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終端為王時代,到渠道為王,從比拼終端數量,靠開店支撐業績增長,到比服務,比整個渠道供應環節的競爭力。從追求規模化發展到關注單店存活率,
戶外品牌們在渠道上正集體謀「變」,打造適合於自身品牌長線發展的渠道運作模式,而無論怎樣求「變」專業戶外店與商場戶外店兩股力量依舊是核心,8264網友用SWTO分析專業戶外店與商場戶外店用,全文如下:
一、商場店數據信息
1、優勢(S)
1)服務質量高,品牌形象好;
一個愛Shopping的女人對於在商場購物的經典總結就是:「在商場花錢,花的不是商品,而在於一種享受。」大家也不難看出,商場的大環境確實能勾起人的購物慾望。
2)對品牌宣傳推廣力度大;
這一點雖然不是特別贊同,不過事實似乎確實是這樣。就連駱駝這樣的加盟連鎖店,也在極力的往商場裡鑽,可見其品牌效應的魅力。
3)對產品價格不敏感;
估計這也是現在很多個人和公司非常嚮往商場店的原因,大把大把的鈔票,顧客價都不用還就買下了,而且銷量還不少,你說能不讓人眼紅嗎;
4)管理先進,運營輕鬆
商場的管理水平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仔細想想開一個加盟的商場店,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你的產品不缺貨就可以了,坐著數鈔票,何其樂哉;
5)月均銷售量大
一月10萬隻是一個正常數字,這銷量估計不是每一個戶外店都能有的吧
6)店面信用度高;
世上存在這樣的一批人,明知道東西是一樣的,卻還是要在商場買,因為他們知道在這裡能保證我買到的都是真貨(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
2、劣勢(W)
1)進入門檻高,對品牌知名度有較高要求;
不管你有多少錢,沒名氣的、不達到他的要求的一律不準進;
2)戶外產品過於大眾化,影響產品功能性的體現
這一點不用多說,是個玩戶外的相信都不會到一個商場去買裝備。那也就意味著其實在商場的戶外店,那不叫戶外店,僅僅是一個時裝店罷了。來的顧客也多數是因為它穿起來好看而買;
3)個人加盟店投入成本高,與收益不成比例
進商場無非三種形式,聯營店、直營店、加盟店。針對加盟店,品牌商肯定要撈你一把、商場撈你一把,再把員工工資給開了,不知道閣下還剩多少錢呢
4)店員戶外知識不足
其實這是個普遍現象,由於戶外產品的專業性,大多數的銷售員對產品都不是特別懂,要求一個不了解自己產品的銷售做好銷售,這將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5)單純意義上的銷售、缺乏活力
可能是屬於戶外人的弊病,感覺如同一個做滑板的從不
滑雪,總有點彆扭
3、機會(O)
1)黃金周假期刺激消費
如果說黃金周造就了
旅遊業,那他也能帶動戶外行業,畢竟旅遊與戶外是不分家的。就拿
北京來說,每個假期的郊區交通,都是最繁忙的,隨處你都可以看到一些家庭團體自駕出遊的情景。一個小鎮的山路,能從裡堵到外。
2)奧運會、亞運會的舉辦、刺激體育運動用品消費
3)國家政策促進綠色出遊,全民健身
現在什麼全民健身活動、全民拓展、低碳生活層出不窮,這些年來確實讓人的生活理念有了很多改變
4)國民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
回到家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老家的很多城市從來不堵車。這些年路面拓寬了不少,結果堵車越來越厲害。除了私家車多了不少外,好車還挺多。中國已經真正開始往小康邁進啦
5)商場銷售成為新模式、新焦點
僅在我所了解的範圍內,有至少3家戶外店的老闆撤了資,投入開商場店。一家做
帳篷的品牌開始推出全系列產品,專做商場渠道。多家品牌商開商場直營店。還有一個大資本要做運動類商場店。
從這些數據看來,商場確實成為了一個新焦點。有點像前幾年的股市,一堆瘋狂的人幹著瘋狂的事,雖說不上來,但總感覺哪裡不對勁。這也是我為什麼想要寫這篇資料的原因。
4、威脅(T)
有一個假想狀態,就是當全國有60%的人都愛上戶外運動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會六七折商品不買,去買全價的同等產品。
現在是1000人在10個商場裡買
戶外用品,而將來是10萬人在1萬家商場買東西,而且品牌還在不斷的增加,相信一個店能分到的顧客不會剩多少。最後造成的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
2)產品銷售壓力大
做商場,做得好鈔票滾滾來自然是沒話說,這要做得不好,特別是前面三個月,按規矩直接清場,關係特別硬的都不行,下次還想進根本就沒戲,這些商業大頭們,內部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一有壞消息萬裡都能給你傳出去,以後你就別想在商場混了。
這一點上品牌商們特別得小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在喊著商場渠道慎入的原因
3)受品牌商控制嚴重
別以為商場店什麼都好,作為加盟商進入商場,什麼東西都會受到品牌商的牽制。前不久的一場官司,就是品牌商為了清庫存,展示良好的銷售業績,幾百萬的貨押給了做商場的經銷商,完全賣不出去,到那時候哭都來不及
二、街邊店數據信息
1、優勢(S)
1)價格低、折扣大
以目前的市場狀況,連鎖店都是8.5折,小店多數6~7折,甚至低至5折。總體來說,二種形式的進貨成本是一樣的,售價方面卻是2:1的比率
2)戶外專業產品較全
以
三夫為例,很多技術裝備和高端裝備,在商場這種展位就是鈔票的地方是根本見不著的,所以真想玩戶外,還是得到街邊店瞧瞧。
3)有固定顧客源
個人消費理念,如果認為一家店不錯,一有需要都會直接上那裡去找。甚至會要求店主單獨進貨。就拿o2野人戶外
俱樂部來說,他們的
戶外裝備全是在賽維喬斯戶外店去買的,直接挑東西一塊算帳。沒有的就找他們跑渠道拿貨。因為對那家店很熟,雖然店面不大,但買著放心,還便宜。
4)目標群體比較清晰
這一點有點牽強,但在幾年前,這些戶外店針對的群體就是戶外
驢友,相對於商場有人就賣的情況要好很多。
5)投入成本低、入門容易
以賽維喬斯戶外為例,30平米的小店投入不超過十萬,相信稍微想創業的人都能解決資金問題,並且不做了大不了就是把貨給甩了,沒什麼加盟費之類的門檻;
6)店面連鎖,渠道能有效控制
在家電行業中,雖然很少有人提,但一個不真的事實就是由於大型商場的壟斷,導致賣東西的是爺,生產的是孫子。其中一家生產商一氣之下自己搞起來街邊店形式的渠道,也不知道做得怎麼樣
這一點算是給國內的品牌商們一個忠告,「得渠道者得天下」如果只追求一時的利益,不考慮長遠發展,開發自己的渠道資源,或許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苦惱
這讓我想到了三夫一類的戶外連鎖店,雖然目前看似被商場衝擊很大,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也沒法預測他們的未來會怎樣。但至少不是前途渺茫,舉步維艱。
2、劣勢(W)
1)店面裝修簡單、檔次低
過去我不太重視門面上的東西,後來發現這是個誤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再優質的產品也需要外表的包裝,這叫賣相!
然而現在多數的戶外店,很少有人會特別花心思在這上面。試問這樣一個普通的店面,一件衣服上千元,有人敢買嗎?
2)人流量不集中
不知道是戶外人的個性,還是經商的非專業性,至少我看到的戶外店選址都是在很偏或是人流不集中的地方,一直沒弄明白這是為什麼
3)貨品真實性無法保障
這得怪咱們自己,為了謀求小利,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顧客當然對街邊店失去了信心。(怎麼說也得像別人那樣,假也假得逼真一點嘛,非得搞得那麼赤裸裸的)
4)進貨成本高
商場進貨4~5折不算高,但你也去跟人家比,那就沒話說了。試問同樣的衣服,差距也就幾十塊,我會選在在哪裡買呢?
5)同質化經營情況嚴重
記得在6、7年前吧,那會戶外店掛得最多的
背包就是
BIGPACK,這個品牌消失後就是什麼
牧高笛、k2、
雪狼、
多特,反正是什麼貨一流行,你就能從戶外店裡第一時間發現這特徵,如此這般,怎麼能留住你的老顧客。
6)管理模式落後,對庫存管理意識薄弱
這是最頭疼的事情,就拿我們做的那個賽維喬斯戶外來說吧,大半年了才剛把庫存管理給弄明白,都還不知道接下來還會不會出問題。
說到管理,現在找到那麼一點點感覺。不是讓你去使喚著人做這樣,做那樣,而是帶領著你這個團隊,朝著一個正確健康的方向前進,處理這個團隊最棘手的問題,再把團隊中的缺失和不足給彌補修正過來。這個道理說很容易,但卻讓我畢業後花了整整二年的時間來學習,摸索。對於那些夫妻店、合夥店,或是戶外愛好者開的店,他們極有可能就沒有想到這一出。有得賣就賣,不賣拉倒。
假想一下,一個經營者長期流連於市場,關注於產品,想盡辦法搞到比別人更便宜的好貨(這一點不是不可能)專注於培訓店員、維護客戶關係,相信這個店長很難把店做差了。
前幾天在8264上看到一個帖子,是將自己的店面曬出來請高人指點的,可別小看了這麼一件事,看似與銷售不相關的事情,其實卻是一個對自己店鋪很好的宣傳,這也算是管理當中的一個小細節。
我知道的一個戶外店,同一件商品,他的標價一般都是別人的產品進貨價,不知有沒有人想過這是為什麼,也有沒有人專門針對這個問題下點苦工,也努力找到與他一樣的貨源。對於我了解的戶外愛好者們,相信他們是不會這麼幹的,因為他們將戶外的那種情節帶入了工作,覺得這無所謂甚至嫌麻煩。這一塊有很多辦法可以想的,我曾經就為了找到一家貼牌廠商,好了足足半天的時間「人肉」最後在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裡找到了它,結果給我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
在這裡,相對廣大的戶外愛好者兼創業者真誠的說一句「玩戶外跟做戶外是有差別的,希望我們都能夠擺正心態,在商言商。」
3、機會(O)
1)黃金周假期刺激消費
如果說黃金周造就了旅遊業,那他也能帶動戶外行業,畢竟旅遊與戶外是不分家的。就拿北京來說,每個假期的郊區交通,都是最繁忙的,隨處你都可以看到一些家庭團體自駕出遊的情景。一個小鎮的山路,能從裡堵到外。
2)奧運會、亞運會的舉辦、刺激體育運動用品消費
3)國家政策促進綠色出遊,全民健身
現在什麼全民健身活動、全民拓展、低碳生活層出不窮,這些年來確實讓人的生活理念有了很多改變
4)國民消費水平在不斷提高
回到家鄉,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老家的很多城市從來不堵車。這些年路面拓寬了不少,結果堵車越來越厲害。除了私家車多了不少外,好車還挺多。中國已經真正開始往小康邁進啦
5)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並喜歡戶外
一次在機場接人,我不經意間發現一對年近70的老人,他們的身上分別穿了一件顏色鮮亮的
衝鋒衣,感覺得有活力。從那時候起,我一直在關注戶外人群,我發現隨意的在街上數,你會發現到處都是穿著戶外方面服飾的人,最多的當數鞋類,咱們不得不承認戶外市場真的是在急速膨脹,當然這也有相互影響的成分,商場店對市場的開發就非常的大,畢竟針對就是大眾人群。
用我朋友的實際案例,自從他買了
登山裝備後,就不是我忽悠著他出去玩了,而是他主動的約我出去。作為戶外店的同行業者們,既然商場店帶來了水源,咱們是不是有義務將這股水源好好的開發一下,讓他們更加熱愛戶外一點呢!
4、威脅(T)
1)資金和開店模式瓶頸
任何一項商業都離不開資本,雖然很厭惡錢生錢這一說法,但它卻始終存在於這個社會大遊戲中。有一家夫妻店,我看著他開了最少有6年,好不容易攢了那麼多年的資金,把店面給擴大了,結果前一陣就因為房租猛漲,實在沒辦法就關業大吉了,聽說後來轉去賣空調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社會競爭中的犧牲品,實在惋惜。
2)戶外店之間展開價格戰,惡性競爭
一個極度極度需要抵制的東西,包括淘寶。當然這也是沒法更改的事實。在8264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要想死得快,早點幹戶外」,試問一下每一個戶外店的經營者,在這個市場競爭遊戲中,有誰為了別人的利益,而僅僅是保護著你那產品價格的底線呢?很多戶外店是這麼幹,這雙鞋我進價200元,最後230元出,也就是中間倒騰一下,我以多取勝。最典型就是淘寶店啦,反正沒房租成本,賣一個賺一個,在這些人追求即時利益的時候,卻無形中傷害了很多正規做門店的人。畢竟我們針對的是一群收入不是特別寬裕的戶外愛好者,他們不是商場的顧客群體,反之對價格很敏感,會順著價格而流動。這時候做淘寶的肯定會拍死我,認為這是那些人活該,誰讓他賣那麼貴。可是唇亡齒寒的道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整個戶外市場若是沒有戶外店的支撐,將會是怎樣一個情況。整個的鏈條由於價格戰而完全混亂了。
換句話說,戶外行業不是真的不好做,而是我們戶外人自己把它給做砸了。這才真叫活該。
3)戶外品牌商逐漸將市場中心轉移至商場
今年Ispo展會,有一件令人很不滿的事情,當我去跟這些品牌商談拿貨的時候,他們會滿臉微笑的問你「請問您是做商場還是戶外店啊?」「請問您店面有多大呀?」
緊接著就是「呵呵,對不起啊,根據公司規定,我們無法發貨給你……」
如此下去,估計能給戶外店發貨的廠家將會越來越少,不知未來會發展成怎樣。
五、結論
看來這個分析還是有點用處,本來還不知道這一段怎麼寫,全部寫完後,居然發現內容自然的出來了。在此提一些個人的改進意見。商場方面不熟悉,也就隨便吹吹,店面的可以參考
1)商場店
A.迅速搶佔知名商場店位,加大店面開拓投入。這一策略在
L.L.Bean表現得很突出,這二年在迅速的開店,擴大在國內的品牌宣傳;而且產品質量很不錯;
B.加強店員戶外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
C.增加大眾化產品及時尚性產品的貨品比率。大眾化是個大趨勢,同時今年特別強調戶外產品與時尚性的結合,已經轉變了過去以功能性取勝的發展戰略
2)街邊店
A.強化貨品陳列意識;(這裡只有很淺薄的一點可以分享)
商品儘量縱向陳列,將熱賣商品放置於與人體平行視線吻合的位置;
商品分類清晰,挑選出自己店裡最顯眼的位置,放置促銷或是主推產品(一般情況,顧客的視角也影響著產品的銷售)
每天堅持整理貨品,擺放整齊清爽
間斷性做貨架調整
B.提高銷售人員服務質量,儘量讓顧客能夠試用、體驗商品
C.多做網絡和海報宣傳,用特價、大眾產品吸引顧客進店挑選觀看;
D.增強店面和庫存的管理,最好是自己能參與經營,
E.與顧客多交流,儘量與顧客成為朋友,真誠以待
F.
組織戶外活動,真正非營利性質的,哪怕明確的收一些領隊費也可以;G.切忌以此充好,以假亂真。即使是尾貨或是廠貨,也需要向顧客說明,別以為現在的顧客都好宰,總會被別人發現你賣假貨的時候,那你的損失將絕對大於你的收益
H.將心思多投入在貨源上,別指望一個電話就能來的貨,那會讓你的產品價格高出很多。要相信有多少付出就會有多少回報
同時,為了避免店面的同質化,添加一些特色的商品,並且不局限在戶外。一些在戶外能用得上的、好玩、好看的東西都可以進一些,讓顧客有種進來「淘寶」的感覺,最近逛精品店找到一些小東東。
I、價格控制
這是很重要的一塊,賣東西的時候還是把你的房租和人力成本算進去,遵守市場的價格水準,要知道價格戰不是你一家會,如果每一個人都不惜代價的想擠垮別人,那整個行業最後倒黴的會是我們每一個經營戶外店的人。多考慮一下別人,你將是為和諧社會做貢獻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