對兒童口語能力的培養幫助較少,親子閱讀過程中與父母的交流行為卻可以大大促進兒童口語能力的發育。



儘管電子繪本可以模擬母親教文字的過程為兒童提供跟讀等交互功能,但是對一些性格較為內向的兒童而言,難以激發其朗讀的興趣。


其二,在電子繪本閱讀過程中,父母可以就和個人生活經歷相關的內容多與兒童交流,並且注意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


因為對母親而言,在閱讀過程中兒童能夠理解故事內容是母親最關心的內容。


母親會將圖片和自己的講述聯繫起來,將生活經歷和故事內容聯繫起來,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兒童重複關鍵情節或者引導兒童推進故事內容。此外,母親還關注兒童的語言學習和閱讀習慣。


這兩點與兒童個體的關係更緊密,而和故事本身關聯性較弱,父母在這兩方面有電子繪本難以模仿的優勢。


但與紙質繪本相比,電子繪本不僅有文字和圖像,還有生動的旁白敘述和豐富的交互功能 。


很多研究人員對電子繪本持積極的態度,他們認為電子繪本能夠提高兒童的讀寫能力、擴大兒童的詞彙量、提升兒童的文學素養。


一些對比試驗驗證了這些觀點,如日本相關測試閱讀能力的實驗發現閱讀電子繪本的兒童比閱讀紙質繪本的表現更好,並且對自閉症兒童也有好處。


評價電子繪本的指標很多,比如,文字和圖片匹配程度、旁白、是否提供了不同的使用語言等等。在這些指標中,交互功能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也是電子繪本和紙質繪本的重要差異之一。



電子繪本有著豐富有趣的交互功能,學者M.Cahill等將交互功能總結為4類,分別是跟隨閱讀、自行閱讀、遊戲和活動模式;兒童在使用電子繪本時還能夠控制聲音、字體大小、閱讀速度等。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電子繪本雖然成為當今的流行趨勢,但是其圖像內容、動畫效果等等細節皆有待推敲。


電子繪本更專注於互動的形式,怎樣把繪本變得有趣,讓讀者進入繪本的故事之中,從而忽略了繪本以圖像敘事的本質,最終適得其反。


無論是電子繪本還是傳統的繪本,都應該從繪本思想和兒童心理的角度出發,站在讀者閱讀體驗的角度考慮,而不僅僅是為了奪人眼球和吸引注意盲目地增添特效。


電子繪本應向經典的紙質繪本一樣,利用其外在的技術優勢,提升繪本的敘事效果,而不是為閱讀體驗增添阻礙。而繪本在現有的基礎上也可適當地加入電子技術以煥新閱讀體驗。


所以,繪本屏讀與紙讀,不是兩種閱讀方式之間的取捨,而是因時因地的巧妙平衡。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
    那是否就可以讓年幼的孩子們直接拋棄「紙讀」,用「屏讀」來獲取知識呢?本文就從腦科學角度為我們揭示「屏讀」與「紙讀」的差異,幫助我們更加客觀科學地認識和思考。如今,許多神經認知、閱讀和兒童發展等研究領域的專家,正在試圖通過研究來回答這些問題,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屏讀這一新生事物。在《科學美國人》最近的一篇文章上,研究者賈布聲稱「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發表的大多數研究支持『紙讀作為閱讀媒介,仍然比屏幕有優勢,』這一說法。」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原來是這個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鄭鋼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數位化時代閱讀:塑造閱讀雙腦毫無疑問在《科學美國人》最近的一篇文章上,研究者賈布聲稱「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發表的大多數研究支持『紙讀作為閱讀媒介,仍然比屏幕有優勢,』這一說法。」文章還例舉了紙讀優於屏讀的四個原因:1.
  • 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思考
    教育界對「紙讀」與「屏讀」的爭議也從未間斷。下文作者認為:屏讀只是閱讀方式之一;相比閱讀方式,良好的閱讀策略更重要;對於年幼的孩子,不能過早接觸屏讀。在《科學美國人》最近的一篇文章上,研究者賈布聲稱「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發表的大多數研究支持『紙讀作為閱讀媒介,仍然比屏幕有優勢,』這一說法。」文章還例舉了紙讀優於屏讀的四個原因:1.
  • 閱途·藍思閱讀丨腦科學揭示「屏讀」和「紙讀」差異,影響孩子深度閱讀的是……
    教育界對「紙讀」與「屏讀」的爭議也從未間斷。下文作者認為:屏讀只是閱讀方式之一;相比閱讀方式,良好的閱讀策略更重要;對於年幼的孩子,不能過早接觸屏讀。毫無疑問,在數位化時代,閱讀的概念正在發生變化,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屏幕,而不是通過紙質文本獲取更多信息和進行閱讀。
  • 蘭可琪薦讀 | 繪本閱讀,促進孩子四大能力的發展
    繪本的圖畫包含著豐富的細節,除了故事的主體情節表現,還有潛藏的小驚喜和小意外,更有大師埋下的伏筆和隱喻,揭示故事的內涵。讀《阿迪和朱莉》,孩子有機會觀察到一種故事創作方法。,不斷豐富和拓展文本,也可創造屬於自己的《神奇的黑板熊》。
  • 教育迷思 | 紙讀好還是屏讀好?其實,紙張的實際優勢「相當小」!
    美國北達科他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的教育學教授維吉尼亞•柯林頓分析了2008年以來發表的33項研究,發現兒童和成人對在紙上讀到的東西往往比在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和其他電腦等數字設備上讀的記住得更多。但其中有一個問題,數字閱讀的許多固有優勢比如超連結、評論和多媒體被忽略了。此外,研究也承認,紙張的實際優勢「相當小」。
  • 寶寶多大讀繪本?有種繪本,手指一點就發聲,輕鬆學會500+單詞!
    有許多新手爸媽想問,多大開始給孩子讀繪本適合呢?有些家長,孩子三、四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在和寶寶一起時,除了逗寶寶玩,還可以開始給寶寶讀繪本了。讀繪本,沒有早晚,只要堅持就最好的,讀繪本就是一種早教。早開始讀,寶寶收穫更大。
  • 童書薦讀——《我長大了》
    隨著鮑小珍第二屆名師工作室的開張,童書薦讀欄目以嶄新面目回歸啦!此次我們力求「閱讀+五育並舉」,改變了原有的薦讀結構,以三個全新的板塊重新出發。此次薦讀,我們基於生活內容、生長過程和生命目標這三個主題展開,一月一主題,一周一主推。        本月,我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基於成長過程的內容閱讀系列童書: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先一起來看看《我長大了》,感謝您的關注!
  • 孩子"討厭"讀繪本,一讀就"犯困",孩子繪本真的讀"對"了嗎?
    聽到其中有位媽媽說孩子從1歲起就給他買繪本了,現在孩子5歲了,家裡的繪本到處都是,但孩子真正沒看過幾本,她帶著孩子一起讀的時候孩子也不太感興趣,讀一會就感覺困了,看別的書也是這樣。其實孩子的閱讀問題一直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孩子只有通過閱讀才可以拓寬視野,認識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增長見識,但孩子就是不愛讀怎麼辦?
  • 扎克伯格給孩子讀科普繪本,那些「高冷」的繪本該怎麼讀?
    看到好的科普繪本,常常會令父母產生妄想——如果孩子從小學習和掌握了這些知識,將來肯定能成學霸。可是孩子並不買帳,這就會讓父母挫敗,甚至覺得:「看來娃在科學方面沒什麼基因……」讓我們借著扎克伯格的由頭,學習一下該如何跟孩子一起閱讀科普繪本。
  • 蘭可琪:從小讀繪本和不讀繪本的孩子,上學之後的差距有多大
    近幾年隨著國內語文教改到世界名校注重閱讀量,可以看出,越早培養孩子的閱讀力,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和人生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從小讀繪本和不讀繪本的小孩,小學三年級後,會在語文成績上拉開差距,尤其在作文寫作能力上差距更明顯。
  • 【科普薦讀】科學主題圖書推薦
    1、《科學實驗站》作者:紙上魔方編繪出版社: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晉圖館藏地:少兒分館二樓兒童文獻借閱區索書號:N33/47, N33/51這是一部叢書系列,包含了植物、動物、地理、物理和化學等各類科學小實驗,將許多深奧的理論知識以簡單的實驗現象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不僅可以培養小讀者們動手和動腦的能力,還能使他們的思維更具邏輯性和發散性
  • 專家告訴你,閱讀和不閱讀的孩子腦功能區別有多大!
    她認為,閱讀能力決定了學習能力,優秀的孩子都注重發展自己的閱讀腦!什麼是閱讀腦?為什麼很多人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卻偏偏不愛閱讀?我們聽聽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專家蘭紫怎麼說。文盲腦和閱讀腦發展差異,兒童不愛閱讀的原因找到了!
  • 精品薦讀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以上內容摘自《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中學心理輔導老師陳志恆十年校園觀察記錄,北京紫圖圖書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大人唯有安頓好自己的內心,才能擁有足夠堅實的力量,支持孩子的成長。一本讓我們獲得更圓滿親子關係的真情書。
  • 繪本應該「指著讀」嗎?帶娃看繪本的常見誤區,讀錯相當於白讀
    編輯:邱寫寫 繪本可以說是寶媽們引導孩子的「閱讀第一步」,從嬰兒時期的玩具,到兒童時期走進校園,在這中間,繪本在知識上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不少寶媽在帶娃讀繪本的時候,為了幫助寶寶認字,會不自覺「指著讀」,這種做法到底適不適合呢?
  • 蘭可琪薦讀 | 孩子,教師節我想告訴你四件事
    ,你可能只看到講臺上的老師有多嚴肅,卻看不到講臺下的老師如何付出。繪本,幫助我們走近了孩子和老師,讓孩子認識了一個個更真實、 更可親、更值得信賴的老師。中,無一不是在展現當老師的教導缺位時,孩子們會有哪些反應。
  • 從小讀繪本和不讀繪本的孩子,上學後差距明顯,尤其在這4點
    從小讀繪本和不讀繪本的孩子,在上學後有哪些差距呢?一、閱讀興趣的差距從小讀繪本的孩子,從小就接觸各種書本,將閱讀當做遊戲、休閒的事情,孩子會將閱讀和快樂、幸福等情緒聯繫在一起,他們在上學後對閱讀的興趣會更高昂,更願意主動去了解、閱讀更多的書。
  • 繪本專家:六一兒童節,媽媽和孩子一起讀
    六一兒童節,和孩子們進入慢生活的節奏吧。玩過家家、聽聽音樂、讀讀書、烹飪烘培。在六月的初夏媽咪和寶貝們坐在樹蔭下,我們一起讀。讀什麼呢?事實上所有的繪本都適合和媽媽一起讀,因為親子閱讀實質上不是學習和教育,就是要媽媽和爸爸陪伴孩子。但是有些繪本媽媽讀出來的感覺是爸爸不能體會的,於是我特別挑出來。大多數體現母愛的圖畫書都呈現暖色調。像英國作家牡丹·劉易斯和畫家彭妮·艾夫斯的作品《我永遠愛你》那樣,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是描繪溫柔母愛的作品。
  • 幼兒可以讀的繪本到底有哪些?
    就我個人的習慣來說,我向來不願意選擇文字多的繪本讀給孩子聽,絕不僅僅是為了「偷懶」的緣故,對於3歲的孩子而言,一頁書中若是有數百個字,會干擾到孩子讀圖的時間---學前的孩子更需要讀圖,然後才是耳朵聽我們讀。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何我們很少給孩子讀市面上的那些美繪本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等。這類書已經不是繪本了,而是「插圖書」。
  • 親子繪本薦讀《一座房子和一塊磚》帶孩子感受保持美好希望的重要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天津市婦聯《津門戰「疫」家課堂》將繼續推出家庭教育理念、疫情科學防控、家庭心理建設等方面課程,持續為廣大家庭、特別是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家庭,提供科學、便捷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繪本推薦《糖球》每個孩子或許都和主人公東東一樣,不知道他人的內心,也在期待一顆有魔法的糖球,可以聽到他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