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如果沒有因為韓國的那次申遺,可能不會走進我們的視線,也不會多年前,從網絡到線下,激起國人的義憤填膺。
後來的事實證明,那個被韓國申遺的,和端午真的有關嗎?說它有關係,是因為它帶有「端午」二字,當你看到「端午」被別人申遺的時候,作為這個土地上的一分子,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內心是不是都存有一份遺憾和失落?端午節,明明是中國的,賽龍舟,吃粽子就不必說了,更重要的是,它後來成了用來紀念愛國的詩人屈原的,千年流傳下來的節日。突然之間怎麼就成了外人的東西?
這不過一段誤會,對我們來說,這是接受了不全面的信息,而引起的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帶著些許的屈辱,卻足以擊中了每一個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那麼,一個中國的端午節,一個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到底有什麼歷史的糾葛呢?
韓國的「端午節」,實際上是韓國江陵地區的一種祭祀活動。可以說,它的靈感來自於中國,經過近三千年中華文化沐浴的韓國,想過這樣的節日,是羨慕,也是模仿。
端午祭,起初只是一種祭祀活動,不是節日,在農曆四月初五,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後來演變成了各種表演,吃美食,娛樂性更強了。
而中國的端午節呢,端午和春節,清明,中秋,是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端午,開始也不是紀念誰的,是古人的一種自然崇拜,用來祭拜龍的,是對未知的一種恐懼,總要用什麼來撫慰。因此在民間至今還有端午插艾草和菖蒲的習俗,用來避免邪氣,祈禱平安的!
由此可見,中國的端午和韓國的端午祭,除了有些文化上的聯繫,都是祭祀的,別的根本就沒有關聯,是兩個不同的祭祀活動。只是韓國用「端午」來個字,有蹭熱度的嫌疑,畢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至於是不是韓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就不得而知了。
好在,韓國為端午祭申遺後,中國的端午節也在五年後申遺成功了。是你的搶不走,端午的精神屬於中國,申遺成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也算是得到了認可!
說完了這個節日,也基本理清了這段誤解。另外一個在今天的東南亞,東北亞都和中國一起過的節日,就是中秋了。其實,這個節日同樣存在如此的紛爭。
在中國,中秋節的興起,同樣是源於對自然的崇拜,這次的主角是月亮。有個耳熟能詳的傳說--嫦娥奔月,是對月亮的崇拜的最好解釋。
中秋節從唐朝開始流行於北方。隨著古人的創新和浪漫情懷的抒發,越來越多的浪漫色彩賦予給了月亮,至今被人們所熟知的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貴妃變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等。
到了北宋,隨著夜生活越來越豐富,古人在這一天還玩起了各式的花燈,官方也將八月十五這一天定為民俗節日。
後來的明清兩朝,中秋成了中國人的主要的一個節日,在不說電視劇都有皇帝親自參加的活動和燈會。
這就是中國的中秋基本的歷史脈絡和演變過程。
那韓國的中秋呢,並不是這樣的,它是唐朝時,在朝鮮半島上一個叫新羅的國家,幾個流浪在中國的僧人,為了紀念打敗北方強敵渤海的節日。它和中國的中秋沒有什麼關係,純粹是歷史上的韓國人自己的行為和節日。
中國的傳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是他們生活的寫照,內心的寄託。我們紀念它們最好的方式,是將我們的文化守住,把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內核守住。至於周邊的國家,也曾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歷史,尊重差異。對於外來的優秀文化,不帶歧視,放開懷抱積極地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