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剛剛過去的2020年,值得紀念的大事很多。2020年末,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絕對是河南乃至國家的大喜事。你對太極拳的印象是什麼?是《太極宗師》中的武功絕學,還是公園裡老人們緩緩出拳的健身項目?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時間,太極拳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那到底什麼是太極拳?申遺背後又有哪些故事,讓我們走進太極之鄉——溫縣,聊聊太極拳。
12月17日,隨著一聲錘響,太極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舉國歡慶,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更是熱鬧非凡,然而,對於參與太極拳非遺申報的工作者來說,這一刻他們等了太久。
溫縣政協副主席 嚴雙軍
「咣」一敲槌的時候,這個眼眶也都溼了,因為這個,雖然我們認為是一定會通過的,但是沒有那一聲槌響,心依然是懸著呢,現在說著我也很激動了。
溫縣文化館館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閆芒種
當時我們幾個非遺人啊,真是抱頭痛哭,犧牲了多少個周末,星期天都到陳家溝去收集資料,和拳師們去商談,去探討這些申遺的過程,還有需要的文本資料。
太極拳從2008年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相關部門一直在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準備。相比其它形式,太極拳的內涵更加複雜。它不是單純的一套拳法,而是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所涉及的專業術語太多,如何翻譯也著實下了不少功夫。
溫縣政協副主席 嚴雙軍
我們河南省文旅廳和我們省外事委員會2019年和河南理工大學專門成立了河南省太極拳文化外譯研究中心,專門來把太極拳,這種文化能夠讓外國人理解了解,並且精確地反映。
太極拳是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創編出的新拳法,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等七大流派。因此要申報世界級文化遺產,光有河南的太極拳流派遠遠不夠,還需要申遺工作組成員到全國去做大量的收集資料工作。
溫縣文化館館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閆芒種
太極拳,包括這個陳氏、楊氏、吳氏、武式、和氏,李氏、王其和太極拳,還有其他社區。整理資料呢,就是全要把這七大社區都包含在內。所以說我們和焦作市的非遺保護中心呢,跑到河北、天津、北京。
溫縣政協副主席 嚴雙軍
申遺不是列入就是目的,而是讓人們認可,讓太極拳得到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更多的國家認同學習應用,讓它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發展。申遺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弘揚、傳承、發展太極拳的一個過程。
申遺成功只是助力太極拳發展的有力推手,作為中國武術的一個項目,太極拳目前已經傳播至世界各地。為了適應更多更廣的人習練,陸續出現了簡化24式太極拳、48式太極拳,以及太極操、太極劍等競賽套路。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練習太極拳者已達數億人。但在傳統觀念裡,太極拳還是老年人「專屬」的養生活動,太極拳如何能贏得年輕人的「芳心」,在一眾潮流運動中脫穎而出?在傳承的基礎上做出創新尤為重要。
和氏太極拳傳承人 和有祿
太極拳應該老少鹹宜的,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創新,讓更多的人來喜歡它,來習練它。這樣才能真正讓太極拳為人們的健康服務,才能真正做到共享太極,共享健康。
太極拳已經成為2022年達喀爾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項目,再加上此次申遺成功,太極拳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注,也必將迎來一波發展熱潮。
【記者手記】太極拳申遺不是目的,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與發展才是目標。採訪中了解到,申遺成功後,申遺工作組仍在忙碌,商討出書事宜,並且受文化部之邀,申遺工作組請太極拳傳人把拳法錄製成教學片,翻譯成多種語言,傳播到多國,疫情期間,讓隔離的外國友人在家裡也能練習太極拳,強身健體,並了解太極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目前身在北京的陳氏太極拳傳人王戰軍正在做這項工作。近段時間,法新社等國外媒體也開始對太極拳傳人進行採訪,把太極文化傳播到法國等國家。正如申遺工作組成員在採訪中所說,申遺成功是太極拳文化發展的重要裡程碑,而接下來還有很多路要走,有更多的事要做。
來源:河南新聞評論部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這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