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在深圳地鐵上投放的廣告被網友群嘲了,相關話題甚至上了網絡熱搜,而引起如此大爭議的理由是有人認為廣告內容雷人。
引起爭議的主要是這兩句:「爸爸,長大後我想嫁給你!」、「媽媽,長大後我想娶你!」雖然文案一旁標明了「童言無忌」四個大字,但還是逃不過被罵的命運。
看了一圈網上的評論,絕大多數是指責廣告內容「三觀不正」的,當然涉及「人身攻擊」的也不在少數。
在網友看來,新東方的廣告就是在譁眾取寵,打倫理的擦邊球。作為在地鐵車廂內投放的廣告,其目標受眾本身就是成年人,但是文案內容卻引起了這群成年人的不適。
更有人指責這樣的廣告不應該讓孩子看到,會教壞他們。大人看到的是童言無忌,而小孩子只看到了要嫁爸爸、娶媽媽。
面對質疑,新東方深圳學校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該廣告的確為他們投放,主要是想從小孩子的角度單純地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
據悉,這套廣告已經在6日凌晨撤下。作為廣告審核方,深圳報業地鐵傳媒有限公司表示下一步會在廣告審查方面加大力度,杜絕類似事情再次發生。
看到這樣的事件被網友送上熱搜,進而引發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瀚小思不禁要問:這樣的廣告標語真的會教壞孩子嗎?
如果你已經有了孩子,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會不會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兒子在某個時間段內特別黏媽媽,並且拒絕爸爸靠近;女兒則對爸爸比較親暱,甚至像新東方廣告說的那樣,會童言無忌地說出想要嫁給爸爸的話。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即指幼兒對異性父母的依戀、親近,而對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複合情緒。
一般來說,孩子在3-6歲會出現俄狄浦斯情結,這個時期並不單單只是「戀父戀母」,更涉及到孩子一系列的心理發展變化。
以女孩為例,因為俄狄浦斯情結的出現,首先會讓她們從對媽媽的依戀中剝離出來,開始迷戀爸爸;
然後漸漸發現爸爸身上的某些特質媽媽不具備,進而排斥媽媽,並把媽媽視作「競爭對手」;
等女孩度過「俄狄浦斯期」後,她開始意識到男女有別,最終去追求自己喜歡的、女性化的一些東西和喜好。
以上三個階段是孩子正常度過俄狄浦斯期的心理發展變化過程,若在此期間父母沒能正確處理孩子的「戀父戀母情結」,便會阻礙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俄狄浦斯衝突」的本質是渴望成功和對成功之後懲罰的恐懼。當孩子沒能正常度過俄狄浦斯期,在其今後的人生中就容易形成以下兩種心態:
即「好勝欲特別強烈,卻又不敢贏,即便是贏了,內心還是會有愧疚」;「膽小懦弱,遇到困難不嘗試就要退縮」。
回看這次的深圳地鐵廣告事件,網友們一邊倒地指責新東方「三觀不正」,這恰恰暴露出我們大多數網友思想觀念的狹隘,以及對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攝入匱乏。
單就廣告內容來說,「童言無忌」系列文案確實算不上出彩,甚至可以說完全不及格,因為它不能引起用戶的共鳴進而形成銷售。
但是讓瀚小思萬萬想不到的是,網友們關注的點竟然是認為廣告輸出的價值觀不正確。因為穿上了倫理的外衣,廣告被評價、身後的廣告主被指責,甚至提升到了媒體報導的地步。
這一切真的值得如此大動幹戈嗎?
首先新東方的廣告本身,僅僅是呈現了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兩則對話,並沒有做過多的解讀。在引發輿論熱潮後,機構相關人員通過媒體渠道解釋說,僅僅是想傳遞親子間濃厚的情誼這一氛圍。
你看,同樣的兩句話得到了卻是不同的解讀方向,那你能說是廣告的問題還是看廣告人的問題呢?
除了激進的網友指責新東方「三觀不正」外,大部分的人也認為這樣的廣告太敏感,不適宜出現在公眾場合。但是敏感話題不等于禁忌話題啊!
曾經的我們「談性色變」,但是今天大部分人卻是倡導性教育的忠實擁護者和踐行者。心理學在精神分析領域內大膽探索人類性意識的起源於發展;普通中小學課堂上也開始積極普及生理衛生常識。
在思想開放的今天,地鐵上含有倫理意味的廣告為什麼不能成為父母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呢?我們一方面在網絡上倡導自由,另一方面卻在親手毀滅自己發聲的權力,閹割自己的個人意識,多麼諷刺啊!
每個人的想法都是自己腦海裡潛意識的投射反應。在今後的生活中,如果外界的反饋刺激到我們自己,或許可以嘗試從自身尋找原因。畢竟改變自己遠比改變他人來得容易且可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