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西,山溫水暖,風光秀美,既有著江南小家碧玉般的秀美,又有著紅高原山川的大美。新中國成立70年來,勤勞善良的瀘西各族兒女在搶抓機遇中創新突破、耕耘希望、逐夢發展、破浪前行,經濟社會、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8月27日,紅河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瀘西專場)在蒙自舉行,瀘西縣委副書記、縣長莫偉向媒體記者亮出了一份成績單: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53元、12378元,分別增長8.9%、10.3%。2018年,全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00.75億元,是1978年6336萬元的159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02億元,是1978年430萬元的233倍,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1.77億元,是1978年411萬元的773倍。
壹:調結構、轉方式,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速
作為我州第二個脫貧摘帽的縣市,產業發展備受媒體記者關注。莫偉介紹:「瀘西堅持調結構、轉方式,圍繞『大生態、大健康、大旅遊』和全省『三張牌』建設目標,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動力,全面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如今,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初具規模,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華麗轉身,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速。」
瀘西縣積極探索推廣「黨總支+合作社聯農戶連龍頭企業」全覆蓋模式,以18萬畝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為引領,以「果、菜、花、藥、畜」五大產業列為全省30個重點縣發展為契機,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同時,堅持優化「一園三片區」產業布局,加速推進產業、要素和項目向園區聚集。堅持深入推進「森林瀘西」建設,發展綠色經濟、倡導綠色生活,積極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示範縣,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進。
2018年,全縣建成標準化蔬菜基地15萬畝,種植高原特色水果26萬畝,發展生物藥材7.6萬畝,種植花卉7000餘畝;全縣「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39個,註冊涉農商標62個,創建雲南名牌農產品7個,實現農業總產值75.96億元。
貳:破瓶頸、補短板,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近年來,瀘西縣積極搶抓全省「五網」基礎設施建設五年大會戰機遇,著力打基礎、破瓶頸、補短板,基礎設施不斷夯實。
「十二五」以來,該縣先後爭取項目資金5億餘元,縣級整合配套6000餘萬元,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全縣農村公路通車裡程達2214公裡,形成了「縣鄉相聯、村組相通、區域一體、四面環合」的農村公路網絡。2018年,瀘西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四好農村路」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當記者問及「四好農村路」對瀘西社會整體發展的推動作用有哪些時,瀘西縣常務副縣長唐衛平如是說:「路通百業興。一條條鑲嵌在瀘西大地上的農村公路,如一道道流動的血脈,使曾經偏僻沉寂的鄉村煥發希望和活力,開啟了鄉村振興新徵程。」
此外,該縣還累計整合項目資金50餘億元,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10.43萬畝、高穩產農田建設15.57萬畝,建成核心幹道、主幹道、次幹道總裡程191.3公裡,新建、擴建中小型水庫、壩塘168件1.8億立方米,全縣水利化程度達66.5%,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城鎮化建設方面。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省級園林縣城」等殊榮,省級生態文明縣城順利通過技術評估審查。「十二五」末,城鎮人口10.9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7.3%提高到35.1%。
叄:強保障、惠民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瀘西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堅定不移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聚焦精準、聚合力量,盡銳出戰、奮力攻堅,「戶脫貧、村退出、縣摘帽」目標初步實現。
扶貧必扶智,發布會上,當莫偉說到「建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就學資助體系,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貧困戶子女『零輟學』,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全省通過國家督導評估的45個縣市中,取得第1名的好成績」時,在場的媒體記者無不為之叫好,並紛紛就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提出問題。
近年來,瀘西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累計投資7.42億元,實施47個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考600分以上人數及總上線率連續3年位居全州前列。同時,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城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日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全面落實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58%;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70年來,瀘西的發展變化看得見、摸得著、可感受。新時代新徵程新使命,瀘西縣將保持「建設高原花園城市,推動瀘西跨越發展」的戰略定力,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著力把瀘西建設成為「大生態、大健康、大旅遊」產業聚集地和消費基地,努力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振興之路。
記者:朱薇 吳富水 段雲娟 文
瀘西縣供圖
責編:毛靜媚
實習生:朱雪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