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商報》4月2日報導,自從2008年8月太極拳開始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已經過去了7年,申請總是語言問題與文化隔閡難以成功。然而除了這些問題,日本、韓國與印度也在著手準備申報太極拳為他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遺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韓國利用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影響,稱張三丰是遼東濟州島人,而濟州島目前由韓國控制,因此張三丰是韓國人。
影視劇中的張三丰形象
以下為《河南商報》報導:
2008年,因為申報材料的翻譯不妥,太極拳申遺首次折戟。
2009年,聯合國突然縮減名額,太極拳申遺再度失利。
今年,太極拳的所有申報材料全部到位,但時間已悄悄溜走。
太極拳與申遺夢的三次擦肩而過,讓河南繼續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白。如今,為申報2016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故鄉的人們再次踏上徵程。
連越三級 直升國家級「非遺」
2005年以前,國內還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說。2004年4月,文化部、財政部決定在全國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當時,太極拳作為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來保護。
不過,聯合國有規定,要想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在國內成為「非遺」。
2005年,國家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是年8月,太極拳開始著手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時國家剛剛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我們希望能一次性申請,不然等到機構完善了,可能就要從縣一級的非遺來申報,到市裡、省裡,再到國家,四級就要花4年。」溫縣政協副主席嚴雙軍是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他參與了太極「申遺」的全過程。
留給嚴雙軍們的時間並不多,從接到申報通知到申報報名結束,只有一個月時間。「肯定是加班、再加班,最後一個月總算弄好,報了上去。」嚴雙軍說。
2006年5月,國務院通過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名列其中。
太極拳傳人們奔走支持
這時,陳式太極拳的傳人們也開始了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努力。
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陳正雷說,無論是申報組去北京拍宣傳片,還是到鄭州要資料,「申報需要什麼,我提供什麼」。
陳正雷的海外弟子們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陳正雷說,他的海外弟子多次建議,一定要了解申報的程序,按照聯合國的「路數」去準備,而不能只站在國內的角度去分析和寫報告。
陳正雷有個加拿大弟子,這名弟子的一位好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我想通過個人間接關係,讓弟子託朋友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工作,能推進太極拳『申遺』成功。」陳正雷說。
太極拳曾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很近
從2001年開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評選,一直是1~2年一次,一次申報一個。2007年,溫縣完成了太極拳傳承人的申報,省、市、縣三級完善了相關體制。可到了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突然宣布申遺項目數量不限。
2008年8月,嚴雙軍接到文化部通知,準備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收到通知的還有「少林功夫」。
嚴雙軍說,這次還是只剩下一個月時間,8月10日開始準備工作,由央視配合拍攝宣傳片,「專門從大學抽調了5名英語教授翻譯文本。」
一個月後,終於完成申報材料,嚴雙軍帶著材料到文化部,專家對文本和宣傳片都提了意見,要「重新修改」。
這段經歷,嚴雙軍至今難忘。「白天修改文本,晚上修改宣傳片,從我們住的酒店到拍攝宣傳片的工作室,要一兩個小時的車程,每天凌晨三四點才能回到酒店。光宣傳片,8天時間就修改了4遍。」
嚴雙軍說,經過十幾天的努力,終於拿出了主管部門基本滿意的申報文本和宣傳片,送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太極拳英文翻譯讓外國評委一頭霧水
幾個月後,嚴雙軍收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反饋意見:申報材料中關於太極拳的定義,評委看不明白,翻譯有歧義,建議修改之後再提交。
「鄭州大學英語系教授李雲樓看後說,裡面問題大了。」比如太極拳有大架、小架之分,但申報材料中,把「架」譯成了「衣架」的「架」,評委一下子蒙了,難道打太極拳還要衣服架子?「其實『架』說的是姿勢,指內氣運行幅度的大小。」
不久,主管部門傳來意見,建議太極拳主動撤回申報材料,準備下一年的申報。「因為每年的9月份就可以開始準備下一年的申報,上級部門讓我們認真準備,來年會優先申報。」
讓太極拳撤回申請,還有一層意思。根據相關規定,如果申報項目當年未獲通過,4年之內不得再次申報;如果申報項目兩次都沒有通過,基本上就預示著這個項目「申遺」沒戲了。嚴雙軍說,為了防止申報材料被退回,他們選擇主動撤回。
申報規則變化 太極拳只能排隊等待
2009年,和太極拳一起主動撤回的還有少林功夫、京劇、中醫針灸、皮影戲、珠算等12個項目。因為下一年的申報很快開始,在嚴雙軍看來,第二次申報肯定沒有問題。
2009年9月,太極拳再次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離「申遺」成功似乎僅一步之遙。
嚴雙軍們沒想到,這次全世界申報「非遺」的項目激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人手不夠為由,要求每個國家每年只準報兩項。
最終,文化部確定京劇和中醫針灸申報,太極拳又一次和人類「非遺」無緣。「之後,教科文組織又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能報一個項目,我們就開始了排隊等待。」嚴雙軍說。
萬事俱備,東風卻已吹過
去年開始,太極拳「申遺」的呼聲又高漲起來,由於國內外眾多政要、明星紛紛表達對太極拳的熱愛,太極拳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大幅提高。嚴雙軍說,另外,太極拳具有「和」的本質,因此名聲和群眾基礎都很好。於是,河南開始了太極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又一次申報努力。
溝通,修改,協調,論證……這次「申遺」的努力程度與以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等我們的準備工作做好,卻發現時間已經沒有了。萬事俱備,卻發現東風吹過了。」嚴雙軍說,這一次的錯過,讓他最為遺憾,「只能為2016年努力了。」
國際形勢 日本韓國印度也在搶太極拳
太極拳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但是,外圍的壓力也讓太極拳申遺困難重重。
目前,太極拳有遭到別國惡意搶報的可能。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印度等都已著手太極拳申遺工作,我國如不加快申遺步伐,恐使這一「金字招牌」落入別國之手。
「張三丰是遼東濟州島人,現在濟州島屬於韓國。」溫縣政協副主席、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遺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韓國對太極拳覬覦已久,他們用高薪邀請溫縣的一些拳師去開館收徒,普及傳播太極拳,並藉助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的影響,通過媒體散布太極拳的創始人是張三丰的假說。
除了國際上的壓力,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社科院資深研究員韓宇宏說,太極拳在國家層面排名居中,也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為了民族團結,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國家一直致力於把有國外影響的、有利於民族團結的項目先行申報,相應地,漢族的項目就會往後推推。」
申遺癥結 很難用準確的語言定義太極拳
雖然太極拳申遺的情勢緊迫,但光著急也不是辦法,申遺7年無果,其中的癥結也值得梳理和反思。
在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英國人Joe很像一個本地人,他的中文名字叫陳少龍,他在這裡已經待了15年,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帶著一點溫縣味兒,甚至當地的俚語也會說一些。但就是這樣一個熟悉太極拳和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讓他說說太極拳的定義時,他也不斷提到「神秘」一詞。
他認為,太極拳可以看做是武術的一種,但這也是很表面的說法,它還是一種修行,一種哲學或生活方式,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他也不知道怎么正確地描述。
他覺得太極拳要申遺成功,首先需要做的,是為太極拳做一個簡單的定義,讓不懂太極拳的外國人可以看懂,不要人為地複雜化和誇大宣傳,越簡單越好,「太極拳注重天人合一,不能像國外的快餐食品,到處都有,卻質量不好。」
Joe的話,也道出了嚴雙軍的心聲,太極拳的背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牽涉到形上學的哲學思想,在文本寫作上,他經常犯難。
「不能用一個概念去解釋另一個概念,這樣到最後不是定義變形跑樣,就是怎麼也解釋不清楚。」他說,他們的目標就是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來定義太極拳。
對此,韓宇宏表示,除了定義,文本上的很多問題回答得也不好,比如文化侵略、非遺保護等。
中西方文化存先天鴻溝
關於太極拳,中文的表述很多時候讓不了解的人一頭霧水,更何況是翻譯成英文。
「申報文本必須翻譯成英文,而我們的專家多數英文不好,中文的意思說清楚了,但翻譯成英文最後變成什麼意思,我們就掌握不了了。想找到準確、生動的英文詞彙來描繪太極拳及其理論,是件困難的事,如『意念』『天人合一』這些中國人明白的詞彙,沒有對應的英文詞彙,怎麼解釋?很費事。」一位參與太極拳申遺文本製作的專家表示。
陳自強是陳家溝最大的武校的校長,每年都要帶很多的外國學生,他說,除了言傳身教,翻譯自己的太極拳著作,也很重要。
「我先後寫了好幾本書,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些外國學生能看懂的,都是我的外國學生幫著翻譯的,他們看不懂的,都是翻譯公司做的。」
他認為太極拳申遺,最大的問題就是翻譯,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很不一樣,找不到合適的翻譯來進行申遺文本翻譯,申遺成功的可能性為零。
開出藥方 上升為「國字號」工程
有了癥結,就需要藥方,那麼下一步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推動太極拳申遺的工作進展呢?
為了加快太極拳申遺的步伐,省政協副主席龔立群建議:「國家文化主管部門應加大對中華太極拳申遺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支持力度。由中國武術協會牽頭、太極拳各主要門派共同參與,組建國家中華太極拳申遺代表團,傾數省之力,以國家之名,加快中華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進程。」
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焦作市委書記孫立坤也建議:「將傳承弘揚太極拳文化上升為『國字號』工程,文化部優先推薦太極拳申報人類非遺,並加快推進申報工作;加大太極拳海外推廣力度,讓太極拳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國家非遺保護中心一位專家曾表示,申遺文本不好的話,根本不可能申報成功。太極拳沒有申報成功,還是因為申報文本沒有做好。
對此,嚴雙軍說,3月28日,他們已經就文本問題和國家非保中心的專家進行了溝通,就文本的寫作形成了統一的意見,將儘快召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論證會,有望在近期完成申報文本的寫作,為申報2016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準備。
「翻譯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必須能夠理解太極拳的精髓,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能看懂,把我們要表達的意思,用英語準確地表現出來,這是我們的目標。」他說,未來將在全國範圍內找既了解太極拳又熟悉英語的人來翻譯。
把握好申遺的度和量
在申請非遺和商討非遺的文本上,韓宇宏覺得最難解決的,就是度和量的把握。比如非遺申請成功之後的保護問題。一說保護,地方政府就想到投資,想到蓋房子,想到培訓學員,用硬體設施的完善來代替保護。
「國家層面還想到了保護傳承人的問題,但是作用還是很有限,從2003年起,全國開始普遍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別的傳承人已經去世不少,不用說下邊的了。」韓宇宏說。
他說,一來經費和人手有限,二來地方政府的認識有限,這樣的難題怎麼解決,是下一步要好好考慮的。「還有就是度,政府不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覺得政府不作為;政府過度關注,又容易被理解為這是政府行為,曾經就有項目因為這個原因,無緣人類非遺。」
就拿太極拳來說,它是一種武術不假,但作為武術和作為非遺在傳承上是不一樣的,「武術的傳承只是就某種功能性單一去學,而作為非遺的保護,就是從形式到思想,把武術的各種功能原原本本地傳承下來。」