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爭議」成爭議,引出話題來
從副題可以看出,這是要談「致良知四合院」(下以「四合院」代稱)的。是的,最近有些文章在談論他們的故事,我也想就這個話題聊聊,權當扯閒篇吧。
(「四合院」的內院門庭)
上個十年的最後幾天,網上出來一自媒體文章,發在虎嗅網的APP上,題目叫《爭議致良知》(下簡稱「爭議」)。首先得肯定,作者的文字功力是不錯的,讀過全文,感覺是位看起來與「四合院」有過不快經歷的人。這年頭,彼此間有些不快互相對不上眼,也是個正常事。只要不將這種不快放大至媒體,同時媒體只要不成心炒作,大多是可以化為無形的。誰看到過張大爺李大媽天天網上你來我往罵大街的?不作興這樣式。但網上該文看來「不快」的感覺很重,直指「四合院」是有罪錯的。理由有幾點:一、「四合院」作為教育培訓機構,有讓受教育者「洗腦」的嫌疑,並更進一步升級為「精神控制」指控;二、財務不清楚,有斂財傾向;三、鼓吹「女德」,逆歷史潮流而動;四、銷售內部刊物,行為不法;五、施教過程有剝奪他人自由的行為傾向。當然還有些指謫,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需要說明的是,「爭議」文字要比這兒概括的更見生猛,也頗有些引人關注的為文技巧。不過話說回來,生逢於這樣個網紅時代,放著網上「吸睛」手法不用,那真是有皯對不住自己。誰讓我們生活在這麼一個流量為上的時間段上呢?
我無意於批評「爭議」,也不太受該文所帶來的社會輿情影響。我相信直者自直潔者自潔的道理,畢竟我們又是生活在一個講理講法的時代,大家都以理說事,以法為底線,「四合院」有無罪錯,大概還是可以說得清楚的。
二、讓「四合院」出來露個臉
說到這裡,大家會關心「四合院」到底是幹嘛的?這裡讓它出來露個臉,有助於對事情發生原委有個了解。
「四合院」是一個依法成立的三家機構的合稱。三家分別是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會、北京懷柔致良知四合院公益文化促進中心。「致良知四合院」是其註冊商標。北京人喜歡簡縮,叫著叫著就簡稱為「四合院」了。從「爭議」一文對其的批評烈度和語氣來看,一定是在該單位有過任職或共事的,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爭議」對「四合院」的指謫大多是有偏於事實的。有關這個,我們在下面的文字裡會有一句沒有一句地聊著。
以本文作者一清的了解來看,「四合院」還是可以值得一說的。首先這個「四合院」的自帶色彩上,都有「知行合一」「陽明教育」「致良知」等一系列很「文」的詞兒,這能讓人很快將其趣味指向於500多年前的一位學者,這學者就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王先生在哲學上對中國後世的影響,大得有些嚇人,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到過他。2014 年 3 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的審議時就說,「王陽明曾在貴州參學悟道,貴州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有獨特優勢,希望繼續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創造出新的經驗。」不只是習近平總書記,還有更多先賢都提到過他。所以,王陽明成了一門學問,稱王陽明學,又稱心學。由此看來,「四合院」作為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他們以「致良知」為達致目標和追尋理性這一點上,是值得圈點的。
所謂「致良知」按王船山先生的解釋,就是致理性,人一旦有了理性,良知就有可能在內心中激活了。如果不是這樣,可能就會是相反。有些網絡寫手看了「爭議」後直接就對「致良知」開涮,雲裡霧裡的將口水直吐直噴,這至少應看著是不理性的。從「四合院」公開發表的《四合院學習原理原則》等規章來看,其所追求的是:1、四合院的學習,以愛黨愛國為底色,以奮鬥圓夢為底線,以反躬自省為方法;2、內心淨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通過自我反省,發現心中不好念頭及時斷除之,以減少人生煩惱與痛苦;3、心靈品質有多高,格局境界就有多高,相應的德行就有多高,所能成就的事業就有多大。——正因奉行如此,所以,近年來,追隨「四合院」的企業家越來越多。多得去年底在北京雁棲湖一次「以愛國為底色」的講堂上,參加的企業家等人員竟有4000多名,讓是次活動演講者金一南先生不得不感慨:一次集中這麼多企業家來此學習傳統文化,真是讓人感到興奮。金先生的為人品大家是知道的,這是一位真學者,是一位愛國的現役軍人。另外,大家非常熟悉的《潛伏》中的主角原型人物劉光典的後人劉玉平先生亦是「四合院」革命文化的講述人,他同樣對「四合院」的學習內容大加讚賞。
(致良知四合院,點亮你心中的那盞燈。)
「四合院」講「致良知」,講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比如他們培訓學習中使用的教材就是兩種,一種是《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另一種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前一種因為滿載著「文化自信」的理由,充滿著民族復興的憧憬,深受歡迎,發行竟達千萬之巨。稍微熟悉一點出版業狀態的人應該知道,一本談「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書能影響到千萬量級的讀者,在當下讀讀各種「頭條」便以為天下在握的時代,該是件多麼值得一說的事啊。至於後一本教材,那更是直接追隨領袖思想的大智慧。一家教育培訓機構能請學者及中央黨校教授們向企業家講解和分享總書記「治國理政」大智慧及相關經驗,這至少應看作是「努力學習」的一種表現。我們的各級宣傳機構應該對「四合院」的這種努力給以足夠好評與支持才更符合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要求。
像「四合院」這樣一個文化單元,他們所做的所追求的,不知因何就讓有些人不喜歡上了。這「不喜歡」的人有可能是參加過「四合院」的學習活動的。這種人應該不會很多,「四合院」一年培訓和分享「致良知」課程的人有數萬之多,按說出現些不喜歡課程設置、不待見授講方式也是很正常的。但這種「不喜歡」與喜歡的人成何比例,應該也不難算出,斷不會超過千分之一的。不喜歡這種培訓方式就自動退出,「四合院」教學規定裡是支持的,從沒有攔阻過學員。如果千分之一的人不喜歡就給人的教學戴上「精神控制」與「傳銷」帽子,這是不是有點不公道呢?會不會弄得除「一」以外的「不高興」呢?這帳應該不難算。
我曾問過一些學者,為什麼總有人對企業參加有革命文化和傳統文化內容的培訓多有微詞呢?人家回答是這樣的:這也是當下「社會怪象」之一,企業如果組織員工花十萬元學費參加紅色或傳統文化的培訓,從中學習前輩人或民族先賢的奮鬥精神或管理之策,一定認為是「走火入魔」「不循正道」;如果企業花上一百萬兩百萬參加一個西方經濟學類的培訓,不但不會受到指責,還會認為是有世界眼光,學習的是先進經驗。——這就是今天某些人心中的固有觀念。
真不知是什麼時候形成這種「社會怪象」的。持這種觀念的人一旦盯上「四合院」以及他們的規模與課程,「四合院」就攤上事了。
攤事了,看事的人就多了,網絡社會裡看事的人往往不嫌事大,越大越好。這種心態的人大多集中在網上,更多地集附在所謂新媒體上。
三、說說當下的「新媒體」
新媒體是個較泛的概念,既包括了新興的官方網絡媒體,也包括了很多個人公號即「自媒體」。就前者而言,很多都不具新聞採編的資質;而後者,本就不是什麼媒體,所謂「自媒體」只是就其也能在網上發表些文字而言的,是個人公眾號而已。最先弄出對「四合院」非議的,就是所謂「自媒體」文字,只代表個人觀點,而它所發出文章的虎嗅網,據反映也並不具有新聞採編資質。由此看來,一個是自然人的「自媒體」,一個是自組織的「自媒體」,所以,它的權威性有大多,大家就可以做出評估了。由此也不難了解這次「四合院」的「攤事」是怎麼回事了。在「網紅」成為「經濟」的當下,有很多所謂網絡事件,說白了有點喝人血饅頭的意思在內,這是所有在面對哄然而至的輿論攻擊面前的企業家們應該知曉的基本常識。一些原本有著不錯影響的新媒體,「本可縣官」卻「奈何從賊」,這其實是網際網路「眼球生死戰」的現實給逼的。
這一「逼」,逼出個產業來了。既然手機上扒拉扒拉就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社會信息,誰還去看報紙呢?所以大家都弄電子信息。生產內容,轉載內容,似乎成了個新產業鏈。而這個「內容生產」的新工場,是要靠自己養活的,它們不像傳統媒體一樣有撥款,新媒體沒有這樣的幸運了,只能靠「內容生產」在市場上搶飯吃。怎麼搶?首先是搶題材搶「亮點」,這個時候正好有一向以巨大影響力在做「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話題且弄得風生水起的「四合院」給人捅出「事」了,誰還能坐得住呢?不少人就攢著勁兒上了,呼著喊著似乎「四合院」真犯了天條了。很多「不怕事大就怕事不大」的自媒體一窩蜂上,又是轉載又是辣評,更多的是炒現飯,搞驚世之語。「四合院」一下子因了一個自媒體的「爭議」文字就呼啦啦陷旋渦中去了,有點山雨齊集雷電俱來的樣子。筆者統計了一下,有十來家網媒在操心「四合院」的事,所集中的是「四合院」的五大罪狀。他們似乎有些堅定地認為,「爭議」文字給「四合院」定的罪狀不必再「審」,那就是事實。但這種「未審定罪」的方式畢竟不太受現代法制社會的認可,經網民們梳理,很快就發現了有些讓人捂嘴的細節:所有有關「四合院」罪狀的「新聞」,沒有一個文字是來自有新聞資質的媒體採編的。那些跟在後面「搶」熱點的看起來比較嚇人一點的媒體,也全是「據報導」「據某某網報導」,而後一家重複前一家的「據報導」的全部來源最終又回到了「爭議」那一篇的文字——這就是「四合院」罪孽的「源」了!
這真令人尷尬。也讓人悲哀!
四、「四合院」五大罪狀均為「莫須有」
一開始,本作者也是認真地看「爭議」文字的,因為我總相信一篇長達數千文的網文多少包含些雖許價值的,但看著看著就有些疑慮了。因為,但凡揭露性的文字,一定是要靠事實支撐的,任何一句誇大之語或一個堆挪的數據,都將影響立論基石牢靠與否,從而決定受眾對其用意的判定。說實話,讀完後我有些失望。
(「四合院」在北京雁棲湖舉辦的《偉大時代 光明未來》論壇)
同樣失望的還有那些「本為縣官」的商業和官方新網站,他們的「搶姿」與「吃相」實在是太過不雅,讓人深深失望。
為什麼對他們失望,是因為從「爭議」一文箕畚而來的所謂「五大罪狀」,無一可以立足企穩。為何下此判斷呢?諸君不妨一一看來:
一罪,四合院培訓教材《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是非法出版物。——均由東方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網友不滿於「爭議」的「粗心」,將該書「圖書在編目錄」所有信息都弄網上了,這個鐵定事實無需多言。
二罪,「四合院」培訓開課前和舉行重大活動時唱國歌揮舞國旗,且在教學流程設計中的反省方式是「精神控制」。——有網友稱,如果唱《國歌》或《歌唱祖國》的歌曲時連咱們的國旗都不能揮舞以表達愛國之情了,這真得查一下是誰在「精神控制」?這「控制」的力量竟來自何方?如果課程設置中的「反省」方式都不能存在,那「日三省其身」豈不一錯就是幾千年?
三罪,學習活動開始後為強調課堂紀律集中收存通訊工具是「人生控制」。——收走手機以防學習過程此起彼伏的業務電話鈴聲,這就成了「人生控制」?生活中不僅中學生學習時不準手機進課堂,就是一些時政學習班,集中存放手機也是常態,非「四合院」獨家所有。
四罪,收取企業費用300萬,是打著教育幌子幹巨額斂財的行當。——這個只需要看看「四合院」財務審計報告就不需要再說什麼了。「四合院」三個單元的財務審計報告都是公開著的。
五罪,家庭建設課程中鼓吹「女德」,另又說鼓吹「男德」。——一矛一盾,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即可。至於又有「女」德,又有「男」德,這不挺公平麼?世界上就兩「人」,兩人都講德不好麼?
我以這樣的方式說話,是想淡化文字的鋒芒,讓包括「爭議」作者在內的批評者看起來不至有受到冒犯的感覺,書面文字有時候是惹事的,因為它不像微信,可以加上很多表情符號。
五、「四合院」文化舉措正是當下社會的急需品
我得感謝「爭議」作者所列舉的一些聚匯在「四合院」周圍的一些企業家名單,使得我有機會訪問他們。與企業家的接觸,真心覺得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事業做得那麼大,解決了那麼多人的就業,他們都是中國昂揚向上的中堅與骨幹。企業大的好處是不需言說的,企業吸納了多少人,就有多少家庭生計得到了基本保證,僅憑這一點,我覺得社會應該善待這些企業家。
這麼多優秀企業家為什麼都願意聚集在「四合院」周圍呢?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你能說他們都受了「精神洗腦」與「人生控制」嗎?這些人願意把自己企業的員工培訓都委託「四合院」,這是為什麼我們能不能問問自己先?就如「爭議」所透露的,這些企業家旗下要麼是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要麼是十億、百億企業的掌門人,要麼其法人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這些人智商都出問題了嗎?如果真如「爭議」所質疑的,這兒是個用非法教材搞培訓、還搞精神控制,企業家們願意將自己的管理層以及連帶企業的明天與希望都交由他們來「控制」嗎?
如果大家都能平心靜氣地想想這些問題,應該是不難找到答案的。
其實,答案是明擺著的:這就是「四合院」所傳導的價值體系裡有企業家們想要的東西?是「四合院」《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一書所融會的力量所致,是《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所具有的魅力所在。
「四合院」的「致良知」是有著當今時代鮮活內容闡釋的,那就是:愛黨愛國,是當代的良知;奮鬥圓夢,是當代的良行;反躬自省,是當代的良法!「致良知」這種全新的、適應於時代要求的內涵闡釋,正是企業家們所尋找的目標與理想。他們希望把傳統文化與當代使命融匯到一起,從而找到了力量的源泉。
我不知道朋友們是否認可這樣的觀點,一個人能將企業做大到幾十個億幾百個億,或者能使企業容置成千上萬的人就業,這樣的人差不多就是「人精」,一定有過人之處。但一般而言,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光鮮之處,在背後他們經歷了怎樣的曲折甚至苦難,實在是外人所不知曉的。他們在管理企業過程中的某些細微追求與獨特做法,也不是我們這些局外人所了解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不了解就去詬病他們,不能因為他們的某些做法是公眾所沒有見識過的就去埋汰他們。若果這樣,至少(我說的是「至少」)是不善良的。常常見到一些鍵盤俠們指點成功企業家這呀那呀的,想想都有一種顛倒的感覺。就「爭議」所羅列的各位企業家匯集於「四合院」,從而批評他們被「四合院」所「精神控制」,是「洗腦」的結果,這聽起來真的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以為然。
(「四合院」論壇上,著名學者愛國將領金一南先生作《忠誠》講座)
人都說中國的企業很少有撐過十年的,這實在是一種可悲的事實,說明轉型期的發展有多麼的不易。當然「十年之說」也不能覆蓋所有,畢竟有一批企業家挺過來了,而且他們的規模越做越大。但與此同行的是社會變革帶來的各種變化,這種變化常常添加給企業家以焦慮與困頓,況且,激流行舟不進則退是個永恆法則。因此,行舟之人總在尋找求生之道,他們需要解除內心的焦慮與疑惑,他們需要企業內部有一種激蕩的力量。當他們終於認識到即使華爾街一流老闆或《經濟學人》雜誌都無法預料世界經濟發展走勢之時,他們將尋找的方向調整到了中國傳統的智慧之中,又在多輪掃描式尋找之下,終於鎖定了五百年前的「龍場」,聽懂了「悟道」的深意,他們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或者正是解開當下困惑的有效路徑。於是他們自發地走在了一起,探討中華古代智慧,開始了致良知的學習與探究,並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結伴而行。他們就是這樣走到一起來的。實踐證明企業因之而發展得越來越好。發展得越來越好了的企業家們形成的共識是:凝聚力量,以一代人的奮鬥付出,助力於整個國家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四合院」所有活動,一直受到主流媒體的熱切關注。)
他們這樣做有錯嗎?他們這樣的共識有錯嗎?
不但無錯,「四合院」的文化舉措,正是當下社會的急需品,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一股清流。
六、桃李不言,負重前行
這個時候如果替「四合院」的創立者說幾句公道話,很容易被認為是站臺。好吧,我這裡說說「致良知」總可以吧。
「致良知」的完全式表達來自王陽明。王臨終有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求」?一個人的內心光明了,世界就會一同光明起來。反之,如果一個人內心是霧霾遮蔽的,那麼,他的世界一定是黑暗的。「四合院」企業家聚合在一起,是在尋找心靈光明,追尋這種光明拂照下的內心強大,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服務於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事業。「四合院」的追求就在這裡。正是這種追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四合院」培訓的「心學」是什麼呢?有著什麼樣的內涵呢?這樣說吧,它所涉的重大內容是「不忘敬畏」。王陽明晚年時悟獲「心即理」的本體就是「良知」,「良知即天理」。而「致良知」就是要保持一種敬畏。「四合院」的規章裡,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愛與敬畏:要有愛,愛祖國,愛人民;要有敬,敬規則,敬天地。敬畏自然法則,敬畏鮮活生命,敬畏他人尊嚴,敬畏傳統美德。「一切事敗,均出於輕慢,一切輕慢,皆是少了敬畏」。所以,「四合院」就是要求於每一位企業家,在他們的企業裡能永褓著對國家人民的愛,和對事物規則的敬。這就是「知行合一」思想的精華所在。這裡談論的是「不忘敬畏」,要求的是「自由創新」,強調的是「實踐精神」。
「四合院」的掌門人曾談到過他之所以創立這麼一家機構的緣由,他說,社會在發展,國家在努力,前行路上,一個又一個的難關需要闖過,一個又一個的險阻需要跨越,作為一個受益於國家進步的知識分子,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為生養我的祖國奉獻些什麼。「畢竟,整個社會在這樣的一個關鍵節點上,需要有心之力的凝聚啊!」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一書,「四合院」推出了英、法、德、日等14種文字版本,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的商人隊伍,傳向世界各地。)
七、社會成本的無端付出,只會讓家庭多了哭泣聲
是的,「四合院」就是這樣的一種目標追求。
當下,不但中國企業發展處於爬山過坎的階段,便是我們的國家也正在這樣的一個路徑上前行,特別需要全體國民的力量凝聚。
我絲毫不懷疑當下一些批評者是愛我們國家的,他們以激烈的方式批評社會、批評社會上一些在他們看起來不那麼美好的事物。接納這種「批評」現象,應該是我們社會更寬容、更進步的表現。同時我想強調的是,這種批評應該是基於理性的,是最大限度地有利於國家進步、民生福祉改善的,而不是相反。有時候,一言不合就完全否定他人的努力,甚至不惜攻倒一個企業、企業集團,哪怕這個企業集團解決的是幾千人幾萬人的就業。這樣做,社會將要付出怎樣的成本代價?就業者之家人要付出怎樣的淚水?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應不難評估這後果的可怕。我這裡無意於針對「爭議」一文說事,但如果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越多,推波助瀾、敲鑼起鬨,這事真就懸乎了。近年來,一些被網絡圍毆而終至關門息業的事多了去了。這已然造成社會就業方面的很大困境,國家也因之不得不密集出臺相關保護措施。對於社會因鍵盤俠們所造成的這一局面,有不少「公知」會說,批評一下怎麼就不可以了?你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啊。這話一點也沒毛病,但是網上一個早晨的發酵,就足以讓一家打拼了幾十年的企業秒失江山,等到一年半載的「維權」努力後,某些權益可能也維護了,但企業早早就跨了。
發生這樣的事情,找誰哭去?沒有地方可哭,只有失業者的家屬抱著頭在自己家床沿邊廚房裡哭,而且是痛哭。這個時候誰來管他們?
(企業家們在「四合院」《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課堂上)
八、爭取儘可能多地累積一些「共識」
近年來,由於國際環境大變局,國內企業正一頭撞在深度調整的硬牆上,經濟下滑嚴重,就業壓力日增,正是需要大家同心克服困難、社會凝聚共識的時候。所以,輿論場應該給企業家一個公平和寬容的環境。無端傷害一個企業,社會是需要付出極大成本的。這些成本,都會間接地攤到每一個社會成員頭上。當然,就批評者的發聲而言,作為個體,他不可能在言論放出時想得這麼多。但作為媒體,應該有這樣的一個份責任,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而去放大不實。
或說,媒體就是為批評而生的。這個觀點正不正確,估計並無定論,也不必去管它。我們再說另外的一個現象,作為政府的一些機構,作為社會管理的一些職能部門,在企業輿情初發之時,應該有個守護的姿態,不要盲目跟風,也不要冷眼旁觀,而應去理解他們,同情和撫慰他們,與他們一起守護企業的利益,這應該是一個基本態度。現在的問題是,企業出現了「輿情」,往往社會管理機構很難有看起來還算像樣的表現。這是很讓人失望的。
破解這種困境,需要我們最大程度地建立一種共識。這種共識的基礎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把一切力量凝聚起來,把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萬眾一心」,這樣,在我們國家、民族努力向上爬坡過坎的過程中,才會凝成一股合力,形成集約的力量,達致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夢想的目標。
人類已進入21世紀的二十年代,這整個十年,將是中華民族朝著偉大復興攀登過程中最重要的十年。這一過程中每個人或者會碰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遭遇到變革時代可能種種的不順心。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必須團結,團結就包括了互相接納,包括了理性寬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積累共識、堆積共識。知道周邊的朋友錯了,拍拍肩膀,大家改正,鼓勵著繼續前行;看到了他人行走艱難,大家上去扶一把,送一程。用寬容的心接納每一個我們的不熟悉;對待自己還不理解的新生事物時,儘量地爭取讓子彈多飛一會兒的時間,這樣的彼此尊重與關切,是我們社會所呼喚的東西。這樣做了,於社會減少的是戾氣,增進的是和諧;減少的是紛爭,增加的是共識。整個二十年代的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定是紅紅的中國色彩年代,我們努力增加和累積這樣的共識,從而讓我們的社會生態更有春意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