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類得以生存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觀念,它們雖然各有差異,但是都應當值得被尊重。文化遺產現在已經成為各個國家所重視的項目,文化是可以廣為傳播的,但是它總會是有一個起源的,這個起源的地方就是它的發明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的地方,每年都會收到各式各樣的文化遺產項目。
近期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了關於「燃燈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韓國每年都會在農曆的四月初八的時候,為紀念佛祖的誕辰而舉辦燃燈會,這個燈會象徵著點亮世界,讓世界成為每一個人的公平之地。就在16號韓國申遺成功之後,不到24小時的時間,中國也傳來申遺成功的好消息,那就是中國的「太極拳」和聯合馬來西亞關於「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實踐」也申遺成功了,這個消息令人振奮。
太極拳我們大家是不陌生的,太極象徵著一陰一陽,這與中國的「易經」思想是緊緊的掛鈎的,這就反映了我們中國的文化,太極既代表「分」,又代表「合」,那叫「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看似是對立的,其實也是相互轉化、相互融合的,它們誰都離不開誰。太極拳就是參和了這樣的哲學的思想,它既能夠修身養性,也能夠強身健體。
太極拳的動作是很慢的,它在於意志力的修煉與沉穩,呼吸的調整,是對身心都有利的運動,我們平時在公園裡面是經常可以看到打太極拳的老人的,他們都在「中國文化」的環境當中。這項運動形成於中國的河南省,當然很早就已經在我國傳開了,因為它是真的受用。結合中國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中醫的相關的知識理論發展出了多個流派。
再來就是關於「送王船」這個國人不是特別的熟悉,這是中國的閩南一帶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沿海一帶流行的禳災祈安儀式,這是一種民間流傳的習俗,意思是王爺是受到老天的指派的,因為人間存在著海上罹難者的亡魂,他們四處漂泊,靈魂得不到安寧,所以就需要王爺的扶危與拯救。送王船代表著人與海洋的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
這兩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成功,無疑給我們華夏兒女帶來了無限的喜悅和動力,讓我們更加的會去珍惜我們的文化和習俗,同時這也適應了中國文化復興的歷史軌跡。因為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國內確確實實丟失了不少我們本有的文化習俗,受到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影響是比較嚴重的,尤其在年輕人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
「中國人為什麼是中國人」「現在的中國人究竟還具備什麼作為中國人的特徵和文明」「丟失了傳統文化我們還是中國人嗎」這樣的問題在網絡上是可以看到的,這也反映了新時代下大家對於中國的反思,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到不需要過多的計較,因為一旦時機成熟,該發生的還是回發生,中國的崛起也必然伴隨著中國文化的重拾,未來中國文化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的「孔子學院」在國外已經興辦了500多所,因為孔子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國古代的大聖賢。
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說句實在的,中國文化的復興主要就是依靠90後、00後,因為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我們就是那「早晨八九點鐘初升的太陽」我們象徵著未來,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活力和希望,我們不能夠辜負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