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同源節日的發展史較長,隨著時間變化,在各朝各代也發生了許多不同的變化。
中國端午飲食習俗--粽子及雄黃酒
粽子,又叫角黍。即將竹葉泡溼,糯米發開,以肉、豆沙、大棗作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的形狀,蒸熟後可食用。端午吃粽子作為全國的風俗最早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北朝時,出現了雜粽,在米中放肉、板慄、紅棗等。唐宋時,粽子成為端午美食和禮品。粽子也出現菱形和錐形,還出現了製作粽子的店鋪。宋代時出現了艾香粽和蜜餞粽。元代時用箬葉包粽子。明代時改用蘆葦葉包粽子。清代南方地區出現了「火腿粽子」。現在,粽子的品種已有成百上千且各地的粽子都別具特色,其內涵也是根據當地的特產和風俗來定的。
夏季是細菌滋生的季節,為了預防傳染病,飲雄黃酒是人們解毒和保健的一種方式。雄黃酒的作法相對簡易,把雄黃、菖蒲葉泡在白酒後一段時間即可飲用。除了作為飲品之外,還可以抹在小孩子的臉部或灑在床上,有避毒、驅病的作用。
韓國端午飲食習俗--車輪餅
在端午時,人們用碎的艾草葉和面摻合製成的食物叫做端午餅,因其外形像車輪,又稱「車輪餅」。艾草屬草本植物,叫察氏菊。它對健康非常好,還有長壽的功效。在韓國有專門製作車輪餅的地方。艾草同時代表著招百福,具有殺蟲防治害蟲的作用。常插在門口用於避邪;在醫學方面,它還有理氣、暖身、祛溼等功效。在端午節中,也有其他地方選用草藥作為制餅的材料,這種餅稱為草藥年糕。
中國端午禮節習俗—掛艾及戴彩繩
懸掛艾草和菖蒲習俗在漢末時已存在,到了魏晉後開始風行。家家戶戶掛艾草主要用來避邪。人們通常是將艾草用紅紙綁成一束,插在門前或者掛在門上。有的人還將艾草做成老虎的樣子並掛在門上,稱為「艾虎」或是將艾草做成人的形狀掛在門上稱為「艾人」。它不僅可以用於食用、懸掛,還可以用於裝飾。艾草和菖蒲有除菌和去味的功效,適合用於除瘟,對人的身體有好處。菖蒲在南方地區還可以作為藥酒在端午節時飲用。
在端午節中,人們運用一些配飾來驅五毒。戴五彩繩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人崇拜五色,把它看作吉祥色。端午早晨第一件事就是為孩子戴上五彩繩,一般戴在手腕或腳腕。五彩繩的五色分別是綠、紅、白、黑、黃五色。這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人們認為帶五彩繩之後,不會受到來自任意一方鬼怪的威害,可以驅邪保平安。而且五彩線不可以隨意拆掉,在第一場雨時可以拋到河裡。寓意著讓河水把瘟疫和疾病都衝走,以求孩子茁壯成長。
韓國端午禮節習俗--端午祭
祭祀是韓國端午節的最大特色。端午原本祭祀的是中國詩人屈原。但是,在新羅時期,韓國出現了其他的祭祀人物且各地區祭祀不同人物。江陵地區紀念的是滅百濟、新羅並統一韓半島的金信庾,江陵人稱之為大關嶺山神,而慈仁地區紀念民族英雄韓宗愈將軍,後人因其功德而建廟。
由此可見,端午祭是十分受重視的節日,而且,它與中國的端午節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差別。但是,在差別之中,我們仍能看到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江陵地區的巫祭中,女巫會將木製龍船送至大關嶺外進行火祭,從巫祭的形式和時間上看,這一行為是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地區人們祭祀龍圖騰和划龍舟習俗。
你們有什麼端午節約定的習慣嘛~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