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大橋前期工程橋北施工點
G3大橋前期工程橋南施工點
G347公路
江北港鐵路專用線
江北港鐵路專用線
青通河大橋
施工人員在國道236青通河大橋改建工地上作業
銅陵G3俯視設計圖
核心提示
今年以來,市交投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和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一系列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加速推進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江北港鐵路專用線、G347湯溝收費站、G236青通河大橋改建、城市垃圾轉運處理等重點項目建設,在推動我市深度融入「長三角」、實現高質量發展中銳意創新,奮楫爭先,為提升銅陵綜合交通能級和區域競爭力,更快更好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貢獻力量。
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前期工程推進有條不紊
記者日前在郊區老洲鎮看到,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項目前期工程有條不紊推進,相關輔助性工程正在加緊建設。計劃年內完成初步設計批覆、出具施工圖,力爭節點性工程開工建設,完成投資8500萬元。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大橋前期工程中標單位中鐵大橋局已進場推進輔助設施施工,目前已完成18棟板房搭建,面積約9000平方米,辦公生活區及展廳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生產區建設正加快推進中。年內南、北兩岸拌和站、試驗室和鋼筋車間的建設,基本具備投產使用條件。同時,施工單位做好棧橋、碼頭和進場便道的施工方案和作業指導書的編制工作,計劃年底完成棧橋、碼頭和便道的施工,達到可通過便道直接到達主橋 3#、4#墩位的條件,此舉將為控制性工程開工奠定良好的基礎,並實際減少工期5-8個月。
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項目去年10月已通過省發改委組織的可研報告專家審查。項目路線起點位於銅陵市郊區陳瑤湖鎮花園村,起自京臺高速花園主線收費站東側約3公裡處,於羊山磯跨越長江後,止於京臺高速銅陵南收費站南側約1.5公裡處,終點位於銅陵市郊區大通鎮民主村。項目採用公鐵合建橋梁方案,四線鐵路+六線高速公路,工程總長11955.4米。主橋總長1467米,主跨988米;北岸新建配套互通立交和收費站,南岸利用既有收費站布置互通立交;北岸合建段引橋長490.5米,公路引橋長6000.3米;南岸合建段引橋長523.2米,公路引橋長1890米,引道長1584.4米。項目估算總投資86.9億元。
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作為既有銅陵長江公路大橋的替代工程,是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過江通道。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長江幹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中將該項目明確為近期安徽省重點推動實施的9個項目之一,已納入交通運輸部2020年貧困地區國家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省政府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和2020年省高速公路建設投資計劃。目前,我市正搶抓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機遇,謀劃合銅發展帶,提升區域競爭力,在擁江發展、協調聯動上加快突破。該項目將極大地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對發揮各地區優勢,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為合銅發展帶的形成創建基礎條件,推動合肥至銅陵交通的互聯互通。
江北港鐵路專用線:創新建設模式實現多方共贏
記者從市交投集團了解到,江北港鐵路專用線項目在國內首創以運營方為主導地位的「運營+施工」新模式建設,前期工程穩步實施,實現了多方共贏。項目土地徵收推進有力,其中,郊區段於9月30日完成了集體土地徵地補償安置協議的籤訂,目前正在全力組織房屋徵收補償安置協議的籤訂工作,預計11月底完成籤訂率90%以上;樅陽段集體土地徵地補償安置協議全部籤訂完成。現場正在開挖邊溝。
銅陵江北港鐵路專用線由銅陵市交投集團與合肥建投共同出資建設,佔股分別為66%和34%。市交投集團認真吸取國內一些已建成貨運鐵路線運營經驗教訓,在探索規律、把握趨勢的基礎上,超前梳理江北港鐵路專用線項目後期運營管理上可能存在的問題。為了解決運營維護這一問題,避免銅陵江北港鐵路專用線項目出現類似其他貨運鐵路專用線在建成後運營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市交投集團在匯集各方智慧、反覆研究的基礎上,在國內首次成功探索出以運營方為主導地位的「運營+施工」建設新模式,將運營前期的風險實現有效化解。
算好運維盈虧帳成了新模式的核心。銅陵港江北港鐵路貨運專用線工程運營及施工由中鐵十六局與中鐵二十局聯合體中標,項目成功落地結束了銅陵江北地區無鐵路的歷史。根據招標文件約定,中標單位必須在我市成立子公司,實際上引進了一家央企。目前,正在註冊成立中鐵建長江(銅陵)港鐵建設運營有限公司。這樣,該項目施工、運營的利稅將全部留在銅陵。待3年建設期滿,繼續負責項目15年運營工作,促使項目在施工時質量必須優良,施工的利潤必須用於彌補運維經費不足部分,中標單位必須全身心開拓市場。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原來水運至鐵路5道環節直接縮減為1-3道環節,實現港口、鐵路線設計有效銜接,既極大提高運輸效能、縮短轉運時間、降低運輸成本,且真正打通鐵水聯運「最後一百米」。
江北港鐵路專用線建設正式拉開江北港新區的框架,開闢了我市高質量發展的新「戰場」。未來,市交投集團將聚焦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加速推進江北港產城一體化。依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契機,對標對表安徽自貿區建設,通過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等海港合作,堅定不移將銅陵江北港港口項目打造成對內服務中西部地區、對外聯繫「一帶一路」市場的萬噸級港口,並使其成為銅陵市跨江發展、南北聯動的先導區,同時依託港口形成物流保稅、臨港產業、城市配套等區域,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努力實現為銅陵貢獻稅收10-20億元,直接和間接帶動GDP300億元,同時極大改善江北港區基礎設施條件,帶動江北區域土地增值,最終形成「港園聯動、港城協調、以港興市」的總體發展格局。
G347湯溝收費站: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根據省政府《關於G347普濟圩至樅陽段一級公路項目建成後設站收費的批覆》,G347項目作為政府還貸性收費項目,建成後設站收費。
2020年2月,市政府將該收費站命名為「G347湯溝收費站」。同年9月,順利通過由省交通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組成的設站收費聯合考察組現場驗收,待省政府批覆後,G347湯溝收費站即可正式運營。2020年6月,市政府明確由市交投集團負責G347湯溝收費站的經營管理工作。市交投集團立即組建全資子公司——銅陵市江北公路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G347湯溝收費站的日常管理與運營、G347普濟圩至池州大橋段路面保潔以及道路竣工驗收後的管養等工作。
記者從市交投集團獲悉,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建設、調試,目前,G347湯溝收費站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公司管理人員已到崗,收費員、監控員已在蕪銅高速收費站完成培訓學習。目前辦公家具、生活用品等全部配備到位,物業管理公司已經進場開展工作。
G347湯溝收費站項目於2019年3月開工建設,當年11月竣工。項目位於樅陽縣湯溝鎮G347國道線K218+112處,包括收費站大棚、收費綜合樓、宿舍樓、設備房、機電、室外道路、綠化等工程。項目佔地面積6475.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23.52平方米,其中,收費大棚685平方米,收費綜合樓1274.02平方米,宿舍樓1172.4平方米,設備房292.1平方米。收費大棚為鋼結構,收費綜合樓、宿舍樓為3層框架結構,項目投資約3000萬元。目前,收費系統處於聯調聯試階段,已通過第三方網絡安全評估及檢測;已與徽商銀行對接行動支付系統,並上報省聯網中心,進行併網測試。
G236青通河大橋改建項目:努力打造品質樣板工程
G236青通河大橋改建工程是銅陵交投新體組建後承擔的首項過億元工程。項目開工以來,市交投集團便將綠色公路、品質工程的新理念貫徹到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細節,努力將其打造成「優質耐久、安全舒適、經濟環保、社會認可」為主要特徵的品質樣板工程。截至目前,G236青通河大橋改建工程已完成駐地、場站標準化建設,樁基、承臺、系梁、墩柱等施工工藝標準化實施,5號主墩蓋梁施工、4號主墩塔吊地基處理。
改建工程路線全長2.165公裡,現狀S321公路路面寬度為12米,雙向兩車道,改建後路基寬度32米,雙向六車道,總投資2.3億元。根據協議約定,該項目作為一個整體項目由我市牽頭組織實施,池州市全過程協助,兩市各自負責轄區徵地拆遷及其支出,其他建設資金根據工程實際投入,去除上級補助資金外,其餘資金由兩市各自承擔50%。
工程自開工建設以來,市交投集團多管齊下,狠抓「品質工程」創建。
強化精細管理。實行首件制,對工程梁板、樁基、墩柱、蓋梁、路基填築等分部分項工程全部實行首件制,經驗收合格方可進行後續施工或批量生產;建立原材料考察認可制度,設立半成品、成品保護制度及方案,從源頭控制原材料質量;召開正反面現場會,既樹立先進典型,也對不符合標準的,現場分析原因,激勵參建單位吸取教訓,牢記標準;推進專項施工方案審批程序,對重要工藝、特殊工藝施工和安全方案實行專家論證和審查;成立質量管理QC小組,詳細規範每道工序精細化施工的工藝流程、施工控制要點等每個具體細節。同時,大力引進網際網路技術輔助工程細節管理,使現場監管的規範性、實驗數據的同步性得到升級。
強化科技創新。開展創新活動,設立獎勵措施,鼓勵施工單位自覺改進技術,提升質量;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混凝土拌和樓監控系統、預應力智能張拉監控、預應力壓漿智能監控系統,全面採用自動化實時計量系統,建立視頻會議系統;施工現場設置二維碼,將施工點位人員信息,工程安全技術交底、機械設備管理、工程質量檢測等信息納入其中,便於工作溯源及監督。
強化節能環保。加大環保投入,截至目前,全線配置了2臺灑水車,1套衝洗設備,1套汙水處理系統,多個泥漿池和沉澱池,努力做到泥漿不外漏,汙水不直排,進出施工區車輛及時衝洗,施工用水循環利用。材料循環使用,橋梁拆除、路基挖方等產生的石料再加工後用於後續道路建設;清表土按照剝離利用的要求集中堆放,可用於項目後續地表的生態恢復、土壤改良及後期景觀綠化種植,全線可循環利用清表土約2萬方,嚴格保護土地資源,實現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資源高效利用,全線臨時施工便道按照標準寬度及要求建設,並及時進行混凝土硬化、定期維護,工程結束後,統一進行修復,提供給當地村民使用或供景區使用,提高社會效益。
強化安全生產。開展安全質量共創活動,將安全工作納入公司文化品牌創建內容,以重大項目建設為載體,開展抓質量保安全,打造精品工程、示範工程、綠色工程、廉潔工程、安全工程的品牌創建活動。
垃圾轉運處理項目:助力「無廢城市」創建
根據市政府部署,銅陵市生活垃圾、建築垃圾轉運處理項目由市交投集團代建和運營,項目總投資為15745.38萬元。該項目正在緊張有序往前推進,場地平整施工隊伍已進場,設備招標已掛網,建成後將年處理垃圾60萬噸。目前正在進行土方清表倒運和石方爆破清運。
為順利實施該項目,銅陵交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作為交投集團全資子公司,註冊資金2000萬元,項目選址位於義安區天門鎮板橋村原董店石料廠內,佔地面積335畝。項目建成後,擁有處理規模為60萬噸每年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廠1座和應急處理生活垃圾填埋場1座(城管已建成),建築垃圾處置廠包括建築(拆裝)垃圾處理線一條,裝修垃圾處理線一條,大件垃圾處理線一條,三線協同處置,另外配備一條制磚線和建築垃圾填埋庫區1座。項目主要是對建築垃圾進行初步分類、篩選和分級破碎、篩分,生產可取代天然砂石的再生建材骨料。資源化利用建築垃圾是解決高能耗、高汙染、高排放、低效益問題的重要措施,是節約土地、節約資源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項目用地按照生產經營需要,分為分揀區、粉碎(骨料生產)區、可回收垃圾(木材、金屬、玻璃)處理區、再生骨料建材生產區、制磚線區、成品倉儲區、綜合辦公區、宿舍樓、機械暫存修理區、供配電設備服務區等功能區。
銅陵市作為國家首批「無廢城市」試點城市,日前,印發了《銅陵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全面推進試點工作。方案中特別提到通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確保到2020年實現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40%;到2025年,「無廢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無廢文化」基本形成,將銅陵市打造成為理念先進、亮點突出、管理高效、推進紮實的「無廢城市」建設典範和「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的綠色生態工業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