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對周邊國家、地區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中華民族歷朝歷代,都未對周邊國家進行過文化侵略,但5000年的文化傳承,其影響從古至今都綿延不絕。
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是從唐服演變而來;亞洲各國對中藥的使用學習於中國;日、韓、越等國的一些傳統節日、風俗都與中華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
而韓國為了擺脫上千年來,漢文化對其深刻的影響,在二戰後,大韓民國總統樸正熙時代,正式廢除漢字,在全國推廣諺文教育,漢語與日語、英語等在大學成了外語一種,由學生進行選修。到了90年代,韓國的年輕人基本上沒什麼人認識漢字了。這對韓國來說,算是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是韓國在取消漢字的同時,依然保留了與漢文化息息相關的傳統節日與風俗。
陽曆4月5日左右,寒食節。寒食節當天,韓國人為祖先的墳墓除雜草、植新草,這一風俗被稱為「改莎草」,與中國的清明節一樣。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韓國端午節風俗主要為祭祀、演戲、遊藝等,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其中以「江陵端午祭」保存最為完整,2005年11月25日,「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或稱豐收節)。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全國性節日之一,節日期間要擺設筵席,各家要在家族墓地舉行悼念儀式,晚上要一起賞月。
與中國同一天的春節:習俗和中國幾乎一樣,在外地生活、工作的人們,不論多遠也會回到家鄉全家團圓,也和中國一樣有回家大潮。春節當天早上吃年糕湯,穿上韓服向長輩拜年,拜訪親朋好友,互送禮品。
廢除了漢字卻保留傳統節日的韓國,在這幾十年裡卻十分尷尬。
首先學習諺文的新一代,對稍有年頭的東西看不懂了,比如父母長輩的結婚證、畢業證,中國小學生都能看懂,可韓國人不行,更不要說古籍一類,更是如天書一般。表現在生活中,年輕人辦婚事收禮錢,老人用漢字記錄,年輕人用諺文記錄,造成互相看不懂。
老人們就更尷尬了,不會諺文造成生活的各種不便就不用細說。廢除了漢字,眼看著傳統文化、節日、風俗不能傳承下去,能不急?傳統節日裡,如春節對聯用漢字可以寫,意味深長,諺文就不行了。家人在祭祀時用的悼詞等等,年輕人都看不懂也不會寫。
韓國老人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民族如果傳統文化、節日、風俗不能傳承下去,根就斷了。被逼之下,韓國老人及有識之士大力呼籲恢復漢字,以確保文化傳承,2019年韓國正式宣布恢復使用漢字。
正是在這期間,韓國為了不使傳統節日等文化傳承中斷,瘋狂向聯合國申遺,利用這種手段加大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最起碼能讓年輕一代記住傳統、記住祖先(當然是中國人)。
同時申遺成功也造成韓國許多人的狂妄自大,把中國的孔子、老子、屈原等有影響力的先人統統歸為韓國人,更有說法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韓國人。中醫應該叫韓醫、韓國最大版圖佔領大半個亞洲,這些嚴重的扭曲了歷史,不知道韓國新生代知道真正的歷史後,會有多失望。
恢復漢文字,從學習到掌握,這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在此期間,韓國還會瘋狂地對各種漢文化進行申遺。
因聯合國規定,一個國家一年只能申遺一次,而我國約有二百個申遺項目,這也給韓國對漢文化申遺有機可乘。筆者認為,我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更要注重傳統文化,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博大精深,值得人們一生去學習、研究、傳承,留住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