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市的交通參與者,無論步行、乘車還是駕駛車輛,您都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安全、和諧、文明的出行環境有賴於全體交通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和維護,出行時的一舉一動不僅關係到廣州的城市形象,更關乎自身的生命安全。」這是一則關於安全、文明、禮讓的出行倡議書。
在機動車大幅增長,城市路況越發繁忙的這些年,廣州卻「逆勢」錄得了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連續13年下降。去年,機動車闖紅燈等交通違法宗數同比下降20.83%。廣州交警表示,數字背後是市民文明交通素質的不斷提升。而廣州地鐵與公交沿線不斷湧現的好人好事,更被貼上「廣州現象」的亮麗標籤。
地鐵:客流強度大,社會滿意度高
廣州地鐵集團是中宣部公布的第一批50個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之一,廣東省僅有3家單位入選。目前,廣州地鐵總公司運營管理9條地鐵、266公裡線路,以及一條有軌電車試驗線,日均運客660萬人次,線網規模世界第九,客流強度居國內首位。在推進新一輪地鐵建設過程中,公司將雷鋒精神轉化為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常態化開展崗位學雷鋒活動,被授予「全國文明單位」、「廣東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範點」等稱號。
25個月愛心接力
小宇洮是一名行動不便、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的女孩,她住在廣州地鐵五號線滘口站附近小區。從2013年3月開始,每逢周二下午,地鐵工作人員都會準時從滘口站接上小宇洮,送到東山口站外的學校上圍棋課,下課後再全程護送她坐地鐵回家。兩年來,周而復始,風雨無阻,廣州地鐵成為小宇洮的「愛心直通車」。
目前,廣州地鐵已經形成了具有廣州特色的愛心系列服務,開展「愛心預約服務」、「愛心候車區」、「愛心直通車」等溫馨服務舉措,為乘客提供「家一般的服務」。
「我用心,您放心」是廣州地鐵的服務準則。近年來,廣州地鐵針對社會上「不敢扶、不願扶」的現象,教育引導員工敢於助人為樂、救死扶傷、見義勇為,湧現出「廣州市道德模範」張重陽、「中國好人」岑家棣、「最美地鐵員工」張潔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作為一家擁有2.2萬名員工,且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大型國有企業,廣州地鐵提倡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會養成習慣、形成風氣。目前,在廣州各個地鐵站,乘客文明出行、禮讓互助、排隊讓座等現象蔚然成風,被海內外媒體稱為「廣州地鐵現象」。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年廣州地鐵收到各類乘客表揚信1643件,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可收到將近5件表揚信。在地區各大新聞媒體上,每周都能看到關於地鐵員工好人好事的報導。
廣東省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統計顯示,自2007年以來,廣州地鐵服務滿意度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省交通行業榜首。
工地為病人裝隔音屏
正在建設中的地鐵七號線官堂站,為降低施工噪音,施工單位在靠近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的圍牆一側加裝了2米高的隔音屏障,此舉受到了院方與患者的讚賞。地鐵十三號線豐樂路站離附近小區最近的距離只有8米,施工單位通過座談會和參觀的方式將居民們「請進來」,向對方講解地鐵施工工藝,解釋噪音產生的原因。
像這樣「接地氣」的措施,地鐵公司有著嚴格的要求:每個工地在進場前,要主動與周邊社區、居民反覆溝通協商,取得支持;工程開工前,主動向周邊居民介紹工程和建設情況,取得理解;施工過程中,經常聽取居民訴求,改進管理。
其他如項目部為周邊村民修村道、便橋、路燈,和小區居民開展籃球、羽毛球、桌球和拔河比賽,共同組織節日文藝表演,邀請市民和學生參觀工地等做法,受到11條(段)在建新線工地的周邊街坊認同。
與此同時,地鐵公司定期邀請村民、學童到地鐵車輛段、控制中心和工地參觀,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組建安全監督志願者隊,定期到地鐵工地開展志願服務。此外,廣州地鐵每年組織上千人次義務獻血,曾獲「全國無償獻血促進獎」。
地鐵公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許坤傑告訴記者,作為黨和政府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廣州地鐵注重圍繞「做好8小時手上事」這一主題,以169座地鐵站和300多個建設工地為弘揚時代風尚的舞臺,在2萬多員工和數萬地鐵建設者中倡導愛崗敬業、助人為樂的職業精神,開展「崗位學雷鋒,爭做好員工」、「理想在崗位,崗位創佳績」等實踐活動。
公交:去年500件好人好事見報
近年來,廣州市交通系統湧現了一批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優秀職工,有關事跡被駐穗中央省市媒體競相報導,形成了廣州市交通行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行業氛圍。據統計,僅2015年度,廣州交通行業就有超過500名職工的好人好事優秀事跡被媒體報導,相當於每天有一名職工的優秀事跡見於報端,7名職工榮登「中國好人榜」。
為鼓勵職工見賢思齊,市交委及時對好人好事進行收集整理彙編成冊,並嘉獎見報表揚人員,激勵幹部職工的參與熱情。當前,廣州市交通行業每年都有3至4名職工被授予「廣州市見義勇為好市民」稱號(全市共評出10名),更湧現出10多名「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全國見義勇為好司機」,英模文化蔚然成風潛移默化深入人心。同時,在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的大力支持下,連續多年開展「廣州市交通行業見義勇為十星評選」,也是廣州市唯一一個開展見義勇為評選的行業。
2015年,市交通部門開展各類先進模的評選工作,以點帶面促進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先後有16名先進個人和14個先進集體榮獲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其中,二汽公司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公司黨委書記祁慧作為全省唯一的企業代表進京,並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為響應參與社會慈善公益活動的號召,動員社會資源和力量,增強職工對公交事業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廣州市交通部門自2015年1月起,在廣州市公交系統中開展以關愛公交行業一線職工交通子女教育為主題的「燈塔·愛在公交」行動。旨在為子女提供深入了解父母行業、遊學廣州的機會,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目標,打造和諧、幸福、美滿的交通行業日常生活。
2015年以來,廣州市公交系統以「燈塔·愛在公交」為主題,組織了一系列載體新穎、能容豐富的關愛活動。例如「親子互動」、「親子閱讀」、「親子暢遊」、「親子隨手拍」活動等。此外,「燈塔·愛在公交」系列活動還組織孩子們到其父母親的工作崗位感受工作環境,並開展「獎勤助學送溫暖」或學業優秀職工子弟表彰活動,大大增進了廣大職工與子女感情溝通與交流,深受一線職工家庭的好評。
■數據
過街時間縮短闖紅燈者減少
據廣州交警統計,隨著市民文明交通素質的不斷提升,廣州在機動車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道路交通環境仍然持續向好,市內道路交通事故從2003年的11565起,下降至2015年的2676起,下降8889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從1718人,下降到847人,實現了連續13年下降。
另據統計,2015年機動車闖紅燈等交通違法宗數與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20.83%。交警部門表示,越來越多市民養成自覺等紅燈、走斑馬線的習慣,這是一種積極的現象。
「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哨子喚醒違章者的遵章意識,終極追求是人人能自我約束。」在康王中路服務7年的交通協管員李旺表示,在其入行初期起碼一半以上的人闖紅燈,現在一天10多小時下來,闖紅燈的不超30人,比例不足十分之一。交警表示,目前已對廣州市區的1100多個路口行人過街時間進行了核查和優化,市區路口行人過街等待時間基本上平均低於120秒。
繼2012年12月20日廣州市公安局網上車管所正式啟用以來,便民服務功能日臻完善,方便又輕鬆。目前,實名註冊用戶已達到154.9萬,超過50%的駕駛證業務、超過80%的機動車業務和超過98%的駕考學員約考均可通過「網上車管所」辦理。
五一旅遊提示 理性消費依法維權
1.文明旅遊,和諧相處。請注意交往規矩、行為禁忌等,不要擾亂公共運輸秩序,不要損壞公共設施和文物古蹟。
2.選擇正規、有資質的旅行社。不要貪圖便宜和方便,報名參團要籤訂旅遊合同、開具發票,拒絕不合理低價、零負團費旅遊陷阱。
3.出遊時關注人身和財物安全,重視旅遊保險。應加強保險意識,出遊前為自己購置合適的保險產品。要注意景區(點)設立的安全警示標識,不要到劃定的安全遊覽路線以外區域遊玩,不要進入危險區域。行前請關注旅遊、外交、衛生、氣象等部門發布的出行提示,做好相應的防範準備。
4.遇到糾紛要理性、適度維權。參團旅遊中遇到爭議糾紛,首先與旅行社協商解決,確實解決不了的,應保持冷靜,理性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旅遊投訴電話:區號+12345(各地市政府服務熱線)。
廣東文明交通
千場宣講行動在廣州啟動
經廣東省文明辦、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聯合部署,全省將從5月至年底開展文明交通宣講行動。行動以知識宣傳、禮儀教育、行為培育為內容,旨在提升人民群眾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識、安全意識、文明意識,營造人人知法守法、自覺文明出行的良好社會氛圍。廣州市文明辦將於5月上旬策劃組織首場活動。
此次活動以「守法·自律·禮讓」為主題,堅持線上宣傳與線下活動相結合,堅持文明知識宣傳與親身參與相貫穿,通過組織開展文明交通知識宣講、互動展示、實踐體驗、文藝表演、板報宣傳、案例警示等內容,大力宣傳「摒棄交通陋習,安全文明出行」文明交通理念,大力倡導講文明、重禮儀、守秩序的行為習慣,積極引導廣大市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遵規守秩,文明駕車、安全出行。從而在全社會構建起遵守交規、關愛生命、文明禮讓、安全和諧的交通環境氛圍。
活動初定於5月9日15時開始,在荔灣區陳家祠廣場舉辦。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有關領導,廣州市相關部門領導,廣州市交通行業參與者傑出代表等,預計約300人出席。屆時,行業代表將宣讀文明交通倡議書,並開展文明交通宣講活動,全省文明交通千場宣講行動將正式啟動。(廣州日報)
評論:文明出行關鍵在自律
如何度過這個五一假期,出門旅遊可能是很多人的心水之選。「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好不容易有一個假期,心靈當然要跟著腳步一起去戶外走走。
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很多人的五一之旅,可能過得不會那麼開心。旅遊景點人山人海,上個廁所、拍個照都要耗費大量時間;高速公路也有秒變「停車場」的可能,平時一兩個鐘頭就能到的地方,也許此刻成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誠然,這是因為我國旅遊市場供需失衡所致:國人出行的需求越來越強,但旅遊市場的供給方面,無論是道路交通條件還是旅遊景點的數量質量,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再加上當前我國帶薪假期制度落實還不到位,出遊容易扎堆在公共假期。因此可以想見,五一出行要有個好心情,並不容易。
諸如道路、假期等條件,改變需從長計議,但提升出行過程中的文明程度,卻有可能立竿見影地提升我們的出遊體驗——既然在景區排隊免不了,那就規規矩矩排隊,不插隊、不大聲喧譁,減少等待過程中的焦躁情緒;既然景區裡人山人海躲不開,那就多一些推己及人的謙讓,拍照合影輪流來、把休息區的座椅留給孕婦、老年人等更需要幫助的群體。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既然高速公路上鐵定是車流滾滾,那就更要注意行車文明,合理使用近光、遠光,變道要打燈、開車不超速等都是基本的行車常識,也是最為基礎的安全保障……
當然,這些文明之舉,難就難在自律上。哪怕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恪守心中的文明觀念,才是真正的文明。不能在名勝古蹟中留下題刻,不能隨手亂丟垃圾,不能損壞花草樹木,不能破壞社會秩序……這些並非什麼深奧的大道理,也無需向人們反覆灌輸,只不過在人們集中出遊的公共假期,很多行為都是「群體無意識」下做出的——人人都插隊,我不插隊就吃虧了;牆上已經有很多刻字,我再留下個「到此一遊」也不為過……只要有一個人率先打破底線,便會有更多懷著「從眾心態」的追隨者。但換個角度來看,若大多數人都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不被外界環境、他人行動所驅使,便越能讓不守規矩成為刺眼的「非主流」,而讓文明舉止成為公眾自覺遵照的行為規範。
打破「群體無意識」,正需要人們的自律精神。當人人都學會自律,摒棄「從眾心態」,出遊過程中的種種不文明行為才能逐漸消散。(張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