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零售場景下,雲計算加快為傳統賦能。
3月15日,華南城旗下華南城網工業品MRO商城正式上線。依託京東雲提供的技術支持,打造以技術和大數據為驅動的一站式採購平臺。
合作的開端可以追溯到2016年11月,華南城與京東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利用各自在市場、技術、物流、倉儲和金融等方面的優勢,形成業務協同和互補,深化建立B2B及其所延伸領域長期全面的合作關係。
此次上線的華南城網工業品MRO商城作為合作的第一階段的成果,2017年底已經開始測試,運行至今。接下來,雙方將把這種模式複製到華南城所涉及的紡織、機電等行業。
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供應鏈與網際網路、物聯網深度融合」,成為首個供應鏈政策。
華南城網副總經理範小俊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未來,在如何讓華南城內的商戶交易儘可能線上化、可追溯、可記錄等方面,我們會考慮與京東雲深化合作。在積累了大數據後,對於華南城內商戶經營的指導性、華南城集團業態的調整等都能夠助力。
華南城觸雲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華南城由最初的單一工業原料供應市場,拓展為綜合商貿服務平臺。
傳統線下採購重複低效,費用成本較高,並且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催生了一批垂直B2B平臺。在鋼鐵領域有找鋼網、上海鋼聯;化工領域有找塑料網、快塑網、化塑匯;農業領域有美菜、鏈農、一畝田;航運貨代領域有運去哪、航運城、二貨網;煤炭領域的有找煤網、易煤網等。
華南城也在大潮中向「線上」拓展。
2012年,華南城開始探索建立華南城網,把線下產業、產品、項目推到線上,擬打造一個網上華南城集群服務平臺。但是,這些僅僅是一個資訊平臺,逐漸不能滿足客戶需求。
2014年1月,騰訊戰略入股華南城,雙方以各自的資源優勢,在「線上線下」一體化商貿領域進行全面合作,包括電子商務、品牌特賣、O2O零售、支付及倉儲物流。
到了2015年,華南城開始產品化的發展,並打通在線交易。在單一垂直電商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華南城結合各地的MRO供應商資源,正式進入MRO垂直商城領域。
據了解,該商城涵蓋目前全國較為齊全的九大工業品類目,超過15萬個SKU,其長期合作供應商近千家,合作終端大採購超百家,年採購金額過億。
在工業品領域,B2B商城除華南城網外,還有震坤行、西域、工品匯等。與其他平臺不同,華南城網是一家基於實體產業園的B2B商城。
範小俊表示,雖然市面上工業品MRO平臺比較多,但與其他直接賣貨的平臺不同,華南城網做的是供應鏈的管理和優化。
「特別是華南城中有很多做工業品MRO的商戶,他們是供應鏈管理中最優先的一環,幫助華南城內的企業進行撮合。」 範小俊指出,工業品MRO是上萬億級的市場,業態眾多。華南城網做的不是跟供應商搶生意,而是通過京東雲的技術、華南城內商戶強大的供應能力進入這個賽道。
談及未來的發展戰略,範小俊表示,華南城為一些大型的採購用戶提供集採服務。同時,為行業內永遠丟不掉的一端——工廠周圍的零售商提供供應鏈的賦能。
「MRO是典型的本地化服務的市場,接下來依託8大華南城,依託各地的供應鏈體系上的供應商提供服務和撮合。」 範小俊說。
在工業品MRO商城之外,京東雲以及京東集團和華南城集團將在建材、五金機電、汽摩配件、電子、皮革皮具及輔料五個華南城優勢行業內進一步開展合作,未來還將擴展至其他領域。此外,雙方各有優勢的物流倉儲及金融領域也將成為雙方合作的焦點。
拓展場景
目前,各大巨頭都開始了自己的雲服務布局,騰訊、阿里、百度都已經布局了雲產品和平臺,而京東在雲服務上的發展時間相對較晚,2016年才推出公有雲服務。
但因為長期的技術積累,和處理京東商城大量的交易信息作為基礎,京東雲的規模和技術實力不容小覷。
京東雲支撐2017年京東集團全年交易總額累計近1.3萬億元,經歷數次618和雙11大促的考驗。京東雲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Docker集群,容器數量超過20萬。京東雲日均處理數據量達到了10PB。
此外,2017年9月,京東「三顧茅廬」請來了微軟老兵,曾負責微軟Azure雲業務的申元慶擔任總裁。
對於京東雲的實力,申元慶表示京東本身的電商平臺基礎是京東雲能夠快速進入雲市場的原因。
「京東做雲不是學來的,是從第一天就在做雲」,申元慶說,「作為電商平臺,需要服務過億級別的商家和買家,從第一天開始它就是一個分散式的作業系統,分散式的數據平臺,這對於做雲平臺本身是剛需。因為多租戶的概念,所以在容器化方面我們也是起步非常早的。」
綜觀全球市場,不論是亞馬遜還是eBay,都可以看出超級電商和超級雲廠商息息相關。
申元慶表示,超級電商做雲平臺的服務商成功概率會比較高,高過從科技行業做雲平臺服務商。
他指出,做雲平臺服務商,首先資金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從一個數據中心的成本來看,伺服器佔成本的約1/3,另外1/3可能來自於電費、帶寬等費用,但這些對電商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從已有的基礎上發力,這是電商的優勢。申元慶說,「以亞馬遜的AWS為例,它的毛利率可能有25%,雖然25%對很多行業來講不是高利潤,但對京東、對超級電商來說已經非常好。所以超級電商轉型做超級雲平臺服務商,把自身的能力對外賦能的故事對分析師、對投資者來講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另外,他指出,超級電商做超級雲平臺服務商,優勢在於本身自帶場景,基礎雲之外,更需要把本身的場景能夠轉換成一個雲的服務對外賦能,而作為電商平臺,京東在零售、金融、物流等領域都有天然的優勢。
目前,京東雲已經進入了多個應用場景,如2B端和2C端的電商雲、金融雲、物流雲以及教育雲。2017年京東雲也嘗試了一個新模式,在全國範圍內的八個城市成功推出了政務雲相關的平臺和架構,並且在2018年將進一步發展。
對於未來的場景拓展,京東雲副總裁、企業雲業務部負責人侯凱文指出,未來京東雲未來在實體經濟中可以切入的場景還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消費者端,電商積累的大量消費者,透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做數字營銷、精準投放、零售、智能零售等等。第二是產業物聯網化,我們在各個細分的行業裡面能夠更標準化、更系統化的去打造各種系統,比如說智能教育系統、創業系統、創新系統。第三是針對產業研發、製造、生產,目前這個產業的發展趨勢就是多品種、少批量、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