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我們推出《城網視點》評論欄目,表達城網及關心熱愛順德的網友對順德發展、建設的點滴思考與建議,對順德的每一個進步鼓與呼,為順德的每一步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希望為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貢獻我們共同的智慧。
□如常
這幾天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以來,順德教育都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教師節前後,順德政府發放了一個很大的教育紅包——
從2020年至2022年,順德將投入100億元,全面改善中小學校新改擴建工作,提供充足優質學位;
新改擴建40所中小學校,新增超6萬個優質學位;
三年內配置宿位5萬個,至2022年基本實現初中學校100%全寄宿;
三年內逐年遞增中考激勵專項經費至4000萬元,增長幅度100%;
定下了明確的目標——
至2022年,力爭全區優秀初中畢業學生數量佔全市30%以上;
至2022年,全區高優上線率達40%。
從這一系列的重磅舉措中感受到一種「不得不改」的緊迫感,也感受到一種「沒有退路」的魄力和決心。筆者相信這樣的態度,這樣的力度,極大地安慰了很多家庭的心,也鼓舞了廣大家長的信心,從今天開始,我們就開始期待著這些目標一點點地成為現實。
然而,教育永遠都不只是政府一方或者學校一方的事。
不可否認,順德教育所存在的「優質資源不足、優秀尖子缺乏、激勵機制不足、學位不足」等等問題是客觀的,甚至還包括很多教師反映的薪資低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背後的更深層次的機制、理念、管理等。但到最後都集中在一張成績表上,讓順德教育成為了眾矢之的。
正視順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深刻地反思,認認真真地想辦法解決,這確實是政府應有的責任,如果一個地方,教育搞得不好,如何有未來?然而細思之下,難道需要反思的只有政府嗎?需要去改變的只有政府嗎?
從何時起,我們的一些教師談起教育問題時,第一個冒出來的就是「薪資太低」?從何時起,我們的教師因為績效而慢慢迷失了自己的初心?我們的談論裡面不再是教育方法的碰撞火花,而是那些瑣碎的計較?最純淨的校園裡瀰漫著一些功利的味道,而心裡積累了許多的怨氣。
那又從何時起,我們的家長、家庭,整個社會對於教育的評價只剩下了一張成績單,一張尖子名單?一直很想問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語文、數學等這些科目成績不好,你會認為他就是一個很差的孩子嗎?我想,我很難讓自己回答「是」,也相信很多家長也一樣,因為我們認為那不代表孩子的全部。他的性格很開朗,他對人很禮貌,他對事物很有好奇心,他願意去學習不一樣的東西……或許每一個家長都可以找出孩子無數個優秀的理由。那轉身面對學校時,就變得唯一了呢?看到孩子的成績單時,只剩下了氣急敗壞?可能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高考就是考這些,可是它最終很難說服自己。
我們不禁回頭去想,教育是什麼?教育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我們能記住很多事實,很多知識點,而在於訓練我們的大腦學會思考,而在於讓我們知道要成為怎樣的人,要從哪裡去成長,或許它包括我們的性格,包括我們的想像力。而現在,我們的孩子接受的真的是這些嗎?當一個孩子就生活在一個老師與社會的功利氛圍當中時,他又如何能成為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政府說,要像抓村改一樣抓好教育,要把教育作為區鎮書記一把手工程來推。筆者絕對相信,順德有這樣的魄力,也有這樣的能力。但是順德教育更需要的,是全社會認識的回歸,真正回到原點,理解教育的本質意義,教育的根本目的,它需要我們以怎樣的心態,怎樣的標準來評估一個學校,評價一個孩子。除了下意識的批評,除了咬牙切齒,順德教育需要的更多是改變,是建設,而這是每一個人的事,更是關乎萬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